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不久前,作為湖南省“文化惠民”公益演出項目之一,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在省花鼓大舞臺上演了經(jīng)典名劇《小砍樵》、《調(diào)叔》、《補鍋》。這三個小戲輕松活潑,生活氣息濃郁,載歌載舞,集中體現(xiàn)了花鼓戲“三小”——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特點。
湖南花鼓戲興起于清代嘉慶年間,它從三湘四水田間地頭的小歌舞演變而來,演員最初半農(nóng)半藝人性質(zhì),劇目反映民間苦樂。新中國成立以后,花鼓戲成立專業(yè)劇團,并有了專門的演員培養(yǎng)科班。
《小砍樵》是《劉?抽浴纷畛醯碾r形,也是經(jīng)過藝人們不斷打磨的該劇精華部分,其中的“比古調(diào)”,“我這里將海哥好有一比呀!……”遠近聞名,湖南民間幾乎人人會唱。此次,與童年相隔三十多年,再看《小砍樵》,有不少新收獲。首先,《小砍樵》有大量的勞動場景,貧窮的少年小劉海之所以得到狐貍精胡秀英的青睞,既非許仙被白蛇相中的原因——俊美,也非梁山伯被祝英臺愛上的原因——有才學,而是小劉海勤勞本分,農(nóng)活干得好。小劉海揮汗如雨地砍樵,動作麻利,間有憨厚,胡秀英在他身后模仿著他,時不時調(diào)皮地做法戲弄他、幫助他,小姑娘情竇初開,躍然于形。
當胡秀英向小劉海主動大膽表達愛意,小劉海坦誠地告訴她,自己家境貧寒,老母目盲,嫁給他就得干活、伺候老母,胡秀英爽快地答應(yīng)了。在小劉海看來,胡秀英誠如他所唱的:“我把你比織女,不差毫分哪。”《小砍樵》體現(xiàn)了中國底層男子一貫以來的娶妻當娶“織女”、“七仙女”、“田螺姑娘”的夢想,此類故事清一色都是有法力的女性對窮小子無怨無悔地付出,給予窮小子們美好的娶妻夢想,并且,它也鼓勵女性追求辛勤勞作的男子,而不應(yīng)好逸惡勞,貪圖富貴。
同樣是“女追男”,花鼓戲《調(diào)叔》中的嫂子勇于追求小叔子,卻遭遇失敗!墩{(diào)叔》并非劇名字面上那種“桃色”意味,它實際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兩個字。劇中,嫂子由略帶風騷、拿著手帕的小旦扮演,小叔由斯文的小生扮演。起初,嫂子一點、一點“誘惑”小叔時,觀眾是用調(diào)笑甚至是嘲諷的眼光看那“淫婦”。當嫂子說出自己悲苦的身世——因為沖喜嫁人,結(jié)果丈夫、公婆相繼離世,她與小叔子都是二十歲年紀,卻像媽媽、姐姐一樣照顧小叔子,使觀眾能夠理解和同情這種“日久生情”了。小叔子也曾悄悄去她的房間看她,可見,他對她也不是完全沒有感覺的。
《調(diào)叔》末尾,小叔子以所謂“孔孟之道”,拒絕了嫂子的求愛。饒是小叔子不愛她,嫂子依舊含淚說,明年科考時,她會為他做一身新衣裳,祝他高中狀元。小叔子在嫂子離去時,念道:“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為了功名前程,殺了自己內(nèi)心所愛。
《調(diào)叔》好看,不僅僅在于嫂子步步緊逼、小叔子步步為營而形成的“誘惑”與“反誘惑”、情與理相糾纏的懸念跌宕情節(jié),還有舞臺上那兩把紅色長凳。兩把普普通通的長凳,既是學堂座椅,又是“調(diào)叔”的重要道具,經(jīng)過兩個演員的不斷擺弄,展現(xiàn)兩者關(guān)系的對抗、狎昵等微妙之處,合理、含蓄又巧妙。我由此想到當前一些新創(chuàng)劇目滿臺的高科技的舞美設(shè)計,全然喪失了舞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反不如花鼓戲兩條長凳風情無限。
《補鍋》是上世紀6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出花鼓小戲,講述了人民公社時期,生產(chǎn)隊劉大娘通過補鍋,糾正了自己的職業(yè)偏見,在歡天喜地的勞動中,接受了女婿是補鍋匠的現(xiàn)實。這個戲,通過生動、簡明、淳樸的喜劇劇情,宣傳了熱愛勞動、自由戀愛、職業(yè)無貴賤等價值觀。劇中,男女對唱“反手洞腔”“手拉風箱,呼呼的響……”和“比古調(diào)”一樣,成為湖南民間家喻戶曉的好聽、耐聽、接地氣的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