-
在道學與文學之間——朱熹的《詩經(jīng)》解讀之特點
中國學術史上“漢學”與“宋學”的分野,主要是在解讀儒家經(jīng)典的方法上。
2023-07-05
-
亂臣賊子也講三綱五常
“《楊文公談苑》載周世宗嘗為小詩示竇儼,儼言今四方僭偽主,各能為之,若求工,則廢務;不工,則為所窺。
2023-07-04
-
“黃沙”還是“黃河”?
“黃沙”還是“黃河”:文本之爭 王之渙《涼州詞》是一篇爭議頗多的名作,今日通行本文字為:“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2023-07-04
-
辭書之祖《爾雅》
《爾雅》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詞典,是研究中國古代文獻資料的重要工具書。
2023-07-03
-
屈原的文化高度:與日月同輝
屈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又是思想文化的巨人,他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xiàn)者、塑造者、導引者,他的偉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氣質,尤其是他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幾千年來,感動、激勵著歷代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的塑造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3-07-03
-
“吳越古今路”上詩意長
一 蘇州古稱姑蘇,春秋時為吳國都城,晉稱吳郡;唐武德時稱蘇州,為江南東道十八州之一。
2023-07-02
-
不須更待妃子笑 荔枝風骨自傾城
夏日炎炎,若是能吃上幾顆新鮮的荔枝,甜美的滋味或許能撫平心中的燥熱。
2023-06-30
-
鄰坊書債定須還——清人筆下的“賒書”
中國的出版業(yè)從宋代開始興盛。
2023-06-30
-
吳承恩的北京之行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人,胡適與魯迅考證其為《西游記》的作者。
2023-06-29
-
“植物先生”謝靈運
說起謝靈運,一般會首先提到他是一位詩人,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
2023-06-28
-
科考獲高分 杜牧也得瑟
西安人杜牧,出身名門,祖父杜佑做過宰相且著有《通典》200卷,妥妥的學術性高官。
2023-06-28
-
腦子不靈尤怪事——文天祥吞腦自殺考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眾不及戰(zhàn),皆頓首伏草莽。
2023-06-27
-
“風雪夜歸人”的“人”到底是什么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2023-06-27
-
大運河,流動的國家記憶
編者按:在“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前夕,6月9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歷史系教授倪玉平做客人文清華講壇,講述《大運河,流動的國家記憶》。
2023-06-26
-
中國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詮釋學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2023-06-26
-
王安石、蘇東坡各表一枝寫西施
兩宋時期,幾乎如雷貫耳的文人學士都寫有關于西施、范蠡的詩文。
2023-06-26
-
《金瓶梅》為何不引李白的詩?
原標題:為何不引李白的詩——《金瓶梅》引唐詩考 無論“詞話本”(以戴鴻森校點本為例),還是“繡像本”(以王汝梅校注本為例),《金瓶梅》的引文極為繁雜,除先秦之外,林林總總,無所不盡其極。
2023-06-26
-
縱與禁:龍舟競渡小史
端午將至,劃龍舟等傳統(tǒng)民俗活動又逐漸火熱起來,烘托著節(jié)日的氣氛,勾動著人們的情緒。
2023-06-25
-
端午節(jié)為何祭祀伍子胥?
說到端午節(jié),許多人會想到屈原。
2023-06-25
-
端午節(jié):抉發(fā)民族精神的重要節(jié)日
端午習俗,內(nèi)容豐富,多姿多彩。
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