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深入地探討藝術規(guī)律——文藝理論家譚霈生訪談(3)

http://taihexuan.com 2013年11月01日09:06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石 慧

  有人提出劇作家要深入生活,有人提出我們的作品缺少文學性。這些說法我認為都不全面,不明確。依我看來,戲劇家缺少兩個東西:戲劇的對象是人, 這里的人指的是具有感性豐富性的人。人的世界,不僅是外在世界,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世界,而戲劇的對象主要是精神世界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劇作家首 先缺少的,是對人的情感體驗的深度及廣度。還有一點,是對時代、對我們的社會、對人生(所謂人生就是人的生存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比如說,對時代的認 識。什么是時代精神?以我的理解,我們談的主旋律就是要強調(diào)時代精神,那么,這個精神到底是什么?有一個作家跟我講,我們這個時代不可能出現(xiàn)偉大的劇作 家。我覺得恰恰相反。是否能出偉大的作家,關鍵看你對這個時代怎么認識。我們這個時代,跟過去的時代相比,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個性的張揚。這個時代, 恰恰就是劇作家大顯身手的時候,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出不來好的作品,只能說明我們這代劇作家無能,除此無他。但是對于這一點,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我們對 當代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體驗還是很不夠的。

  我認為,所謂“深入生活”,更重要的是一個情感體驗的問題。比如,易卜生老是強調(diào):我寫的東西都是我內(nèi)心體驗過的東西,不是我親身經(jīng)歷過的東 西。一個作家,你再深入生活,你經(jīng)歷的外在生活也是有限的。但是有一個基本點應該把握:我的職業(yè)是寫人,我對人的體驗的深度,應該是超越一般人的。不過, 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劇作家缺失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出現(xiàn)不了好的作品,也可以說是正常的。

  曹禺的方向

  石  慧:您對劇作家和時代的關系、當代劇作家的缺失的認識太深刻了。理論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歷史的正確總結(jié)和梳理。您反對以社會責任感取代藝術責任感,提出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發(fā)展的曹禺方向,這是很有價值的戲劇思想。您能否結(jié)合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歷史詳細談談這個問題?

  譚霈生:說到中國戲劇的歷史,我認為有好多問題需要反思。首先,關于話劇的名稱問題。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寫文章的時候,很少使用“話劇” 這個概念,我用的是“戲劇”。人們所說的“話劇”,原本是由西方引進的,Drama一詞通譯為“戲劇”,引入中國后,曾有“新劇”、“文明戲”等稱謂。 1928年在上海的一次集會上,洪深建議命名為“話劇”,由此而定名,一直延用到今天。當時,洪深的解釋是:“話劇是用片段的、劇中人的談話所組成的戲 劇!彼說:“話劇的生命是對話。”數(shù)十年來,這一名稱以及命名者的解釋,都已成為約定俗成,一直在運用,而且,在某些領域也成為學科結(jié)構(gòu)的主流稱謂。 認真地說,把西方戲劇限定為“用對話組成”的“話劇”,是不貼切的,這一稱謂及其解釋,是把這種藝術形式的表現(xiàn)手段單一化了!皩υ挕,固然是戲劇藝術的 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多年來,戲劇藝術的實踐證明,“對話”的重要性被絕對化,甚至走向“獨尊對話”的極端,并不利于戲劇藝術的發(fā)展。有些劇作 家、戲劇家指出,劇本越來越“臺詞化”,對話越來越冗長,甚至利用對話進行說教,使人感到厭煩。在這種情況下,像阿爾托、尤奈斯庫等,都主張?zhí)剿鳌皩υ挕?之外的“舞臺語言”,使戲劇的表現(xiàn)手段更為豐富。無疑,“話劇”這一稱謂極大的束縛了這種探索。還有,在20世紀發(fā)展起來的“音樂劇”,一方面,充分發(fā)揮 音樂(聲樂)、舞蹈表現(xiàn)情感的功能,同時,仍然是以戲劇表演為本體。因此,大家都認為它是“戲劇”。但是,如果因襲“話劇”這一名稱,就只能把它排除在 外。據(jù)此,我認為還是應該用“戲劇”這一名稱。

