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5回望
思想讓文字更為亮麗——2015年散文印象
散文是文學叢林中爛漫的山花。
盤點文學年成,一個重要的現象是,散文是大戶,至少在數量上如此。蓋因為,其表現手法簡潔靈便,隨意直接,加之有“三多”,即發(fā)表的園地多,讀者多,作者也多。
文無定法,散文尤甚。換句話說,散文是似有則無的文體,似與不似、定與不定之間,就成全了散文寫作的隨意,有了眾多作者。此外,一個重要之點,也是她的特色,親歷性和真實性,這形成了與讀者情感上直接對接,就有了較高的親和力。
過去一年,散文基本延續(xù)了傳統路數,無非是親情人情,親歷聞見的種種,無非是過往的生活,歷史的回思追憶,現實的經歷感悟,也無非是世相的描摹、情感的展現。在“寫什么”上,散文的優(yōu)勢仍然是與生活保持零距離,既無所不能,也無遠弗屆。當下生活面貌林林總總,現代社會世相的駁雜斑斕,較為深入地呈現在當下散文創(chuàng)作中。平實、沉靜、水波不興,或可看作是近年來散文的面貌。如若尋找亮點,時下散文在思想層面上,有了新氣象,思想讓文字更為亮麗;蛘哒f,隨筆雜感式的文字,成為眾多散文家的追求,即在“怎么寫”上,有了更多人文精神的生發(fā),有了思想情懷的提升,也有了理性之光的投射。輕靈隨意之中,散文展示了思想的力量,理性的厚重。
散文彰顯擔當與情懷
在社會歷史的重要轉折期,恰逢重大的紀念和節(jié)慶,熱點式的追蹤,深重的歷史情懷,散文家責任在肩,義無反顧,于是有了嚴正筆力和現實品格的作品,這突出表現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一些作品中。熊育群的《舊年的血淚》(《收獲》),是對湘北一帶戰(zhàn)事的書寫。李鳴生的《記住,是為了紀念》(《中國作家》)較全面地分析抗戰(zhàn)留給人們的思考。題材的分量,見出了思想的成色。而散文的客觀敘事與主體情懷的交融,紀念性的歷史敘事,國難擔當者的民族大義,追尋侵略者的暴行根源,在對某些戰(zhàn)事的場面和人物事件描繪中,一一呈現。突出的是,既有歷史資料的重新梳理,也展現出作家面對當下政治風云變化后冷峻而嚴厲的現實思考。
當下的經濟大勢和民生戰(zhàn)略,在文學表現上,也許不必拘泥于某種政策的解讀。可是,近距離感受,投身于變革縱深發(fā)展的春江水暖中,熱切地感知,迅速地反映,是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尤其是輕快的散文隨筆文字,不能缺席。于是,我們看到了一些作品對當下風起云涌的經濟形勢的關注。有的作品,也許只是一隅一地,卻舉一反三,映照出時代變動和社會發(fā)展的光影氣象。阿來的《海與風的幅面》(《人民文學》),從宋代泉州開埠時的商船陳跡,說到如今的“海上絲綢之路”,再到當今“一帶一路”思路下相關地區(qū)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濟發(fā)展趨勢,以及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外向發(fā)展的歷史過程,表明了一個新的經濟生長點的背后是歷史與文化的支撐。梅潔的《遷徙的故鄉(xiāng)》(《黃河文學》),是對南水北調工程鄂西源頭地搬遷戶深明大義的付出與犧牲的書寫,從故鄉(xiāng)情懷與惠民工程,小家與大家,個體與整體,從事、理、情等等關系上,書寫了國家重大工程的實施中,普通人的義舉和貢獻,作家隱忍的情感抒發(fā),既有對百姓無私精神的稱許,也有對諸多世事人情特別的感懷和思索。
情懷是散文敘述的無形紐帶,也是文字親和力的最好酵母。近來,回望和懷想的散文依然旺盛,寫史懷人,為某些珍貴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著筆,古今勾連,風云際會,家事國情,從中記錄時代光影與生活的脈象。即使一些懷念親人、書寫親情、記錄世相的作品,也給人以多方位的思索。陳忠實的《不能忘記的追憶》(《人民文學》)記錄的是一件“文革”冤案,陜西戶縣農村讀了師范的大隊干部楊偉名,“文革”前就寫文章主張分田責任制,“恢復單干”!拔母铩敝袘K遭批斗,不改其志,夫妻雙雙受迫害自盡。這連累了從西安下來的大學生劉景華,因為對造反派迫害老干部的行為不滿,又贊同楊景華的文章,慘受迫害,隱姓埋名。三十多年后,作者憶起他稱之為“偉人”的“‘文革’冤情”的兩位當事人,尋訪他們(楊的后人和劉景華),心有記掛和糾結。作家的一段經歷書寫,既是情感的償還,也是為這類寫史憶往的文字留下印痕。孫惠芬的《母親彌留之際》(《解放日報》)懷念中有祭奠,關注親人的心靈世界的隱秘,那是親情和人倫不能代替的,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陳建功的《我和父親之間》(《上海文學》)、梁曉聲的《父親的榮與辱》(《北京文學》)、田瑛的《未來的祖先》(《羊城晚報》)等,在對老輩人的一些行為做派與往昔親情孝道的展示中,書寫人生情感的種種狀態(tài)。當年的情感糾結,在后輩的回想和追憶中,五味雜陳。親情文化是人生的精神支撐,也許在最為隱秘的地方,才能夠把握到本質。寫親情的文字,不只是仰視,細微之處也有隱秘的心結表達。眼下,回憶和親情的文字近乎泛濫,唯有真切的思想光亮,才展示迷人色彩。
