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事件】 路遙之女暫拒設“路遙文學獎”
【觀點】 簡單化地設獎評獎乃至透支資源、流于皮相,最終反而可能離作家原初的精神內(nèi)核越來越遠
在著名作家路遙去世20年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遙文學獎”日前在京啟動。據(jù)媒體報道,路遙的女兒路茗茗卻對此舉提出異議,明確表示:“我不同意目前設立‘路遙文學獎’ ” 。而該獎發(fā)起人之一高玉濤則回應,會進一步與路遙家人溝通,希望該獎辦下去。
孫少平、孫少安、高加林、巧珍……路遙作品中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至今還深深地印刻在許多人的心里,特別是路遙“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精神以及其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積極向上的現(xiàn)實態(tài)度與人文情懷,曾長期鼓舞著一代人的精神追求。按說,設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借以獎掖后來、傳承精神,似乎理所應當。而在發(fā)起者的設想里,路遙文學獎也確實被定位為純文學公益性質(zhì)。為什么路遙家人會不同意呢?
看路茗茗的表述,是“不同意目前設立” ,言外之意,是并不反對設立。媒體報道稱,她不同意只是因為“覺得目前條件還不成熟” ,“設立一個文學獎項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萬一出現(xiàn)了狀況,不僅影響我父親的聲譽,也會辜負發(fā)起者良好的初衷” ,“哪怕是公益性質(zhì)的,都會讓我和家人面臨很大的壓力” ,“如果父親在世,他也不會同意這么做的” 。
一句“如果父親在世,他也不會同意這么做的” ,讓人讀了潸然淚下。知父莫若女。路茗茗的理性不僅顯示出一種對逝者的尊重、對名利的淡泊,更保持了對一種精神的淡定堅守。當我們重讀路遙,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間細細體味,作家樸實而又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依然光芒閃耀。設獎并非不好,發(fā)起者可能也的確是本著良好的意愿去做事的,但路茗茗選擇了拒絕。也許,這正源于她對父親的深刻理解,從而選擇了一種精神傳承的方式。
不可否認,在當下一些獎項設立過濫、為評獎而評獎甚至淪為利益鏈條之時,路茗茗認為設獎“目前條件還不成熟”是有她的理由的?v觀中外各大文學獎項,從諾貝爾文學獎、龔古爾獎到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無不有著一系列嚴謹而規(guī)范的運作、評獎機制,其嚴肅性和權威性更是歷經(jīng)社會考驗。相對于文學發(fā)展的需要,更多的文學獎項自然為人所樂見,但如何更嚴肅而非盲目地、更規(guī)范而非潦草地設獎從而更有利有效地傳承作家精神,的確值得深思。我們不乏“文二代” ,像冰心墓碑遭后人潑漆的事件至今讓人心痛,利益當頭“啃老”而喪失文化定力者有之,這就使路茗茗的“拒絕”顯得越發(fā)珍貴。
作為精神創(chuàng)造者,作家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無疑更具有永恒的價值。筆者并不反對設立文學獎,過分強調(diào)作家“默默耕耘”的工作屬性顯然有違常情。但紀念作家的方式有很多,以名字命名設獎只是其中之一。簡單化地設獎評獎乃至透支資源、流于皮相,最終反而可能離作家原初的精神內(nèi)核越來越遠,這是人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就當下而言,文學需要助力,更需要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