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京韻大鼓,一種使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北方曲藝,在全國曲藝事業(y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京韻大鼓的前身“木板大鼓”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同一年,京韻大鼓成為北京市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清末民初,京韻大鼓由流傳于河北的滄州、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發(fā)展、演變而成,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木板大鼓是源于河北農(nóng)村的一種說唱形式,因以鼓、板作為伴奏樂器而得名。木板大鼓最初的創(chuàng)作者和演唱者是半職業(yè)的農(nóng)民藝人,以說唱長篇書目為主,兼說唱短篇唱段,內(nèi)容大多為歷史故事,例如《三國演義》《響馬傳》《楊家將》等。19世紀70年代,木板大鼓藝人進入北京、天津地區(qū),最初走街串巷,繼而在廟會、集市上演出。當時的木板大鼓藝人都來自于河間,為了適應觀眾,藝人們改變了鄉(xiāng)音,開始使用北京方言演唱,并將長篇書目改成了短篇唱段,在伴奏樂器中增加了三弦。木板大鼓廣采博收,將京劇、河北梆子、子弟書等戲曲和說唱藝術融入其中。在改革、發(fā)展過程當中,它有過許多名稱,在北京曾被稱為“京調(diào)大鼓”“小口大鼓”“音韻大鼓”“平韻大鼓”“文明大鼓”,在天津曾被稱為“衛(wèi)調(diào)”“衛(wèi)調(diào)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1946年,北平成立“曲藝公會”,將這個曲種正式統(tǒng)一稱為“京韻大鼓”。京韻大鼓的表演形式是由演唱者敲擊鼓、板,另有伴奏者操弦樂器伴奏,主要伴奏樂器最初是書鼓、響板、大三弦,后來又增加了四胡、琵琶。一個京韻大鼓的曲目大約有一百余句唱詞,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唱詞為韻文體。
在木板大鼓發(fā)展、演變成為京韻大鼓的歷史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藝人,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劉派”唱腔的創(chuàng)始人——劉寶全。劉寶全幼年隨父親在天津學木板大鼓,先后拜名家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為師,18歲開始在北京的廟會、堂會等場所登臺演唱。他入鄉(xiāng)隨俗,說京白、唱京韻,講究韻白的語氣、韻味,逐漸形成了“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說即是唱,唱即是說”“似說似唱”的演唱風格。劉寶全借鑒各種戲曲唱腔,同時善于創(chuàng)立新腔,還擅長運用眼神、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形成了一套適合說唱藝術的表演技巧。他既擅長表演《三國》《水滸》等氣勢恢宏的長篇書目,又善于表演《大西廂》等抒情性的曲目,其代表作有《長坂坡》《華容道》《單刀會》《烏龍院》《鬧江州》等。20世紀初,劉寶全享譽曲壇,當時被稱為“鼓界大王”,此后藝人大多宗師“劉派”,成為京韻大鼓的主要流派。
白云鵬是與劉寶全同時期的京韻大鼓名家。他年幼時隨父親在河北的永清、安次、霸縣一帶賣唱,曾經(jīng)學唱西河大鼓,后來改唱木板大鼓,1900年進北京賣藝,開始演唱由木板大鼓演變成的京韻大鼓,逐漸放棄長篇書目而專唱短篇唱段。白云鵬根據(jù)自己的嗓音特點,創(chuàng)立了“白派”唱腔。其演唱特點是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誦半唱,講究字音的處理,注重唱腔的變化,具有深廣的藝術感染力。他演唱的傳統(tǒng)題材曲目有《鳳儀亭》《三顧茅廬》《黛玉焚稿》《寶玉探病》《寶玉娶親》《哭黛玉》《寶玉出家》《探晴雯》等;在20世紀20年代,受新思潮的影響,曾經(jīng)演唱過《勸國民》《提倡國貨》等具有進步思想的新唱段。1950年,白云鵬出席全國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1951年被中國戲曲研究院聘為顧問,并擔任藝術指導。
