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歲月難泯憂國情——觀復排版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

http://taihexuan.com 2015年10月26日10:40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鐘藝兵

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劇照

  在首都劇場觀看北京人藝復排的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演出,仿佛置身于夢幻之中。還是這個劇院、劇場,還是這部戲,卻距我觀看其原版的首演日期已經(jīng)30多年了。

  1983年,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使文藝創(chuàng)作逐漸繁榮起來。這其中,作家白樺的新戲《吳王金戈越王劍》頗受各方關(guān)注。2月25日 晚,我去北京人藝排練廳觀看了《吳》劇的連排; 3月1日上午,我又到劇院閱讀了白樺在劇組兩次講話的錄音記錄稿; 3月13日晚,才去首都劇場觀看了這部話劇的首演。演出是成功的,觀眾用熱烈的掌聲表達著他們對這部戲劇的喜愛。這場演出的說明書如今還靜臥在我的書柜 中,紙質(zhì)不如復排版的說明書厚重,但那上面印著的演員陣容卻令人震驚:呂齊、鄭榕、仲躋堯飾勾踐(我看的那場是由呂齊飾演) ,狄辛飾王后,修宗迪飾范蠡,羅歷歌飾西施,童弟飾文種,趙保才飾更孟,幺文平飾伯噽,吳桂苓飾伍子胥,鄭天瑋飾季子,王姬飾宮女……由此可見北京人藝對 這出戲的重視程度。我應(yīng)《中國日報》 (英文版)之約,寫了一篇評《吳王金戈越王劍》的文章,經(jīng)他們翻譯后刊載于3月31日該報第5版,題為《歷史劇的新意》 。4月5日上午我到北京人藝參加由藝委會召開的《吳》劇座談會。會議由夏淳同志主持,到會的還有《吳》劇導演藍天野,演員呂齊、鄭榕、狄辛、修宗迪。白樺 參加了后一半會議。參加座談的還有《人民日報》的繆俊杰、易凱, 《光明日報》的潘仁山,中國作協(xié)的顧驤,中國劇協(xié)的方杰、王育生、柳以真、游默,中國文聯(lián)的杜清源,文化部的黎之彥。座談時,大家都肯定了這部話劇創(chuàng)作和 演出的成功,同時也探討了某些尚待改進的不足之處。然而在座談會之外,卻引起了如何評價這部戲劇的不同看法的爭論。爭論之一,是關(guān)于這部戲是否“以道德化 的批判代替客觀歷史的評價” ,是否“不是歷史唯物主義” ,爭論的文章發(fā)表在該年多期的《戲劇報》上;另一種爭論,則是關(guān)于是否“影射現(xiàn)實” ,雖不見文章,人們卻在口頭上議論、傳播著。在這種形勢下,北京人藝不改初衷地堅持自己的選擇,使該戲的演出達到27場。1986年7月,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了一套《有爭議的話劇劇本選集》 (上下集) ,收入從1981年到1985年五年間出現(xiàn)的10個劇本及部分爭論文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亦在其中。

  歲月匆匆流逝,中國、世界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來觀看復排的《吳王金戈越王劍》 ,除了導演藍天野,臺上已換了一批新人。觀眾大多是年輕人,沒看過當年的原版演出。而看過原版演出的人,也多是鬢發(fā)染霜了。此次首演當天,病中的白樺從上 海趕來,被人攙扶著進入劇場,他的體力只能允許他分兩天看完全劇演出。84歲的老人,能看到自己53歲寫的劇本再度呈現(xiàn)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應(yīng)該是一件感 慨萬千而又十分欣慰的事。對于87歲的老藝術(shù)家藍天野來說,能夠?qū)毜恫焕嫌H自執(zhí)導《吳王金戈越王劍》的復排演出,身體力行地將北京人藝優(yōu)秀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傳遞 到新一代青年演員中,這也是一件大事。天野同志從17歲演戲算起,去年是他從事話劇事業(yè)的70周年, 《吳王金戈越王劍》的復排上演,正好是一個最好的祝賀。