  其次,再來談談我對傳統(tǒng)的看法。無論是戲劇創(chuàng)作,還是理論批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傳統(tǒng)?中國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下來、從曹禺下來,一直有 一個現(xiàn)象:對曹禺的評價很高,但是繼承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路線的幾乎沒有。實際上我們繼承的還是胡適開辟的“問題劇”的路子,從理論到創(chuàng)作實踐,主要抓社會問 題,以至于我們對劇作家的要求就是一點:你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甚至是政治責任感。那么,我提一個問題:社會是有分工的,劇作家是搞藝術的,沒有藝術責 任感行嗎?而我們的劇作家所缺少的恰恰是藝術的責任感。用社會責任感取代藝術責任感,這點是否值得反思?

  這里談到的“問題劇”,需要簡要的說明。所謂“問題劇”是胡適提倡的一種特殊的戲劇類型。它的主旨在于及時反映現(xiàn)實的各種社會問題,并對這些問 題做出回答。目地在于為社會改革、社會革命服務。而曹禺的戲劇創(chuàng)作,是以人為對象,以人自身為目的。在他的作品中,人是真正的主人公,是具有感性豐富性的 人。在問題劇中,人只是說明某種社會問題的手段。在戲劇發(fā)展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之內(nèi),繼承的是“問題劇”的方向,而不是曹禺的方向,原因是深刻的,可以說 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段,中華民族肩負的歷史使命是政治革命。西方戲劇被引入中國,從它的童年時起,就將其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定位在時代 的偉大使命——政治革命中(從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戰(zhàn)爭到社會主義革命),同時,也就形成了主流戲劇的傳統(tǒng)——自覺地為政治革命服務。這一傳統(tǒng)生成于20世 紀20年代,以胡適倡導的“問題劇”為標示,穿越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大發(fā)揚,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末。這里有輝煌、有值得 自豪的成就,也造就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戲劇自身的職責是什么?戲劇的對象是什么?戲劇的功能、目的是什么?當民族的偉大使命轉(zhuǎn)向經(jīng)濟建設時,當戲劇已成 為藝術欣賞的對象時,它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它轉(zhuǎn)型。所謂“轉(zhuǎn)型”,就是反思過去,重塑自身。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就需要戲劇人認清時代的要求,認真反思 傳統(tǒng),包括劇作家、導演、演員,也包括戲劇史家、理論家、批評家。這樣的使命我們還遠遠沒有完成。

  創(chuàng)立中國演劇學派

  石  慧:百家爭鳴,不同學派展開爭鳴,的確有利于發(fā)現(xiàn)真理和發(fā)展學術,還可以在這種學術爭鳴中發(fā)現(xiàn)人才、推出人才,而不是以外在的身份衡量人才。但是,目前不 同學派很難展開學術爭鳴。尤其是有些學者不是在學術爭鳴中追求真理、解決理論分歧,而是擱置矛盾和分歧,跟著感覺走。這是極不利于學術發(fā)展的。中國演劇學 派就沒有在斯坦尼學派、梅耶荷德學派和布萊希特學派中非此即彼,而是融合這些學派的所長而自成體系。您能否談談中國戲劇的走向?

  譚霈生: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后世界范圍的戲劇走向,應該是融合的。所謂融合指的是:在戲劇創(chuàng)作上,既不是單純的悲劇、又不是單純的喜劇,而 是悲劇喜劇的融合;既不是單純的社會劇(這里說的社會劇,是阿瑟米勒的社會劇,而不是“問題劇”),也不是單純的心理劇,而是社會劇和心理劇的融合(雖然 阿瑟米勒提倡社會劇,但像他的《推銷員之死》其實就是社會劇和心理劇的融合)。而在演劇體系上,既不是單純的斯坦尼學派,梅耶荷德學派或布萊希特學派,而 是這些學派的融合。其實,包括前蘇聯(lián)的時候,俄羅斯的戲劇已經(jīng)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了?傊@二者是可以融合的。在這以前,我們將布萊希特和斯坦尼看成是對立 的,要么是布萊希特,要么是斯坦尼,實際上并非如此。布萊希特曾經(jīng)說過,表現(xiàn)不是不要體驗,強調(diào)表現(xiàn)并不意味著不要體驗。所以,這也是可以融合的。

