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從維熙:酒醉臺北

http://taihexuan.com 2012年12月11日11:25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從維熙

  我的飲酒生涯中,有過三次大醉的記憶。第一次是1982年之春,訪問澳大利亞歸來,剛剛回到國門廣州,就忘我地一飲而醉;第二次,是在1991年之冬,電視臺陪同我回訪昔日我所在的一個勞改農場時,大概是由于過多的悲楚的往事,一起涌入我的心扉之故,我醉倒在那塊我曾付出過汗水和流過血水的土地上。在臺北是我20年來的第三次醉酒,仔細究其緣由,我之所以酒醉,不外是出于兩岸相隔了幾十年,手足情濃的感情因素所至。

  我喜酒而又善飲,始自上世紀50年代——即使是在勞改生活的20年里,我與酒也沒有斷了緣分。在大雪紛飛的冬日,幾杯劣質的白薯干酒進腹,頓感驛路嚴寒化為烏有。當時,我內心十分感謝大禹的女兒儀狄,如果古代沒有儀狄造出使堂堂男兒頓生陽剛之氣的瓊漿玉液來,中華當少了許多鐵血男兒。酒是有情物,因而當我同代的許多文友,因身體健康等諸多方面的原因與酒告別時,唯我仍然嗜酒如初。我何嘗不知酒精之害,但是“人求其全何其樂”?也許正是我的這種并不附和時尚的行為準則,才使我留下這次酒醉臺北之記錄。

  那天是1998年10月28日,是我們抵達臺北的第二天,白天的參觀已使我感到十分疲累,晚上盛情好客的主人又在晚宴上頻頻舉杯。我們一行的作家中,善飲的莫言、蘇童、余華等,都被分在另一桌進餐,與我同桌的王巨才有糖尿病,而被我們一路上稱之為“張小姐”的老弟張煒,又屬于那種與酒絕了緣分、嚴格恪守養(yǎng)生之道的文人,這種情況頗使敬酒的友人掃興。我本來也無意當那匹沖鋒的黑馬的,因為當天晚上還有朋友從新竹開車來看我,但又想到這是兩岸文友的第一次相聚的正式晚宴,如此理性地對待主人的敬酒,不僅有失文友聚會的火爆,而且有負中國文人的千年風范。巨才耳聞我有一定的酒量,便催我與之對杯;其實就是巨才不動聲色,我也到了無法自我克制的地步——面對那一次次的臺灣文友敬酒,來自大陸的文人似竟無鐵血男兒,已然使我感到汗顏,于是我站了起來充當了那匹沖鋒的黑馬,與臺灣的文友們一杯杯地對飲起來。在我的認知里,中國大陸的白酒度數(shù)最高的也不過50度左右,與之對上數(shù)杯,不會出什么問題,因而在對飲中失去了防范(事后才知當天我們喝的“金門高粱酒”,高70多度)。加上臺北的友人大都善飲,我一下子成了晚宴上對酒碰杯的目標。

  是出于粗心?

  是出于激情?

  也許是兩種心緒合而為一的緣故吧,我忘乎所以地貪起杯來。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失準的話,好像是臺北南華管理學院文學所的一位同行,提議我與他對飲“深水炸彈”。這個名詞在大陸是沒有聽到過的,就是把一杯白酒,沉到臺灣產的生啤酒的大杯子里,白酒連同啤酒一同飲下。我已然被酒興激起,便再無任何一點怯懦之情,一杯杯地與這位朋友對起杯來。晚宴下來,我已喝了足有半斤多白酒,再加上混同白酒一塊入腹的啤酒,我開始有了醉酒的感覺。這時耳邊似聽到張煒老弟對我的耳語:“上飛機前,嫂子可是讓我監(jiān)督你喝酒的!钡丝掏1瓰闀r已晚,我只好野馬撒韁地任其自然了。

  我是被文友攙扶回賓館的。在回來的路上,恍惚地記起今晚還有朋友要來。待等我走回屋子時,從新竹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專為來看我的友人林韋伶女士,已然在室外等待我多時。我用頭腦中殘存的一絲清醒,向友人握手問候,并把她讓到我的房間里。友人已經看出我已醉酒,便沒在屋內久留,匆匆把她送給我和我妻子的禮物交給了我,并詢及我的行程中能否在新竹停留,就站起身來向我告辭。我挽留她稍坐一會兒并拼命冷卻著我昏昏然的頭腦;在瞬間的清醒之際,我把最近在大陸出的一部新書《走向混沌》三部曲回贈了她。當我在書的扉頁上簽名時,我記得手在哆嗦,可以想象無論是我個人的名字,還是林韋伶的名字,都一定寫得歪歪扭扭,如同醉鬼畫符一般。之后,我的記憶就消失了……

  待第二天早上起來,我才發(fā)現(xiàn)我是穿著西裝睡在床上的。睜開眼睛的時候,正是早上七點鐘整。第二個自我發(fā)現(xiàn)是,夜里睡下時沒有關閉臥室的門,好在臺北十月底的天氣還很熱,使我醉臥臺北的那天夜里,沒有傷及身體。唯一讓我頭痛的是那身西服褲子,不僅留下豪飲時斑斑湯痕酒跡,還被我揉得皺皺巴巴的——而當天臺北圖書館“兩岸作家展望二十一世紀文學研究會”的開幕式將隆重舉行。我只好打開箱子,從新更衣,把衣箱翻得亂七八糟。雖然如此,我絲毫不悔昨天晚上的酒醉,試想如果沒有我當對杯的靶牌,文友的相聚,將會為之冷寂失色;“兩軍對陣”,總要有人付出一點“犧牲”,那么就讓我擔當這個角色吧!

  在那天兩岸作家共議二十一世紀的文學會議上,有一個小小的插曲。那就是昨晚與我對飲的作家,見我仍然滿面紅光的光臨會場,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我們之間留下一段如下的對話:

  “你沒有被‘深水炸彈’擊沉?看你當時已經飄飄然了。”

  我說:“下沉了一夜,這不又飄上來了!”

  “你很善飲,咱們找個機會再會一次!

  “那得要換個地方了,你們到北京去,我請你們喝‘酒鬼’!”

  “酒鬼遇酒鬼,不知是你醉倒,還是我們醉倒呢!”

  我說:“久別相逢,雙方皆一醉方休,那本身就是一篇浪漫的文學!

  臺灣友人們說,那是文學品種中的詩。時代中死了李白與酒的瀟灑,也就死了不少的浪漫文字。

  一曲飲酒的浪漫情話,就這樣留在臺北了,但是我卻愧對了那位開車從新竹來看望我的朋友。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到了我們臺灣之行的最后一站高雄時,我特意打電話到新竹的朋友家里。我說懇請原諒我那天的失禮,因為文人與酒是難舍難離的——只有將來你們到北京時,我再向你賠罪了!

  電話聽筒中傳來友人的聲音:“我理解你的心情,當時我只是怕你病倒在臺北;你很健康就好,請你轉達我對你太太的問候。過去不知道你那么愛酒,下次去北京時,我是不會忘記給你帶去一瓶‘金門高粱酒’的。祝你在返程中一路平安!”

  秋日之夜,偶然翻閱臺灣之行的影集時,看見巨才、莫言、張煒、余華、蘇童、舒婷、王安憶、池莉、陳丹燕等眾多文友肖像的同時,不禁憶起了酒醉臺北的往事。此時又適逢十月之尾,便有了這篇14年前血濃于水——酒醉臺北的文章出爐。

  作者近影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