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近日,王二妮與《走進黃土地》文化采風團一同來到陜西采風,共同尋找民族音樂之根。在她完成了風塵仆仆的采風之行后,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
記者:這次回到陜西采風的初衷是什么?
王二妮:回陜西采風主要是為了10月份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個人獨唱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是我在國內(nèi)的首場個人獨唱音樂會,我非常重視,我希望此次音樂會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更好聽的民歌。為了使音樂會獨具特色,我們準備從源頭去尋找更純正、更原始的、平時不常聽的或者沒有聽過的一些民歌,以及其他的一些陜北音樂元素,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提煉和再創(chuàng)作。
記者:拜訪趙季平、賈平凹、劉文西后,老師們對你有什么評價?交流后有什么樣的啟發(fā)?
王二妮:三位老師對我的評價最重要的幾點就是:“樸實”、“接地氣”、“有根”。趙老師說我“到了北京沒有被浮華的東西改變”,賈老師說“二妮樸素,唱歌有味道”,這些話我牢牢地記在心里,因為大家喜歡你,除了你的藝術(shù),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我和劉老師認識有十幾年了,印象深刻的是他愛陜北、愛陜北人,劉老師去陜北繪畫創(chuàng)作就有九十多次。他給我寫了一句話“歌唱黃土地的老百姓”,這句話意味深長,我將謹記于心!
記者:再回陜北和之前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王二妮:之前在陜北時總想出去看看,可是當離開陜北之后又總想著回去。其實每次回去都會有很多的感觸,無論你走的多遠,走了多久,家鄉(xiāng)永遠是你的根,當你雙腳踩在那塊土地上時,你的心里就會覺得踏實,老家人依然很純樸、很熱情。
記者:趙季平老師說,要多到生活中去,多接“地氣”,才能有打動人心的作品,基層采風會是你今后的一個常態(tài)嗎?
王二妮:只有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了解老百姓的苦與樂,才能唱出打動人心的作品。我喜歡農(nóng)村,喜歡安靜,安靜時心就會靜下來,能更好地創(chuàng)作音樂。藝術(shù)源于生活,所以在工作之余,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基層吸取“營養(yǎng)”,多出去采風。
記者:此行有哪些音樂上的靈感和收獲,這些對你今后的歌唱事業(yè)有怎樣的影響?
王二妮:此次采風收獲非常大,我拜訪的三位老師都是音樂、文學、美術(shù)領(lǐng)域的大家,老師們從不同角度給我的音樂會指點了方向。
其實三位老師的作品有很多傳統(tǒng)的東西,很接地氣,并且也緊跟時代步伐,有創(chuàng)新。賈老師說“時代在發(fā)展,大家都在前進,如果你往后退,就跟不上時代了”。三位老師的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立足于民族,立足于優(yōu)秀傳統(tǒng)。這些對我今后的創(chuàng)作很有啟發(fā)。
記者:你怎樣理解陜北民歌?對陜北民歌的發(fā)展前景怎么看?你在傳承陜北民歌方面有著怎樣的思考?
王二妮:陜北民歌唱出了陜北勞動人民的生活、陜北人的性格及喜怒哀樂。這可能是陜北民歌能夠打動人的地方。
我對陜北民歌的前景比較看好,因為國家一直提倡保護傳統(tǒng)的、民族的音樂,并且經(jīng)過大家共同的努力,陜北民歌一定會發(fā)展得很好。
現(xiàn)在時代變了,陜北民歌生存、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不同了。隨著許多老藝人的去世,很多的傳統(tǒng)民歌也相繼遺失了,所以在傳承陜北民歌這方面,我希望我能多挖掘、多搜集、多采風,把原始的、好的民歌傳承下來,加以創(chuàng)新,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我們的民族音樂,更希望在國際舞臺上能夠掀起民族風、民歌風。
記者:近期還有什么樣的演出計劃?
王二妮:近期會去港澳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文藝演出活動,以及隨“心連心”去西藏參加慰問演出,10月份除了我的個人演唱會外,還將去澳門參加國際音樂節(jié)的西北民謠專場音樂會。下半年會有很多的演出活動,我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做好每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