  至于如何評價復排版的《吳王金戈越王劍》 ,我以為從演出實踐看,從觀眾反響看,它是成功的。在百余年的中國話劇史上,除了少數(shù)經(jīng)典作品能夠常演不衰,一部當代劇作放了30多年還能演,還能引起觀 眾的喜愛和共鳴,便足以證明其持久的藝術(shù)生命力。由于這次復排并未改動當年的劇本,我仍然認同30多年前,我對這部戲劇的看法�,F(xiàn)將我當年寫的《歷史劇的 新意》一文的主要部分摘錄如下:

  “優(yōu)秀的歷史劇從來都是作家在歷史真實的基礎(chǔ)上,將古老的故事注以自己的思索和感情,體現(xiàn)出新的時代精神的結(jié)果。 《吳王金戈越王劍》正是這樣的作品。 ”

  “2500年前吳越兩國興衰更替的歷史,是否只有從‘臥薪嘗膽’ 、‘奮發(fā)圖強’的角度才能發(fā)掘出它對我們今天的借鑒作用呢?看來并非如此。 《吳王金戈越王劍》就體現(xiàn)著一種新的見識。 ”

  “通過越王勾踐在取得打敗吳國的勝利后,大造宮殿,廣選美女,橫征暴斂,背棄人民,步吳王夫差之后塵走向自己反面的故事,揭示了‘民心向背是國家興衰的關(guān)鍵’這一深刻的歷史教訓,真是發(fā)人深思! ”

  “勾踐從得民心到失民心的變化,并不是劇作家的‘想當然’ ,而是有《史記》等史實記載為依據(jù)的。 ”

  “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深刻的思想性,自然首先表現(xiàn)在勾踐的悲劇性結(jié)局上……從戲劇的一開始,就不斷地對這一結(jié)局做了自然、合情合理的鋪墊。 ”

  “正是從一個個真實的、具體的細節(jié)的展示中,我們看見了勾踐走向其悲劇結(jié)局的必然性。 ”

  “勾踐是一個活生生的、具有復雜性格的人,他也有順應(yīng)歷史潮流、取信于民的一面,這是他從失敗走向勝利的主要原因。關(guān)于這一點,作家也是認真、 充滿感情地去加以描述的。每當范蠡報警似的發(fā)問:‘勾踐,你還記得亡國的恥辱嗎? ’勾踐總像服下一劑良藥,立即躬身回答:‘勾踐不敢忘! ’這‘不敢忘’三個字,既表現(xiàn)了他‘雪恥復國’的決心,也蘊含著他對自己身上種種不利于復國大局的私欲的自我克制。 ”

  “第6場,姑蘇臺上的勝利,到第7場勾踐凱旋歸來時的放逐王后、賜死文種、脫離人民,這變化未免突然……給人一種‘作家在過于急躁地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印象。這是非常遺憾的。 ”

  “在人物的語言上,還有一些‘現(xiàn)代化’的痕跡。比如勾踐的臺詞‘沒有色彩’ 、‘缺乏遠見’ ,范蠡的臺詞‘一切將成為不可能’ ,西施的臺詞‘我很榮幸’ ,更孟的臺詞‘活脫’ ,小吏的臺詞‘通風報信’等。 ”