弦?guī)煱坐P巖,曾經(jīng)與劉寶全合作多年,被譽為“三弦圣手”,參加過“劉派”唱腔的改革、創(chuàng)新。白鳳巖的弟弟白鳳鳴8歲學唱京韻大鼓,早期師承“劉派”唱腔,12歲加入劉寶全創(chuàng)辦的“保全堂藝曲改良雜技社”,從此在北京“大觀樓”等處登臺演唱,當時被譽為“神童”。白鳳鳴14歲正式拜劉寶全為師,但主要是由哥哥白鳳巖教授。1926年,白鳳巖與合作達10年之久的劉寶全分道揚鑣,另辟蹊徑,準備把弟弟白鳳鳴雕琢成器。從1926年到1929年,他謝絕演出,埋頭創(chuàng)作。三年當中,他根據(jù)白鳳鳴的嗓音特點,對唱腔設計和伴奏技法進行創(chuàng)新,又吸收借鑒了白云鵬的演唱藝術,創(chuàng)作、改編了一批新曲目,例如《擊鼓罵曹》《七星燈》《羅成叫關》《紅梅閣》《哭祖廟》等。白鳳巖比白鳳鳴年長10歲,對弟弟要求異常嚴格,他們既是兄弟也是師徒,還是革新唱腔、創(chuàng)立流派的合作者。白鳳鳴除了向兄長學習之外,還與戲曲藝人、文人學者廣交朋友。他經(jīng)常和京劇名家王瑤卿、余叔巖、言菊朋等人切磋藝術,在唱腔、念白和表演上受益匪淺。1929年秋天,白鳳巖、白鳳鳴兄弟到天津演出,由于曲目、唱腔新穎,表演技藝超群,受到觀眾熱捧。此后由天津一路演到濟南、南京、上海、武漢等地。白鳳鳴的演唱徐緩婉轉,曲折跌宕,韻味醇厚,儒雅倜儻;他注重面部的表情變化,并時時保持與觀眾的交流。這一京韻大鼓的新流派得到了廣大觀眾的首肯與好評,被稱為“少白派”,以有別于老一輩名家白云鵬的“白派”唱腔。在20世紀40年代,“少白派”的曲目和唱腔被廣泛演唱,許多藝人開始宗師“少白派”,京韻大鼓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發(fā)展階段。1953年,白鳳巖、白鳳鳴兄弟參加中央廣播說唱團。白鳳鳴在1952年和1953年參加第二屆和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奔赴朝鮮前線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演出。他先后擔任中央廣播說唱團副團長和團長,同時擔任中國文聯(lián)全委會委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等職務。白鳳鳴參與改編的《黃繼光》《羅盛教》《海上漁歌》《野豬林》等一批京韻大鼓新曲目成了中央廣播說唱團的保留節(jié)目。白鳳巖曾經(jīng)擔任中央廣播說唱團的藝術指導,多年來始終不停頓地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同行們都稱他為曲藝改革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以后,社會風氣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京韻大鼓女藝人開始登上舞臺,這一時期,比較知名的有良小樓、駱玉笙、孫書筠、閻秋霞等人。早年的京韻大鼓女藝人都師法男藝人,在表演中大多帶有男人的風格特點,20世紀40年代,出現(xiàn)了“駱派”這一女子唱腔流派,因此獨樹一幟!榜樑伞本╉嵈蠊牡膭(chuàng)始人是駱玉笙,藝名“小彩舞”,她自幼跟著養(yǎng)父母漂泊在上海、南京、武漢等地,4歲起開始與養(yǎng)父一同演出雜耍。駱玉笙幼年學唱過京劇老生,以后又改學京韻大鼓,17歲正式演唱,最初宗師劉寶全,又集白云鵬和白鳳鳴之長,逐漸形成“駱派”。她的演唱特點是音域寬廣,音質(zhì)醇厚,韻味濃郁,善于抒情,尤其以激越、挺拔的“嘎調(diào)”最為動人,被觀眾譽為“金嗓歌王”,其代表作有《劍閣聞鈴》《子期聽琴》《丑末寅初》《大西廂》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駱玉笙改編、演唱了《將相和》《臥薪嘗膽》《祭晴雯》等新編歷史曲目和《長征》《送瘟神》等現(xiàn)代題材的曲目。1985年,電視連續(xù)劇《四世同堂》播出,駱玉笙演唱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動了億萬觀眾,膾炙人口,長演不衰。1978年至1997年,駱玉笙連續(xù)4屆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1985年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先后擔任過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說唱團副團長、天津市曲藝團副團長,1989年榮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
駱玉笙等一批前輩名家陸續(xù)謝世,京韻大鼓后繼乏人,面臨著存亡絕續(xù)的處境。如何使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chǎn)薪火相傳,既是曲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院校相繼開設了戲曲、曲藝包括京韻大鼓等課程,努力使傳統(tǒng)音樂進入學校課堂。實踐證明,這是對于京韻大鼓等傳統(tǒng)曲藝的活態(tài)傳承,是保護和傳承這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