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張悅?cè)?羅皓菱
80后代表作家張悅?cè)蛔钚麻L篇《繭》發(fā)表于近日出版的《收獲》。與她以往如同空中花園般唯美而夢幻的作品不同,《繭》是一部以80后一代人的視角直面祖輩、父輩恩怨糾葛的轉(zhuǎn)折之作,通過一樁駭人罪案層層抽絲剝繭的漫長過程,將幾代中國人的現(xiàn)實際遇與心靈困境展開在讀者面前。
《收獲》主編程永新評價這部作品說:“青年作家不僅挑戰(zhàn)自己,更挑戰(zhàn)歷史和記憶。這部《繭》一定會改變?nèi)藗儗?0后作家的整體印象!
“青春文學(xué)”潮流之后,沒有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文本
北青藝評:記得去年我們在討論《80后,怎么辦》時,對80后一代人和80后寫作都提出了很尖銳的批評。一代人輕易地從歷史中“逃逸”了出去,絲毫沒有痛苦感,寫作過于自我化,沒有將“自我”置于更廣闊的歷史和社會里面予以建構(gòu)和豐富。在我看來,《繭》的面世恰恰是對這些批評的一次全面的回應(yīng)。為什么要寫這樣的題材?
張悅?cè)唬寒敃r對“80后”一代人的反思和批評,現(xiàn)在看來仍舊有效。對于一部分“80后”來說,歷史可能仍舊是渺遠的、和自己無關(guān)的。寫這個小說的時候,我常常會想,他們有一天是否也會意識到自己絕對不是什么自由獨立的存在,有很多看不見的力捆綁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選擇。當然就算意識到這些,我們可能也什么都不能做,更不會活得幸福一點。但這種覺知非常重要,或許是這一代人遲到的成人禮。
幾年前,《鯉》雜志出版過一期名為“因愛之名”的主題書,主要探討了我們和父輩的關(guān)系,當時選擇這樣一個絲毫不時髦、不治愈的主題,也是希望能引發(fā)一點這一代人對父輩的思考。在卷首語里,我說,“80后”早慧而晚熟。這一代人,很早就登上了舞臺,開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可能因為所受的教育及其他一些問題,我們遲遲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圖景,了解自己在時代和社會里的真實處境,這使我們的表達顯得蒼白無力。現(xiàn)在回頭看自己二十出頭時候?qū)懙男≌f,這種感覺特別強烈。修辭上的狂歡似乎只是為了掩飾思想上的空洞。事實也證明,“青春文學(xué)”的潮流過去以后,并沒有留下太多真正有價值的文本。但是,晚熟也總會成熟,遲一些出發(fā)也終將抵達。我感覺到這些年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相信它不是偶然和特例。像我這樣一個“耽于幻想”的人,都能去面對現(xiàn)實和歷史,可以想象,與我同代的那些優(yōu)秀的寫作者,一定對歷史和現(xiàn)實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獨到的見解。
北青藝評: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繭》,我直接的感覺是“破繭而出”。書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很多年以后,我們長大了,好像終于走出了那場大霧,看清了眼前的世界,其實沒有,我們不過是把霧穿在了身上,結(jié)成了一個個繭!
張悅?cè)唬骸袄O” 這個名字一度受到朋友的質(zhì)疑。有人覺得太晦澀,有人覺得太明確,有人覺得太苦,有人覺得太甜。不同的人對這個單字有不同的理解,這本身就說明“繭”的多義。這個名字既簡單又復(fù)雜,我自己很喜歡。現(xiàn)在流行很長的書名,并且很口語化,顯得親切和隨意,作者似乎在討好讀者,努力拉進和讀者的關(guān)系。但是在我的想象里,文學(xué)和生活之間還是有道門,有個門框的。
和展示波瀾壯闊的圖景相比,我更希望發(fā)現(xiàn)普通人身上的光芒
北青藝評:讀完這本小說,想到陶淵明的一首詩“安得促席,說彼平生”。整部作品,通過李佳棲和程恭兩個人的對話構(gòu)成敘事結(jié)構(gòu)。這兩個主體,都是80后,年輕人。表面上看他們是歷史的受害人和施害人的后代,實際上他們都是歷史的“幽靈”,反倒是另外一個人物唐暉挺有代表性,反映了當下很多年輕人的歷史觀。他和佳棲有一段很精彩的交鋒,他對她說,“你非要擠進一段不屬于你的歷史里去,這只是為了逃避,為了掩飾你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怯懦和無能為力。你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就躲進你爸爸的時代,寄生在他們那代人潰爛的瘡疤上,像啄食腐肉的禿鷲”。我很好奇,你想在作品中傳遞一種什么樣的歷史觀?
