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河南豫劇青年團的《白蛇傳》,此次豫劇展演,又看了《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其演出風格和陣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從中看到了中國戲曲振興的某種希望。
以《白蛇傳》為例。印象中的豫劇大鑼大鼓,火藥味極濃,但吳素珍版豫劇以柔美小嗓見長,一派西湖三月、柳浪聞鶯的情調。唱法結合了京旦和流行歌 的因素,甜美婉轉,不僅一個樂句中有多種變化,且能在大小嗓之間自由轉換,如同名家畫蘭葉,橫斜翻轉,寬窄自如。小生楊歷明激越清揚,又不乏陽剛之氣, “法海”唱做俱佳,就連“小沙彌”也有開口彩。我還注意到,滿臺的演唱都偏向委婉清麗。我覺得這是該劇整體風格上的追求。首先,作曲有意地和傳統(tǒng)重口味的 豫劇拉開距離,追求一種能為年輕人和河南之外觀眾接受的清淡口味,這從鑼鼓的控制運用,唱腔曲調的風格可以看出。就在前一天,他們原班人馬演出的《穆桂英 掛帥》,演唱還是滿腔滿調(花臉甚至唱出了搖滾的感覺),鑼鼓震耳欲聾,那是正宗的豫劇演法。但這出戲,同是一撥人,卻風格迥異。在作曲上,不是簡單的編 曲而有較大的突破創(chuàng)新,唱腔精雕細刻,追求變化婉轉。劇本做了很好的剪裁,加快了節(jié)奏。導演博采眾長,調度細致熨帖,時有靈感,如金山寺小和尚與許仙的水 袖對舞和奔跑步態(tài)設計,很見匠心。河南豫劇青年團有很深的綜合潛力,他們有新舊兩幅截然不同的面孔。這不是一個人的成功,這是一個團隊的合力。這個團隊中 潛藏著未來表演隊伍建設的理想模型。
青年團隊伍建設有三個人所不及之處:扎根深、占先機和戰(zhàn)略布局。
其一,傳統(tǒng)的根子扎得深。前面說過,他們頭一天演唱的傳統(tǒng)豫劇《穆桂英掛帥》,可謂原汁原味,不灑湯不漏水,每個演員張嘴都有彩。這說明,他們 已經把本劇種傳統(tǒng)的精華完整地傳承下來了,他們的基礎根須深深扎在劇種的母體中。這在青年團中是非常難得的。其實,不獨豫劇,很多地方劇種都重視青年人才 的引進培養(yǎng),有著良好年輕陣營的劇團在全國不少?墒牵嬲馨驯緞》N精華傳承下來的卻寥若晨星。因為他們都缺少一個長期的、艱苦的人才培養(yǎng)過程。隊伍可 以短時間拉起來,但培養(yǎng)到成才的過程卻很復雜漫長。這需要有相應的得力措施。青年團演員培養(yǎng)首先在配置上有設計,比如三個正旦,分別學了三四個流派,吳素 珍是陳派,劉雯卉學馬、閻,朱旭光兩個師傅都是常派。其他行當?shù)闹餮,也都各有名師。更難得的是,豫劇傳承的傳統(tǒng)好,每個老師不僅教戲,還關注徒弟成長、 演戲的全過程,且分文不取。我們說,戲曲拜師很流行,但像這樣實教實授的并不多。青年團的演員,不是一個兩個好,是整體好。這當然得益于一個系統(tǒng)的培訓計 劃。據(jù)說河南省委宣傳部曾經通過《梨園春》欄目等渠道,組織過系統(tǒng)的拜師活動。
其二,搶占先機。據(jù)介紹,青年團是中國戲曲學院2009年豫劇本科班的基礎班組建的。而本科班是當年豫劇二團與戲曲學院深度合作的產物。這個班 既不是培訓,也不是進修,也不是雜招,而是專門為豫劇團培養(yǎng)本科生。招生時就考慮了行當?shù)呐渲。比如生行,從娃娃生到須生應有皆有,一個班二十幾人行當不 重復。這是院校(辦學)和劇團(科班)的雙贏。戲曲學院也與很多院團有合作,但有的培養(yǎng)了太多同質演員,行當不配套。像豫劇本科這樣的設置是惟一的。不僅 行當配套,該團的主創(chuàng)人員也綜合配套。作曲、導演、舞美各個方面志同道合。這很重要。有的劇團,也有年輕的主演,但作曲、導演意識陳舊,演員再好,也改變 不了劇目的陳舊面貌。還有一點,就是這批學員的環(huán)境。中國戲曲學院是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的學院(從近年的教學手段和試驗劇目可以看出),站在這個戲曲創(chuàng)新的橋頭 堡上看風景,視野當然和僅在河南本地不一樣。戲曲史告訴我,決定一個劇種面貌的,不是它的聲腔的產地,而是他的觀眾(生存環(huán)境)。比如京劇是在徽班唱漢調 的基礎上生成的,但是,她既不姓徽,也不姓漢,而姓京,因為它是在紫禁城北京觀眾的凝視下生成的。觀眾趣味對于劇種聲腔具有父本的作用。那么,一群豫劇青 年演職員,幾年時間在北京的文化氛圍里生活學習,一定會受到北京觀眾口味的浸染,他們會拿捏,豫劇的地方聲腔特點控制到什么程度,會為北京也就是全國觀眾 接受(北京是中國文化的普適版本)。這才有吳素珍和隊友的唱法演法,這種從最廣大基礎人群出發(fā)改良老劇種走向的做法,非常具有前瞻性。當年評劇就是月明珠 首先把唐山話變成普通話,才使評劇風靡全國的。記得當初在“全國中青年演員匯演”的點評會上,我很認同吳素珍唱腔的音樂性和現(xiàn)代感,曾祝福他們“跨過黃 河,越過長江”。我覺得,只要保持這種探索意識,豫劇流行全國就不是夢。
最后我想給河南文化領導部門點個贊。河南豫劇院是文化部核準的少數(shù)保留的國有團體,在豫劇院的牌子下,保留了三個團的建制,而且各有側重分工: 一團負責傳統(tǒng)戲的傳承展演,二團編演新編歷史劇(等于是新編古裝),三團編演現(xiàn)代戲。在三團基礎上成立的青年團(實際上沒有正式編制)致力于新劇目的試驗 和創(chuàng)新。這樣的戰(zhàn)略布局保證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劇種多元發(fā)展的可能。戰(zhàn)略上的多元也包括多種流派的保留。比如青年團三個旦的配置就給劇團劇種的多元發(fā)展提 供了可能。在市場大浪淘沙觀眾趣味多變的今天,劇種劇團間的競爭排名也不斷洗牌,一個劇團有多種表演流派,比只有一個“正宗”好的多。多元表演路數(shù)給觀眾 審美需求提供多樣選擇,是劇種面向新時代生成的基本條件。
國家現(xiàn)在大力扶持戲曲藝術,而表演隊伍的建設是戲曲振興的基礎,是硬件。我覺得,一個好的團隊出現(xiàn)甚至比出一兩出好劇目更有價值。近30年來, 一些團隊出了一些好劇,風光一時,但一兩枝獨秀,隨著主要演員的老化退出,院團很快衰落。但是,河南豫劇青年團就不同了,他們平均年齡不足30歲,有20 年的時間,可以爭得多少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