鄉(xiāng)愁開拓了散文主題
社會大趨勢,發(fā)展是主題,人人在言說幸福,感知幸福指數,關注生態(tài)自然,關心生存環(huán)境成為必然。這也被敏銳的散文家所關注。南帆是一位擅長于開掘身邊尋常物件的作家!赌嗤聊睦锶チ恕(《天涯》)是他對人與生態(tài)的發(fā)問,我們熟悉的大地、生靈怎么變了,在鋼鐵叢林中生活,平常物事變得稀缺,自然與人類生存的關系發(fā)生了變異!吧钤趶氐赘难b”,藍天、白云、泥土似乎正遠離我們。“什么時候還能返回大地的正常節(jié)奏”,“返回心思簡樸的日子”?泥土的缺失,實際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失重。梁衡的《樹殤、樹香與樹緣》(《人民日報》)從海南兩棵被砍伐的腰果樹的現場起筆,深入到人與自然關系,如何被重視而又被忽視,思考的是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關系。大樹無言,生態(tài)的萎靡,責任在人。他最近的“人文古樹系列”,專注于自然生態(tài)中的人文情懷,關注自然生態(tài)與人類依存的關系。生態(tài)是文學時興的主題,散文尤其有優(yōu)勢,為不少作者青睞。早年就多寫此類題材的徐剛、林業(yè)系統的李青松,近來散文較多涉及于此。
親情也好,自然也罷,與此相關的一個流行語是鄉(xiāng)愁,F代化進程,對于傳統文化中的農耕文明必然帶來沖擊和影響。留住鄉(xiāng)愁,寄情鄉(xiāng)土,回歸田園,聽起來美妙動人,但在有些人那里是語焉不詳的。鄉(xiāng)愁是什么,難道只是一種牧歌式的回念?如果說,生態(tài)文學看重的是生存環(huán)境,而鄉(xiāng)愁既是一種精神的回望,更是心靈的依戀,對于大地、自然和故土,在精神源頭上的認同。只是,這樣的情感在有些作品中顯得蒼白,遠離故土后都市人的閑適、焦躁,于是記起了兒時的炊煙,河溝里的魚蝦,老屋前的果林,所謂的懷念和回訪,多是一種都市人矯情和虛妄的沖動,這種鄉(xiāng)愁也多是一種文學的表達和點綴。楊文豐的《不可醫(yī)治的鄉(xiāng)愁》(《北京文學》)用一種判斷句式,闡述了對家鄉(xiāng)自然、田園大地的情感。也是對這類鄉(xiāng)愁與故土之念想間接的回音。近年來,古村落保護為一些人士和機構不斷提出,也打出留住鄉(xiāng)愁、守住田園自然的旗幟,散文也有所謂寫“秘境”“田園”的文字問世。鄉(xiāng)愁,不應是文學標簽。不只是鄉(xiāng)村的,也有城市的、市井味的。王安憶的《建筑與鄉(xiāng)愁》(《花城》),孩童時的住所,在城市不斷的發(fā)展中物是人非,那些建筑的名頭和眼下的場景發(fā)生了變化。辨識“記憶的地理,難免令人惆悵”。有人說,鄉(xiāng)愁體現出現代人思想與情感的脆弱。無論對與否,對于游子,鄉(xiāng)愁是折磨情感的一個信物。文學的鄉(xiāng)愁,延伸和開拓了散文的主題,是足可欣慰的。
專題文化散文成陣勢
注重思想表達,是一些專題散文共同的追求。地域文化的增強,經年有時,一大批作品形成了專題文化散文的陣勢。近期有孫郁寫民國人物,祝勇寫故宮文化,以及浙江趙柏田的明代江南文士系列,四川谷運龍關于羌族文化的作品,馬步升的甘肅禪宗文化散文。同時,作家們潛心探索,令人刮目。周曉楓的《惡念叢生》(《長江文藝》),一如她的堅持,用密集的語言和豐沛的意象,講述親歷的人生故事,生發(fā)出現代人顯見卻又陌生的道理。她剖析自我,不斷變換視角,人心、人性在善良與惡念的對立狀態(tài)下,伴隨人生成長。她似乎是探索人性的成長史。任林舉的《斐波那契列數》(《人民文學》)是探討數理邏輯的一個奇特文本,洋洋灑灑,冰冷的邏輯與性情的溫度,這個數列之意何在,并不十分重要。而數的神秘與奇瑰,人們認知運算和求解過程的情感經歷,是作品所關注的。一個學生時代的數理之題,糾纏多年,形諸筆墨,玄妙中見情味,不啻為散文打開了又一扇窗口。
當然,散文的常規(guī)寫作仍然是一些精短散文,作家主觀情感的注入,擴大了其精神內涵,增加了作品的文氣和意境。說文學是“人的文學”,散文并不一定非得寫人,但散文的氣韻意境,都有一種擬人化的營造,境界和意味得以展現。像云南湯世杰的滇中文化筆記,上海的潘向黎談古詩詞系列,精粹的篇幅中時時見出人文情感,雅致的文筆開拓了精短散文的精神氣象。
最后,不得不指出,相對創(chuàng)作來說,散文的批評滯后,少有對作家作品的評論,也沒有現象性、問題性的論述,更沒有理論上的探討和直率的批評指謬。散文批評多年不為,緣由多多,我以為,沒有相應的組織措施,比如,散文的研究多是單槍匹馬,只重視評功擺好,重視評獎排位。如此,對不住這紅火的散文。
(作者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