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作家廖信忠:寫臺灣,我是有使命感的

http://taihexuan.com 2016年03月02日10:31 來源:大河報
    《我們臺灣這些年》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我們臺灣這些年》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微信公眾號“撈娛兒”正在贈送《我們臺灣這些年》 微信公眾號“撈娛兒”正在贈送《我們臺灣這些年》
    
  

  □記者游曉鵬文 李康攝影

  跑步鞋,休閑裝,臺灣作家廖信忠3月1日上午匆匆從上海飛到鄭州。十年前到訪此地,廖信忠就知道鄭州是火車上拉來的城市,特意慕名去看編組站;而今,沒有感慨城市的其他變化,廖信忠的糾結(jié)點還是交通,“車還是那么多”。

  2009年,廖信忠的《我們臺灣這些年》在大陸引發(fā)轟動。這本書從作者出生的1977年寫起,以一個平民的視角,細述了30多年來臺灣社會的大事件和小故事,寫出了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這本書被網(wǎng)友稱為第一本讓13億大陸人真正了解臺灣普通民眾真實生活的書。

  廖信忠坦言,最初作品曾發(fā)表在網(wǎng)絡上,完全沒有想到會這么火,而此書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職業(yè)自此定格為寫作,“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有使命感的,就是要把最真實的臺灣介紹給大陸讀者”。而今,廖信忠定居上海,每年在大陸的時間遠比臺灣多。

  當年接受媒體采訪時,廖信忠曾說《我們臺灣這些年》會寫3本,不過他的第二本書來得相當遲,直到2014年年底,《我們臺灣這些年2》才付梓。此后短短一年內(nèi),他的“臺灣系列”出現(xiàn)了一個小井噴,陸續(xù)出版了《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無論是講述平民故事,還是介紹臺灣山水,主題依舊不變,緊扣臺灣變遷,從普通人的視角講述臺灣,廖信忠也由此被譽為最能寫臺灣的作家。

  3月1日晚7點,由鄭州松社書店與大河報文體新聞中心共同舉辦的臺灣作家廖信忠作品分享會在松社書店舉行,廖信忠以“臺灣百姓自己的故事”為題與讀者們零距離暢聊。他的切口很特別,以很多人熟知的《海角七號》《悲情城市》《賽德克·巴萊》和《多!匪牟颗_灣電影的五個片段,來講述臺灣老百姓的族群情感經(jīng)歷;顒又,廖信忠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

  對話

  希望更多人寫臺灣

  記者:《我們臺灣這些年》第三部會寫什么?最新作品《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有些像旅游指南,有人說你已經(jīng)把臺灣寫盡了,寫無可寫?

  廖信忠:第一本最初是寫著玩的,結(jié)果會這么火,后來反而有些后悔,有些事還沒有說,如果再寫又有一點重復。但是,很多大陸朋友會因為這本書問我很多問題,問到臺灣的方方面面,也讓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素材要寫的。我已經(jīng)醞釀好了第三本,就是講述這30年來海峽兩岸年輕人熟知的流行金曲背后的時代故事,在那個時代氣氛之下,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首歌曲、造就金曲,那幾年社會上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有些像旅游指南,這是因為剛好最近幾年開放自由行,我作為臺灣人,就想可不可以從旅游的角度去寫臺灣,但跟其他旅游手冊不同。我寫每一個地方的故事,出發(fā)點都是如何站在這里,面對這個景色,怎么才可以最快地了解臺灣為什么是這個樣子。

  記者:有人覺得你寫的是歷史,也有人覺得很多觀點不代表全部臺灣人。

  廖信忠:我寫的方式是比較松散的,只有在松散的方式當中才會有一個好像旁邊有一個朋友跟你在聊天,跟你講這幾十年他有什么見聞,這種親切講故事的感覺。我并不是要寫有關臺灣的史學作品,我寫的只是我個人認知里面有關這30年臺灣的小故事,以及這些事件怎么影響到臺灣百姓生活,甚至怎么影響到我家,怎么影響到我個人。臺灣百姓在這些事件的影響下,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想法。

  記者:你在大陸已待了很多年,也去過很多城市,有沒有計劃介紹大陸給臺灣讀者?

  廖信忠:寫大陸,我覺得自己還要再沉淀一下。有時候我也在想,如果我在上海住滿十年,會不會寫我住的這條街,其實這里可以看到十年來各種變化帶來的影響。我覺得大陸最近幾年發(fā)展很快,能夠近距離、身在其中地看這種變化,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記者:你覺得近年來大陸人對臺灣的了解怎么樣?

  廖信忠:因為信息渠道的暢通,遠比過去更了解,不過我覺得大陸很多人對臺灣是有一些文化想象的。比如有段時間,特別多的文化人、知識分子,包括高曉松,發(fā)微博或者寫文章談到自己在臺灣丟錢包丟手機,都找了回來,我看了就覺得心虛,為什么我的錢包在臺灣丟了沒找回來。我覺得這里面還是有一點點偏差的。目前,我覺得寫臺灣的書還是少,其實從《我們臺灣這些年》以后,就有很多臺灣作家發(fā)現(xiàn)原來在大陸出書可以這么火,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作家在大陸出版作品,但還不夠,我希望更多的人來寫臺灣給大陸讀者。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