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作家馮唐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敞開心扉暢談文學與文學之外
“文藝在我最煩躁的時候救了我”
前日和昨日,作家馮唐現(xiàn)身東莞文化周末大講壇和深圳中心書城。所到處,人滿為患,女性為主。“男神”、“婦女之友”、“顏值最高男作家”這些江湖稱號,絕非子虛烏有。馮唐在東莞、深圳兩地的分享會,涉及話題頗廣,有文學,也有文學之外的東西,比如跑步。撇開“文學”這個高冷話題,前日中午,記者和馮唐來了一場輕松好玩的對話。
娛樂少,不會打架,只好看書,但最后還是學了醫(yī)
記者:在中國所有作家中,你的身份可能是最復雜的。醫(yī)學博士,還是婦科專業(yè),然后在美國讀MBA,進入麥肯錫,還是全球董事合伙人。寫了很多小說,但最火居然是一本頗具爭議的《不二》。你這些經(jīng)歷,該怎么捋清楚?
馮唐:我的人生第一階段,我把它定義為“北京三部曲”之前的階段,也可以說是我去美國讀MBA之前的階段。大概是27歲之前。27歲之前日子過得懵懵懂懂的,現(xiàn)在說起來,挺有意思的。第一,我體力在當時不是很突出,也就是說上街打架經(jīng)常是充當被打的角色。因為這樣,我慢慢就不愿意上街了。第二,那時候的娛樂特別少,市面上涉及情色的東西是書,可都是很隱晦的。那時候的書,翻開“人體”這個章節(jié),的確會出現(xiàn)一個男的,一個女的,男的會穿褲衩,女的會穿褲衩加背心。沒娛樂,上街又被打,于是我就看書。也算是因禍得福吧!度茣樊敃r是50多本,還有《資治通鑒》、《魯迅全集》,越厚的我越讀。我有一個讀書的童年,包括初中、高中。
記者:讀書多了就想寫作?
馮唐:不是。最開始萌發(fā)寫作的想法,是十六七歲。后來自己學醫(yī)學算是明白了,主要是生理激素的變化。生理變化導致心理變化:人生第一次覺得男生想追求卓越。
怎么辦呢?那就寫東西吧。我當時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三個地方還可以:第一,只要給我一本書我就特別開心;第二,有些唐詩,你擋住幾個字,我基本上能給填上;第三,有時候覺得這個東西我也能寫,甚至還能寫得更好一點。
記者:你這個天賦和自信,當時怎么沒報中文系,反而學了醫(yī)?
馮唐:我先講完我17歲寫完的第一部小說。當時也講投稿,我投到一個叫《中學生文藝》的雜志,但投完之后那個雜志就倒閉了。當時并不覺得如何失敗,就是覺得寫完了也就完了,發(fā)泄出來了。
這時候,家里人找我深談過一次,說,你看書店有那么多種書,就打架這個破事,金庸、古龍、梁羽生都寫了多少本。他們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手藝已經(jīng)很擁擠了,你再進去的話,這一輩子是過不好的。后來我想我聽明白了,就學了醫(yī)。
《萬物生長》出版后被擺放在靠近廁所的位置
記者:那個時候,家里人沒有看出你有寫作這方面的天賦,哈哈。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八年時間,就沒寫作?