  如果問原版與復排版的兩次演出帶給觀眾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以為首先是這部歷史劇對現(xiàn)實的鏡鑒作用,今天比30多年前更強烈了。1983年的演 出說明書上,白樺寫的《作者致觀眾》是四行詩句:“我常常站在遼闊的大地上,噙著溫熱的淚水凝神諦聽,您也能聽見嗎?親愛的朋友!我們的蒼穹上至今都回蕩 著遠古的鐘聲! ”我想,這“鐘聲”自然是指從歷史空間傳來的警鐘長鳴之聲。那時它所帶給我們的對于現(xiàn)實的思考,當然是對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對“十年動亂”的反思。如 今則不完全相同,隨著我國社會的安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豐富,在一部分干部中正滋生著一種嚴重脫離人民群眾、以權(quán)謀私、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的危 險傾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亡黨亡國”為警示,大力懲治貪腐,實踐群眾路線,倡導勤儉節(jié)約、執(zhí)政為民、依法治國,關(guān)心基層群眾的疾苦,這些舉措都 是有的放矢的。正是在這一關(guān)鍵時刻,北京人藝能支持老藝術(shù)家藍天野,從他以往執(zhí)導過的12部戲劇中,首先選定《吳王金戈越王劍》來復排上演,這也不是偶然 的。在復排版的演出說明書上,白樺在“編劇的話”中著重提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我從這里看到了一個正直、有良知的老作家所具有的憂國憂民的 赤子之情。古往今來,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多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悲劇!何止是越王勾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 善,何嘗不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就二度創(chuàng)作而言,原版《吳王金戈越王劍》的導表演藝術(shù)成就,是不可能復制的。但今天的復排版演出也不弱。全部更換成一批從未演過此戲的中青年演 員來挑起復排的重任,其難度可想而知。這臺戲的表演質(zhì)樸無華、臺詞清晰、情感飽滿、節(jié)奏鮮明,基本上保持了原版演出的藝術(shù)風貌,這是很不容易的。其中濮存 昕扮演的范蠡、鄒健扮演的勾踐、李士龍飾演的更孟、鮑大志飾演的文種,都有獨到的創(chuàng)造,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導演藝術(shù)上講,復排版的排練過程并不比 原版輕松。已到耄耋之年的老導演藍天野與青年導演劉小蓉的合作,使該戲的復排在導演藝術(shù)上取得了新的成績——從總體把握上更加強調(diào)了歷史的真實感、話劇的 民族化和深沉的悲劇震撼力。也可以說,這是一部思考力度與藝術(shù)美感并重的、詩話的歷史劇。

  相關(guān)鏈接

《吳王金戈越王劍》亮相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

    本報訊(記者  張悅)  10月12日至17日,北京人藝歷史大戲《吳王金戈越王劍》再登首都劇場,復排于去年的這部作品曾于1983年首演,是導演藍天野時隔三十余年再執(zhí)導筒 的“復出”之作。 《吳王金戈越王劍》出自著名作家白樺之手,作家以深刻的思想性和憂國憂民的歷史責任感,給了這段眾人熟知的歷史以另一個角度的解讀。全劇講述了吳越紛爭之 際,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取得吳王信任,終于完成復國大業(yè),卻在勝利后昏庸無道,重復吳王的悲劇�!拔覍戇@個戲,著力想寫一個真實的勾踐,歷史上 的勾踐。他在復國之后的所作所為并不是‘變’ ,用‘變’來看勾踐是現(xiàn)代化的目光。 ”白樺表示。這部作品誕生之初,就引起轟動,文本的基礎(chǔ)加上二度創(chuàng)作導表演處理,使得這部作品成為北京人藝歷史劇中獨具代表性的一部。

    在導演陣容上,老導演藍天野攜手青年導演劉小蓉,從導演手法上該劇延續(xù)了三十多年前的浪 漫、大氣、詩化的風格。云集了北京人藝幾代人的《吳王金戈越王劍》劇組,更像一個長幼有序的家庭,傳承意味十足。扮演越王勾踐的青年演員鄒健,早在《天之 驕子》 《李白》等歷史劇中就有上佳表現(xiàn)。這次出演越王勾踐一角,將這一歷史人物的復雜人性塑造得深刻而分明。而濮存昕扮演的一代名臣范蠡,則在人物忠心耿耿、足 智多謀的基礎(chǔ)上,又加入了不少浪漫色彩,詩意化的演繹讓人物更加符合全劇的浪漫主義情懷。此外文種、王后、西施等歷史人物同樣性格豐滿、光彩十足,使整臺 作品在深刻的思想之余,更具有可看性。

    10月23日至25日,這部北京人藝的作品作為2015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的展演劇目亮相上海文化廣場,這也是該劇的首次巡演。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