  談到中國戲劇,以前一些重要的導演藝術家已經(jīng)走上了這條路:將斯坦尼的表演體系和中國戲曲表演方法相融合。像歐陽予倩、焦菊隱、黃佐臨,都做了 這個工作,但是他們沒有完成。有人說,他們做的是“中國學派”,比如說焦菊隱就是“中國演劇學派”。不過,我認為,要說中國演劇學派的話,不光是包括焦菊 隱先生的實踐經(jīng)驗,也包括歐陽予倩的經(jīng)驗,雖然兩個人走的路不完全一樣,但是總的來說都在朝這個方向發(fā)展。

  當然,不光是老一輩藝術家,后來徐曉鐘導演的《桑樹坪記事》、王曉鷹導演的《理查三世》,都是在朝這個方向走。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從表演 藝術、導演藝術這個角度來說,將來能夠完成這樣一個學派,也就是中國演劇學派呢?我個人認為,就是把中國戲曲和斯坦尼學派相結(jié)合,相融合,這樣形成我們自 己的一個學派,這是可行的。當然,這也只是線路之一,不能要求所有導演都這樣做。為什么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必須和斯坦尼體系融合呢?因為這樣,才會更有活 力。若是戲曲和布萊希特結(jié)合,會是另外的樣子。

  至于戲曲,雖然我不是專門研究戲曲的,但是對戲曲我有一些看法。我認為,應該反思一個問題: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戲曲便開始兩條腿走路,一 方面重視傳統(tǒng)的保留,一方面重視戲曲現(xiàn)代戲,要求反映現(xiàn)代生活,這個路子當然是對的。因為一種藝術如果不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那它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會被人遺忘。 但是用戲曲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這么多年下來,應該反思一下,它得的是什么,失去的是什么?我有個感受,戲曲藝術的本體不是用歌舞演故事。用歌舞演故事,那是歌 舞劇,不是戲曲。戲曲的本體是程式化。京劇昆曲都有完整的程式化體系,假如失去這個本體,戲曲可能就不存在了。像京劇、昆曲,有人講京劇是國劇,是國家級 的傳統(tǒng)藝術,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國粹,所以應該把這種形式原原本本的保留下來,成立一個國家劇院,專門做這件事情。有外賓來了,一看,這就是我們的京 劇。不要丟失傳統(tǒng),這個觀念我是認可的。但是,不能否認,程式化也有這樣的問題:現(xiàn)代生活是排斥程式的。因此,戲曲在反映現(xiàn)代生活的過程當中,程式在一點 一點的丟失。所以有人說,戲曲在向話劇靠攏。我認為,這個丟失很麻煩。京劇原來的風貌不存在了,這是個麻煩事,但是程式確實又是戲曲表現(xiàn)當代生活的障礙。 有人說可以創(chuàng)建新的程式,但這并不容易。

  因此,我想,要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程式如果成為束縛的話,可不可以更大膽的革命往前走?走的路是什么呢?我認為是京劇音樂劇。以京劇的音樂為基調(diào), 動作的形態(tài)也是原來京劇的。比如說舞蹈。但是進一步,就像樣板戲當年追求的一樣,將音樂、交響樂全部融入,使得歌、舞的表現(xiàn)力更強。這樣,以京劇的音樂為 基調(diào),發(fā)展一種音樂劇,使之不受程式的束縛,拉近與現(xiàn)代觀眾的距離。我認為這樣的改革是可行的。談到這里,不得不提提日本。日本的好多東西我不喜歡,但是 有一點,他們對傳統(tǒng)的保留和對現(xiàn)代化的追求都非常注重。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個精神,不要受什么束縛。我認為,搞樣板戲的時候,將交響樂引入,加鋼琴伴唱, 那是試圖在音樂方面改革,這樣的改革應該繼續(xù)向前走。我認為,這個用意就是為了京劇和音樂劇的融合。因為音樂劇本來就是和中國戲曲相通的。

  現(xiàn)在有一批青年人介入戲曲理論研究,他們一方面研究中國戲曲藝術,一方面研究西方戲劇,視野比較開闊,這是好事。另外,也要把實踐跟理論這兩者融合起來,我覺得這樣戲曲理論研究可能更有生命力。若是孤立的只就中國戲曲研究戲曲,那么這路子不夠?qū)掗煛?/p>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