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我最早讀到的斯特林堡作品,是他的《紅房間》,張道文先生翻譯的中文版。那是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四年之間,二十多年過去了,有關(guān)《紅房間》的閱讀記憶雖然遙遠(yuǎn),可是仍然清晰。斯特林堡對人物和場景的夸張描寫令我吃驚,他是用夸張的方式將筆觸深入到社會和人的骨髓之中。有些作家的敘述一旦夸張就會不著邊際,斯特林堡的夸張讓他的敘述變得更加鋒利,直刺要害之處。從此以后,我知道了有一位偉大的作家名叫斯特林堡。
當(dāng)時我正在經(jīng)歷著和《紅房間》里某些描寫類似的生活,阿爾維德·法爾克拿著他的詩稿小心翼翼地去拜訪出版界巨人史密斯,很像我在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跳上火車去北京為一家文學(xué)刊物改稿的情景,我和法爾克一樣膽戰(zhàn)心驚。不同的是,史密斯是一個獨斷專行的惡棍,而北京的文學(xué)刊物的主編是一位和善的好人。史密斯對法爾克的詩稿不屑一顧,一把拿過來壓在屁股底下就不管了,強行要求法爾克去寫他布置的選題,法爾克因為天生的膽怯屈從了史密斯的無理要求。屈從是很多年輕作家開始時的選擇,我也一樣。我的屈從和法爾克不一樣,我是為了發(fā)表作品。
我至今難忘斯特林堡的一段經(jīng)典敘述。法爾克從史密斯那里回家后,開始為那個惡棍寫作關(guān)于烏爾麗卡·埃烈烏努拉的書,法爾克對這本書一點興趣都沒有,可是膽怯的性格和家傳的祖訓(xùn)“什么工作都值得尊重”,促使法爾克必須寫滿十五頁,斯特林堡幾乎是用機械的方式敘述了法爾克如何絞盡腦汁去拼湊這要命的十五頁。與烏爾麗卡·埃烈烏努拉有關(guān)的不到三頁,在剩下的十三頁里,法爾克用評價的方式寫了一頁,他貶低了她,又把樞密院寫了一頁,接下去又寫了另外的人,最后也只能拼湊到七頁半。這段敘述之所以讓我二十多年難以忘記,是因為斯特林堡在不長的篇幅里,把一個年輕作家無名時寫作的艱辛表達得淋漓盡致。我讀到這個段落的時候,自己也在苦苦地寫些應(yīng)景小說,目的就是為了發(fā)表,那個時代我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寫作。了不起的是,斯特林堡幾乎是用會計算賬似的呆板完成了敘述,而我讀到的卻是浮想聯(lián)翩似的豐富。斯特林堡的偉大就在這里,需要優(yōu)美的時候,斯特林堡是一個詩人;需要粗俗的時候,斯特林堡是一個工人;需要呆板的時候,斯特林堡就是一個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會計師……然后他寫下了眾聲喧嘩的《紅房間》。
法爾克竭盡全力也只是拼湊了七頁半,還有七頁半的空白在虎視眈眈地看著他。這時候斯特林堡的敘述靈活而柔軟了,可憐的法爾克實在寫不下去了,他“心如刀絞,難過異常”,思想變得陰暗,房子很不舒服,身體也很不舒服,他懷疑自己是不是餓了,不安地摸出全部的錢,總共三十五厄爾,不夠吃一頓午飯。在法爾克餓得死去活來的時候,斯特林堡不失時機地描寫了附近軍營和隔壁鄰居準(zhǔn)備吃飯的情景,讓法爾克的眼睛從窗戶望出去,看到所有的煙囪都在冒著煮飯的煙,連船都響起了午飯的鐘聲;讓法爾克的耳朵聽到了鄰居刀叉的響聲和飯前的祈禱。然后斯特林堡給了法爾克精神的高尚,法爾克在饑餓的絕境里做出了令人贊嘆的選擇,他將全部的錢(三十五厄爾)給了信差,退回了出版界惡棍史密斯強加給他的寫作。“法爾克松了一口氣,躺在了沙發(fā)上”,所有的不舒服,包括饑餓,一下子都沒有了。
斯特林堡的這一筆在二十多年前讓我震撼,至今影響著我。我那時候?qū)榱税l(fā)表的寫作徹底厭倦了,這樣的寫作必須去追隨當(dāng)時的文學(xué)時尚,就像法爾克寫作烏爾麗卡·埃烈烏努拉的故事一樣,我也經(jīng)受了心理的煎熬,接著是生理的煎熬,一切都變得越來越不舒服,我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走進了死胡同。然后與法爾克相似的情景出現(xiàn)了,某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坐在桌前,繼續(xù)寫作那篇讓我厭倦的小說時,我突然扔掉了手里的筆,我告訴自己從此以后再也不寫這些鬼東西了,我要按照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寫作了,哪怕不再發(fā)表也在所不惜。接下去我激動地走上了大街,小小的屋子已經(jīng)盛不下我的激動了,我需要走在寬闊的世界里,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重生了。