張悅?cè)唬盒≌f中的李沛萱、唐暉也許比較接近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80后。他們更關(guān)注自己眼前的生活,抱有積極健康的態(tài)度。李沛萱也關(guān)心祖輩的歷史,但她關(guān)心的是陽光的一面,把它當做一種對自己的激勵。唐暉則傾向于不帶情感地、客觀地去看待歷史,比如他對90年代初去俄羅斯經(jīng)商的中國人持批判態(tài)度,反對李佳棲將歷史浪漫化,代入自己。唐暉最后那一番話很尖銳,似乎揭示了李佳棲生活的假象。有些讀者會覺得他說得很對,也許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和唐暉很接近。但也會有些讀者,可能仍對李佳棲抱有同情,覺得自己是理解她的。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對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境遇,有自己難以撼動的世界觀。唐暉的那番話,對于李佳棲來說,不會產(chǎn)生“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但也許會給她帶來一些思考。我想這就夠了。
北青藝評:在老一輩的作家當中,喜歡書寫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不在少數(shù),但有一些感覺被沉重龐大的現(xiàn)實所壓垮,人物在歷史中成為一種符號化的存在,這大概也是近年來讀者對老一輩作家頗多微詞的原因之一,但是《繭》似乎并沒有喪失掉自己的“腔調(diào)”,也沒有丟失人物的“生氣”。你是怎么看待時代這種因素在小說中的呈現(xiàn)?
張悅?cè)唬簭淖铋_始構(gòu)思這個小說的時候,我所關(guān)心的就是兩個我的同代人的成長。整個寫作過程中,也是他們的命運牽系著我。我很喜歡維米爾的繪畫,他畫的都是世俗生活里的普通人,但那些普通人身上閃耀著一種光芒,使他們看起來很高貴。和展示波瀾壯闊的圖景比起來,我可能更希望發(fā)現(xiàn)那么一簇光芒。
我既留戀那個時代里一些仍舊天真的東西,又感覺到它的虛弱和空洞
北青藝評:小說里反復(fù)提到的幾個時間點:1967年,80年代末,1993年,千禧年……歷史橫跨70、80、90年代直到世紀末。我最近也對時代這樣龐大的詞匯非常著迷,作為一個小說家,應(yīng)該如何去重建時代的氣息?
張悅?cè)唬鹤畛鯖Q定寫這個小說的時候,并沒有那么強的時間意識。主要就是1967年和現(xiàn)在兩個層面。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很自然地來到小說里的。當時我父親那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某種暗流涌動的東西,在年幼的我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的一個親戚,當時曾去俄羅斯經(jīng)商,那列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令我無限憧憬。然后是90年代中葉的商業(yè)大潮,在我住的大學(xué)家屬院對面,是迅速擴張的“三株藥業(yè)”。它是個巨大的帝國,是傳奇和神話,令馬路這邊的大學(xué)生無限神往。我對那個時代,不僅有記憶,而且懷有強烈的感情。那種感情很復(fù)雜,我既留戀那個時代里一些仍舊天真的東西,又感覺到它的虛弱和空洞。但它就是我童年的背景,童年的空氣。很多細節(jié)的東西,應(yīng)記憶的召喚自然而然地來到小說里的。比如9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都很想得到一只亞運會吉祥物的玩具熊貓。我很想去一次北京的友誼商店,那里有進口的巧克力和軟糖。也許因為我的主人公和我同齡吧,我的記憶可以毫不費力地移植到他們身上。事實上這個小說還有一些別的時間點,比如千禧年、比如SARS。當我去寫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的時候,它們好像也是無法回避的。但是我明顯感覺,2000年以后的記憶,沒有之前那么有感情。也許是因為時間過去得還不夠久,也許只有當記憶真的扎根,長得足夠牢固,你才可以回身凝視它。
父親和母親的家族就像河的兩岸,而我只可能在之間的水域里游走
北青藝評:“家族”,也是我們這一代人,80后比較厭煩的詞匯之一,你在這部小說里也借主人公之口說,“對我而言,它是一個陌生、遙遠、近乎煽情的書面用語”,這次嘗試在小說中“觸碰”家族的神秘按鈕,有什么樣的感受?對于家族、國家、歷史這些大詞是不是也經(jīng)歷一個從反感到接受的過程?
