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作家老舍:稻花香里說豐年
1949年之前,老舍是一位小說家,他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名滿天下。
2019-08-02
-
李白在幽州的“十二時辰”
因《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令盛唐時期的長安風貌為觀眾所熟悉。
-
治學過程中,經(jīng)驗和頭腦缺一不可
1 王力是海內(nèi)外聞名的語言學大師。
-
青春的記憶何以永不褪色
動筆于1953年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是作家王蒙的處女作,因為歷史原因,直到1979年才正式出版。
2019-08-02
-
沈從文與松枝茂夫的友誼
1982年沈從文在東京與日本學界座談 近日到揚州辦事,順路去了邊城書店,進門就看見了日文版的《邊城》,日本文學研究家及漢學家松枝茂夫翻譯的。
-
高郵,汪曾祺文學地理
一九九一年,汪曾祺在故鄉(xiāng)高郵的運河上 一個作家,因為作品,掀動了一座城。
-
記憶深處的李心田
說起軍旅作家李心田這個名字,一般文學界的朋友都耳熟能詳。
-
魯迅早期“思士”概念及其蛻變
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一文中,使用了“思士”一詞,用來說明古代知識分子的懦弱和無為。
-
牛漢的“簡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7月出版的《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漢自述》及書后附錄的史佳、李晉西整理的《年譜》,為我們呈現(xiàn)了“把生命的火焰塑形為詩”“讓每首詩都燃燒盡自己”的著名詩人牛漢“用全身心向命運搏擊”的一生,不過關于牛漢的生平經(jīng)歷的具體節(jié)點有的敘述并不具體。
-
盧新華的反思與探索
盧新華在云南臨滄講學與采風 1978年在上海《文匯報》發(fā)表短篇小說《傷痕》讓盧新華從此進入中國文學史。
-
凌力:在浩瀚無垠的歷史中尋求崇高精神
凌 力(1942.2.13—2018.7.18) 《星星草》《少年天子》《傾城傾國》《暮鼓晨鐘》《夢斷關河》《北方佳人》……一生累計創(chuàng)作500余萬字,她的作品被譽為“長篇歷史小說之冠”。
-
胡先骕與蔡希陶:植物學家的人文視野
不久前,因為寫一部有關中國植物志書方面的作品,得以系統(tǒng)地閱讀了多部中國現(xiàn)代植物分類學家的傳記、自傳及相關資料,了解了他們的生平和學術成就。
-
郁達夫:另類“新文學之父”
重提“新文學” 提起“新文學”,這可是個有點特殊歷史意義的老詞兒,它在1910年代末期到1930年代中期的中國文壇上,曾經(jīng)流行一時,專門用來指從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開始興起的那股中國文學從里到外都謀求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潮流。
-
游民與越文化:《阿Q正傳》的啟示
關于魯迅對越文化的承繼,學人的探討或依經(jīng)起義,或文史互證,積累既豐,瑩然之創(chuàng)見所在多有。
-
詩人沈祖棻的兩個劇本
民國時期的許多才女,專事弄潮新文學而不旁騖文言寫作;另有少數(shù)書香閨秀,單吟詠舊體詩詞而不肯入白話“歧途”。
-
大家小史皆成趣
魯迅、梁啟超、茅盾、老舍、徐志摩、齊白石、譚鑫培、梅蘭芳、錢鐘書、潘光旦……當代世界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大家小史:近代大師那些事兒》一書,通過記敘110余位大家們點滴鮮為人知的趣事,通過他們生活、工作、學習的細節(jié)和言行,入木三分地展現(xiàn)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智慧和品質(zhì)。
-
魯迅最后一次接受采訪說了些什么?
1936年5月30日出版的《救亡情報》發(fā)表了《前進思想家——魯迅訪問記》 陸詒是魯迅生前最后一個采訪他的記者 1936年伊始,56歲的魯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在日記中寫道:“病情已經(jīng)很深重,肩與胸一直在劇痛。
-
蘇叔陽的世界
我和蘇叔陽認識在上世紀80年代初。
-
劉心武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內(nèi)在轉(zhuǎn)換
石頭金屬等紀念碑的材質(zhì)相異,但都“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過去的某一事件,同時也是對這一事件后果的鞏固和合法化──即國家形態(tài)意義上的中央權(quán)力的實現(xiàn)和實施”(巫鴻《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紀念碑是權(quán)力與秩序的昭示宣諭,成為國家、種族、文明、政權(quán)、政黨等總體性的象征。
-
劉心武:尋找穩(wěn)定的“鐘擺”
原標題:尋找穩(wěn)定的“鐘擺”——談劉心武致秦兆陽的一封書信 “劉心武好像是一面鏡子,新時期文學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