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販書人怎樣為古籍版本學立傳?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開始重視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全國普遍進行古籍人才培養(yǎng),生于清末民初的中國書店老先生們成為授課和教材編寫的主力軍。
2023-08-17
-
韓皓月:作家與舊居
一位作家回到了故鄉(xiāng),看見自己童年住過的房子,她流淚了。
2023-08-17
-
汪曾祺長子汪朗:五味之外寫余味
原來想用《六味》作書名,編輯建議改為《六味集》。
2023-08-16
-
“吾儕當致力于搭橋之功夫”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在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中,戲劇文化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08-15
-
從亡命到覺醒,梁啟超的漫長跋涉
一雨縱橫亙二洲, 浪淘天地入東流。
2023-08-15
-
緩之:平和篤實的張可禮先生
近日,《張可禮文集》由中華書局出版,我有幸成為較早的讀者,受教之余,不無悵惘。
2023-08-15
-
孫犁名作及插圖背后的故事
2023年5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孫犁誕辰110周年。
2023-08-14
-
“單靠一只燕子,春天是不來的”
一 北京魯迅博物館1956年收藏了一幅魯迅書贈好友郁達夫的條幅《答客誚》,該條幅的復制件一直在《魯迅生平展》上展出。
2023-08-14
-
王得后:年輪中的文壇往事
編者按:花城出版社“《隨筆》文叢”近日出版了王得后先生的《年輪》,該書收錄魯迅研究專家王得后多年以來的重要文章,共分作者自述、師友記事、來往信札三部分。
2023-08-11
-
中國最早的公園長什么樣
逛公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你也許不知道,“公園”這個文化空間的誕生,其實不過是100多年前的事。
2023-08-11
-
京師大學堂如何辦運動會
前不久,成都舉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吸引了全球年輕人們的目光。
2023-08-11
-
作為演說家的許地山
許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自1922年8月在《小說月報》發(fā)表后,先后被收入商務印書館《新時代國語教科書》、開明書店《國文百八課》、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馬來西亞獨中教科書《華文》等各種中小學教材,廣為人知。
2023-08-11
-
曹禺收藏“批評信”
曹禺是著名的劇作家,他的處女作《雷雨》發(fā)表后,郭沫若稱贊“這是一部難得的優(yōu)秀力作”。
2023-08-10
-
古紅纓:追憶父親古遠清
2022年12月25日上午,身在廣州的我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
2023-08-10
-
家史、宗族史,更是心靈史
《一個華僑家族的側影》,劉登翰 著,海峽文藝出版社2023年6月 相遇是緣分,相知要用一生的時間。
2023-08-10
-
茅盾與《鴨綠江》編輯趙郁秀的三次稿約往事
《鴨綠江》的編輯趙郁秀在回憶文章中曾提及,在1962年的大連會議上與茅盾先生有過一段交談、約稿的往事,并說:“有時拍著他隨身攜帶、得空便讀的一部好像是《林則徐日記》的書談古論今,說林則徐是愛國志士、英雄人物,但他還有封建主義、唯心主義一面,人無完人,均具個性。
2023-08-09
-
尋訪魯迅先生在中軸線的足跡
北京中軸線既是眾多經典建筑對稱軸,也是眾多文化元素匯聚軸。
2023-08-09
-
讀史老張:推開申報館的門
二十多年前,我在一家新辦報紙供職,辦公地點位于漢口路300號解放日報大廈十樓。
2023-08-09
-
“先賢祠”:新文學史編纂中經典作家的敘述體制
引言:文學史經典作家敘述的傳統 文學史的編寫是一種歷史記憶的標記行為。
2023-08-09
-
余承法:錢、楊夫婦十二次在刊物同框
錢鍾書(出版物中有時也作“錢鐘書”“銭鍾書”)與楊絳一九三二年在清華初識,一九三三年訂婚,一九三五年結婚并同時赴英國留學,一九三八年同船回國,相濡以沫六十余載,同為作家、學者、翻譯家,同休共戚,同聲同氣,堪稱“如此星辰如此月”的曠世情緣和“安穩(wěn)堅牢祝此身”的一代佳話。
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