《紅房間》第一章里有關(guān)法爾克去“公務(wù)員薪俸發(fā)放總署”尋找工作的描寫,是我和幾個朋友當(dāng)時最喜歡的段落。這個龐大的官僚機構(gòu)里,門衛(wèi)就有九個,只有兩個趴在桌上看報紙,另外七個各有不在的原因,其中有一個上廁所了,這個人上廁所需要一天的時間?偸鹄锩娴霓k公室大大小小多得讓人目不暇接,都是空空蕩蕩,那些公職人員要到十二點的時候才會陸續(xù)來到。尋找工作的法爾克來到了署長辦公室,他想進去看看,被門衛(wèi)緊張地制止了,門衛(wèi)讓他別出聲,法爾克以為署長在睡覺。其實署長根本不在里面,門衛(wèi)告訴法爾克,署長不按鈴,誰也不許進去。門衛(wèi)在這里工作一年多了,從來沒有聽見署長按過鈴。
我當(dāng)時因為發(fā)表了幾篇小說,終于告別了五年的牙醫(yī)工作,去文化館上班了。文化館的職員整天在大街上游蕩,所以我第一天上班時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沒想到我竟然是第一個來上班的。然后我去一家國營工廠看望一位朋友,上班時間車間里的機器竟然全關(guān)著,所有的工人都坐在地上打牌。我對朋友說:“你的工作真是舒服!迸笥鸦卮穑骸澳愕囊惨粯,上班的時候跑到我這里來了!
我第一次閱讀《紅房間》的時候,中國的出版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也沒有證券市場。出版界巨人史密斯無中生有地編造謊言捧紅了古斯塔夫·舍霍爾姆,一個三流也算不上的作家,這個段落讓我十分陌生,讓我感到陌生的還有特利頓保險公司的騙局,當(dāng)時我萬分驚訝,心想世上還有這樣的事。
我第二次閱讀《紅房間》已經(jīng)時隔二十多年,四天前拿到李之義先生翻譯的《斯特林堡文集》。一般閱讀外國小說都會遇到障礙,李先生的譯文樸素精確,我閱讀時一點障礙都沒有。我重讀了《紅房間》,又讀了四個短篇小說,還有《古斯塔夫·瓦薩》,斯特林堡這個劇本里的戲劇時間,緊湊得讓我喘不過氣來,而且激動人心,F(xiàn)在當(dāng)我重溫二十多年前的閱讀,寫下這篇短文的時候,覺得自己仿佛成為了斯特林堡《半張紙》中的那個房客,這個要搬家的年輕人在電話機旁發(fā)現(xiàn)了半張紙,上面有著不同的筆跡和不同的記載,年輕人拿在手里看著,在兩分鐘內(nèi)經(jīng)歷了生命中兩年的時間。
我花了兩天時間重讀了《紅房間》,勾起了自己二十多年來有關(guān)閱讀和生活的回憶,甜蜜又感傷。過去的生活已經(jīng)一去不返,過去的閱讀卻是歷久彌新。二十多年來我在閱讀那些偉大作品的時候,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作家那里,讀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學(xué)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這些。
我想到了另外的一個話題,別林斯基在評價托爾斯泰時,說《安娜·卡列尼娜》里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托爾斯泰。別林斯基說出了什么是人的內(nèi)心,那地方不是為了安放隱私,那是世界上最寬廣的地方。內(nèi)心的寬廣讓托爾斯泰寫下了這么多不同的人和這么多不同的命運。與此相反,那些熱衷于描述自己隱私的,其實不是在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是在表達自己的內(nèi)分泌。一個作家一生寫下了眾多的人物,這些人物可能都是他自己。當(dāng)他離世而去后,“我們應(yīng)該從他身上看到還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