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北京人藝有句老話兒,叫“一棵菜精神”,大家有菜心、菜葉、菜幫,每個人各有所長,相互幫襯。這就是話劇舞臺上的團隊精神、集體主義。
1999年的夏天令我終生難忘。那一年,北京人藝決定重啟中國話劇界的“扛鼎之作”——《茶館》的排演。劇中“常四爺”的角色讓我與經(jīng)典劇作結下不解之緣。經(jīng)典劇目就像一股甘泉,滋養(yǎng)著青年演員。
如今,《茶館》已成為經(jīng)典保留劇目,年年上演,場場一票難求。不僅如此,《茶館》還走出北京,走進美國百老匯、走進德意志藝術劇院,讓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在世界話劇舞臺綻放光芒。
除了《茶館》,北京人藝壓箱底兒的保留劇目已接近30個,說演就演!疤鞎圆灰蜱姽膭,月明非為夜行人!比绻麩釔圻@一行,就應努力去演,把對藝術的審美當成一種信仰去尊重。以這樣熱愛藝術、熱愛審美的心境去演戲,人也是快樂的。
我當過知青,實際上每場演出就像割麥子一樣,一場一場的舞臺演出,如同農(nóng)民一刀一刀地收割麥子。假如每場演出有900名觀眾,10場演下來,也就有9000名觀眾。每一場演出過后,總要爭取贏得全場觀眾的心。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用心去演,通過臺上臺下面對面地溝通交流,最終會收獲一批觀眾的喜愛和信任。
10多年來,我一直堅持每年100多場的演出頻率。像唐代詩人李白這一個經(jīng)典角色,我已經(jīng)演了25年。除了臺上表演,其實還有比演出時間多10倍的排練?梢哉f,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按照創(chuàng)作、演出的節(jié)奏來安排的,生活規(guī)律,作息合理。比如,不能晚睡覺,不能胡吃海喝,常年保持80公斤左右的體重,等等。其間好幾年,我連感冒都不得,也從沒請過病假。這種生活習慣與演出節(jié)奏“合拍”、使身心受益的做法,也是向前輩們?nèi)〗?jīng)、學習的結果。
這么做為了誰?電影《梅蘭芳》里有一句臺詞,說梅蘭芳是座兒的。這個座兒就是人民。為人民服務,就是為座兒服務,為座兒說話,座兒說了算。不為座兒說話,不為人民說話,我們可能會有問題。
當前的院團改革要激活創(chuàng)作。吸引觀眾上劇場,至少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好作品;第二是以市場的資金支撐降低成本壓力。
此外,文藝工作還要讓人才流動起來。特別是對于青年文藝工作者,要不斷探索建立、完善相關機制,鼓勵大家積極投身文藝創(chuàng)作。青年演員不僅要向兄弟院團、國外優(yōu)秀院團以及優(yōu)秀演員學習,還要向其他傳統(tǒng)藝術行業(yè)學習。戲曲演員“亮相”的功夫、曲藝演員“字正腔圓”的表述,這些跨界學習都有助于我們表演能力的提升。
(作者濮存昕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