馮唐:寫過一個中篇,是《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的前身。醫(yī)學院八年,學醫(yī)也是人,對不對?我談了幾個女朋友,其中一個女朋友是我?guī)熃,是我見過的最文藝的一個女青年。不知道為什么,在那個年齡,兩個人在一塊總是要吵架。后來我們就坐下來談?wù)劊耗阋鯓?她說,這么著吧,你整天吹牛,你如果能寫出一個小說發(fā)到《收獲》、或者《人民文學》雜志,以后我就不跟你吵了。我就不說了,她就立下字據(jù)。我就寫了一個不到3萬字的中篇,可是這個中篇還沒寫完,我這個女朋友就跟別人跑了。所以我覺得投《收獲》也沒意義了,就把這個扔在箱子底了。
記者: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一句話,生理激素出現(xiàn)了,但作品還沒出現(xiàn)。
馮唐:第二個階段,就是去了美國,開始有了成型的作品:《萬物生長》。美國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我當時讀MBA的地方非常鄉(xiāng)下。第一天,早上起來,走了三公里沒見到一個吃早點的地方。見的狗比人多。當時覺得人生凄涼,就想回家。
后來還是堅持下去了。既然來了,回去多沒面子,就繼續(xù)念書。美國讀書的時光,簡單地說很無聊,另外是“腫脹”,就是覺得人生到底怎么回事,沒太想明白。于是就開始寫《萬物生長》,直到美國畢業(yè)時,結(jié)尾還沒寫完,大概差三四萬字。然后就經(jīng)過六輪面試進了麥肯錫公司。在這種公司上班,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都在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我說不行了,我需要一點文藝。
現(xiàn)在我想起來,“文藝青年”真的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文藝在我最煩躁的時候救了我。我把文藝拿起來,寫完了《萬物生長》。寫完后,我找了很多家出版社,都沒人愿意出版。2001年,折騰了大概一年,最后終于出版了。這一年,我找了很多對文字很有感覺的人,讓他們讀讀。想不到在文學小圈子里面評價很高。其中,評論家李敬澤說,馮唐,你記住一點,不要聽評論家一點的建議,按自己的想法寫下去就好。
記者:都說你自戀,你自戀的自信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馮唐: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的自戀,李敬澤是始作俑者。
《萬物生長》終于出版了。那天我出差回來,直接拎著行李箱從機場打車來到北京三聯(lián)書店。我當時想,暢銷榜上不是第一,但總能進前五吧。后來找了半天,終于在靠近廁所的一個書架上找到自己的書。我羞愧難當,灰溜溜走了。算了,算了,還是回去做咨詢業(yè)掙錢吧。
記者:《萬物生長》,2005年出了一個“全本”,但是放在一個叫“八點半長篇小說叢書”中出的。不過,幾個月后,《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就出版了。你是一直較著勁,不服輸。
馮唐:羞愧歸羞愧,接著勝負心又被激發(fā)出來了。我覺得自己寫得也不差,就是沒去宣傳而已。那個時候,一是內(nèi)在的“腫脹”要消除,另外就是有一口氣要爭爭,所以就有了《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妒藲q給我一個姑娘》出版后,我就去幾個城市簽售。第一次簽售,我心里很打鼓,會有人來嗎?果不其然,沒人來。那次我大概跑了10個城市,好處是見了一圈媒體,媒體也需要見見人,看看有什么新鮮的聲音。這么走下來就發(fā)現(xiàn),還是有些作用的。后來又出版了《北京北京》,三部長篇小說,也成了“北京三部曲”。
繼續(xù)夢想 保有詩意
記者:就我來分析,“北京三部曲”的文學價值要大于后來的《不二》。但真正讓你紅得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卻是《不二》。
馮唐:是的,《不二》不是我最好的作品,但確實是傳播最廣的作品。
《不二》出版于2011年,我40歲。當時,一邊做生意,一邊總覺得心里空空落落的。原來有些東西沒有被撫慰,沒有被疏解。后來我想,不行,得趕在40歲之前送我自己一個生日禮物。于是就寫了《不二》,要在40歲之前探討一下情色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就出版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賣了4年了還很暢銷。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它又不是一個“工具書”,有的讀者還說看得不太懂,為何這么多人買。后來,很多人說你能不能寫一個情色不少的,但又看得懂的。于是我就寫了一個把故事拉回來、貼近生活的小說,但是還是跟愛欲有關(guān),探討愛欲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這個書也就是香港版的《素女經(jīng)》。國內(nèi)出版叫《女神一號》。這就是我寫作的第三個階段。
記者:人生進入下半場,心態(tài)有何變化?
馮唐:身材可能會變,寫作的風格可能也會變。不會變的有那么幾個,總結(jié)出來。第一,是我可能還會有夢想,哪怕夢想很小,很具體,哪怕這些具體的都實現(xiàn)不了,我想我還會有夢想。第二,我想我可能還想保有詩意,哪怕被嘲笑,哪怕我寫不出我之前寫的那么好的詩。第三,我想我還會繼續(xù)享受我的身體,有更多的鍛煉、跑步,哪怕不能保持原來的身材,至少能保持原來的體重。
馮唐
男,1971年生于北京,詩人、作家。醫(yī)學博士,婦科腫瘤專業(yè),曾就職于麥肯錫公司。已出版長篇小說《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北京北京》、《歡喜》、《不二》、《素女經(jīng)》;散文集《豬和蝴蝶》、《活著活著就老了》、《如何成為一個怪物》、《三十六大》;詩集《馮唐詩百首》。新作為長篇小說《女神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