張悅?cè)唬簬啄昵,讀了海靈格的家庭系統(tǒng)排列方面的兩本書,開始思考家庭對于個體的影響和干預(yù)。在對父親和母親的家族有更深的了解以后,我漸漸覺得它們就像河的兩岸,而我只可能在之間的水域里游走。它框定了一些東西,也應(yīng)許了一些東西。對一些事物的感情隨著年齡慢慢浮出水面。比如說會選擇去大學(xué)教書,也許因為我從小在大學(xué)校園里長大,總想再回去,那種熟悉的感覺讓人安全。后來才意識到,到我這一代,我父親家已經(jīng)有四代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了。寫《繭》的時候,因為涉及到祖父那一輩的經(jīng)歷,偶然讀到一位著名歷史學(xué)家的回憶文章,里面提到我祖母的父親,當時他在齊魯大學(xué)任教,“感謝注冊課主任傅為方先生的仗義相助,這兩個問題都順利得到解決。傅先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為人正直善良……”這樣寥寥幾句,卻讓我覺得很溫暖,好像從中得到了力量,那些美好的品德應(yīng)該世代流傳。我好像從來沒有抗拒家族、國家、歷史這些主題,只是對它們的認知經(jīng)歷了比較漫長的過程。
我對暢銷書作家充滿敬意,我不想讓銷量、出版節(jié)奏成為一種限制
北青藝評:很多批評家都注意到,你在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對于人物的一種暖意在慢慢溢出。不久前你在《收獲》上發(fā)表的一個短篇小說《天氣預(yù)報今晚有雪》創(chuàng)作談中也談到奧康納講的“天惠時刻”(注:奧康納,美國女作家,她的小說常被歸類于“南方哥特式小說”,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怪誕、荒涼),能談?wù)勥@其中的轉(zhuǎn)變嗎?
張悅?cè)唬簭那白x奧康納的時候,總覺得那是一些徹底黑暗的故事。后來漸漸意識到,雖然奧康納把主人公推向絕境,但是同時,她也把他們置于某種考驗之中?简瀻淼氖穷D悟和轉(zhuǎn)變,小說結(jié)束的地方,或許就是一段新的人生開啟的地方。我最近寫的《動物形狀的煙火》和《天氣預(yù)報今晚有雪》兩個短篇小說,最后主人公都身處絕境,但那或許也是第一次他們不得不正視自己的困局。小說的結(jié)尾,其實是考驗降臨的時刻。也許他們能通過考驗,也許不能。當然,我并不覺得通過了考驗,生活就會好起來,磨難不會帶來所謂的成長。但是考驗之所以存在,在于它能使我們洞悉生命更深層的意義。也許這在世俗世界里沒有實質(zhì)價值,但是在文學(xué)里,抵達生命更深的層面是永恒的探索,而磨難和考驗是必經(jīng)之路。和之前的短篇相比,《繭》的結(jié)尾要更溫暖一些。因為兩位主人公不僅僅是在和他們的命運角力,也在和歷史的陰影、綁束著他們的無形力量角力。這本來就是一場不公平的對抗,他們幾乎必輸無疑,但角力的過程也許比勝負更有意義。同時角力過后,該如何面對以后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那也將是另外一場角力的開始。因為只要我們活著,和歷史陰影的角力就一直會進行下去。所以我給予的溫暖,也算是為接下來的角力提供一點能量吧。我從來沒有那么渴望我的主人公能贏。但是目前,我沒有能力帶他們走出泥沼。我不是先知,我只是他們的一個同路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小說并沒有完結(jié),我和我的主人公仍在路上。我們還會再在別的小說里相遇。
北青藝評:80后這一波寫作者,當年一起出道,有的人走散了,有的人還在寫,比如當年你們經(jīng)常被一起提到的郭敬明和韓寒,兩個似乎都轉(zhuǎn)變成了成功的商人,你怎么看待這樣的轉(zhuǎn)型?對于那些還一起行走在“密林”中的寫作者,有哪些話想和他們一起分享?
張悅?cè)唬好總人有不同的人生規(guī)劃,也有他喜歡做和擅長做的事,我想這是大家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一路走來,我們都會面臨選擇,如何選擇,是由我們想要什么所決定的。我從前的一些小說,《櫻桃之遠》、《水仙已乘鯉魚去》和《誓鳥》都有不錯的市場反響,當時很多出版商寄希望于我能成為一個暢銷書作家,每年出本書,再改編成電影或者電視劇。我覺得這條道路很不錯,但那不是我的志向。
其實我對暢銷書作家充滿敬意,可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人一出來,首先接受的是市場的檢驗吧,我深知把書一本本賣出去并不容易。每個暢銷書作家,一定有他的獨到之處。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想讓銷量、出版節(jié)奏成為一種限制,還是希望能沉下心,寫出自己想寫的小說來!独O》寫了那么多年,肯定不是我希望的,之前和出版商簽過的合約都拖得過期了,自己也覺得很慚愧,可是即便如此,還是沒法說服自己草草收尾,把小說交出去。有些思考尚未完成,著急也是沒有用的。我們之所以會那么著急,很大程度還是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吧。要是關(guān)閉外界對自己的干擾,心可能就會靜一點。我的很多寫作的朋友都做得很好,真誠地面對文學(xué),并且一直在進步。也許我們對小說的理解很不一樣,作品的風格也完全不同,但是我們對于寫作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想到他們也在默默前行,我總是會感到些許慰藉。
只有在那些不太舒服的時候,才會有一些真正的觸動和沖擊
北青藝評:你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大概是什么樣的?在人大當老師的經(jīng)歷會影響到你的創(chuàng)作嗎?
張悅?cè)唬鹤罱芏鄷r間都待在家里,寫寫東西發(fā)發(fā)呆,一天過得也很快。說到在人大教書,現(xiàn)在覺得是件挺好的事。最初確實有些不適應(yīng),一點也沒有老師應(yīng)該有的從容,反倒比做學(xué)生的時候更像個學(xué)生。每次都如同是大學(xué)時代在Deadline前交作業(yè)似的,快到上課的時間,還坐在附近的咖啡館里,咬著三明治看前一天才做好的PPT,然后拎起電腦匆匆趕往教室。直到兩個學(xué)期過去,才漸漸好起來。現(xiàn)在回頭看那種緊張和慌亂都令我很珍惜。我們有太多辦法,讓自己過得舒服一些了,但是也許只有在那些不太舒服的時候,才會有一些真正的觸動和沖擊吧。講課和做一場對話、做一個讀書活動不一樣,確實包含著更多的責任。
北青藝評:未來有哪些寫作計劃?對自己有怎樣的期待?
張悅?cè)唬耗壳皼]有特別具體的計劃。最近這幾年,確實對很多從前不關(guān)心的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我也很想知道,這些興趣會引發(fā)什么新的思考,會使我的小說產(chǎn)生什么樣的變化。關(guān)于寫作,我始終相信機緣。有時候,一堵墻上會忽然出現(xiàn)一道門,你推開它,很自然地就走過去了。而在此之前那里就是一堵墻,你再去撞再去砸也沒有用。我對自己的期待,就是希望能寫出一些和從前不一樣的東西來。讓寫作充滿更多可能性,在我看來,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圖片制作/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