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各地文訊 >> 正文
圖為部分獲獎兒童文學作品。
制圖:蔡華偉
第九屆(2010—2012)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將于9月24日在北京頒發(fā),本次評獎共有114家出版社參與角逐,有效參評作品達到460部(篇),比上屆多出110部(篇)。
這些數(shù)字從一個側面說明,近年來有更多的寫作者和非專業(yè)少兒社投入到兒童文學的寫作與出版。總結和回顧近年來我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大批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優(yōu)秀作品,兒童文學作家的藝術追求和表現(xiàn)形式日趨多樣,他們的作品裝點著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更多的孩子分享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繁榮。毫無疑問,中國兒童文學已經(jīng)進入千帆競發(fā)、千峰爭秀的黃金發(fā)展期。
思考一:
均衡多樣的創(chuàng)作格局
第九屆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的40部(篇)初評入選作品,特別是20部(篇)獲獎作品,基本反映了近年來我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新趨勢和新格局。
整體來看,兒童文學的體裁、門類發(fā)展比較均衡。小說類依然隊伍最強大;童話作品的水平也較高;詩歌、散文、幼兒文學及青年作者的短篇佳作可圈可點; 尤其是以往比較薄弱的科幻文學,這次也涌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作品,胡冬林的《巨蟲公園》和劉慈欣的《三體Ⅲ·死神永生》最終獲獎,與我國這幾年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的蓬 勃態(tài)勢相吻合。寓言、報告文學雖然最終空缺,但都有作品挺進了初評榜單,顯示了創(chuàng)作潛力和熱情的提升。
兒童文學的題材、風格也愈加豐富多樣。在初選作品中,既有像傅天琳、羅夏的《斑斑加油》、郝月梅的《奇遇青花瓷》等校園小說,也有黑鶴的《黑狗哈拉 諾亥》這樣的動物小說和韓開春的《蟲蟲》這樣描寫昆蟲世界的散文,還有張之路的《千雯之舞》、黃春華的《貓王》等幻想小說;既有反映都市兒童生存狀態(tài)的, 如常新港的《五頭蒜》、董宏猷的《一年級的小豆包》、秦文君的《賈梅日記》、單瑛琪的《小嘎豆有十萬個鬼點子·好好吃飯》,也有關注鄉(xiāng)村少年兒童特別是留 守兒童精神風貌的,如曹文軒的《盲羊》、牧鈴的《影子行動》、胡繼風的《鳥背上的故鄉(xiāng)》、鄧湘子的《像風一樣奔跑》、王勇英的《巴澎的城》等,還有歷史小 說如李秋沅的《木棉·流年》、黃蓓佳的《草鐲子》,革命歷史題材的如薛濤的《情報鳥》。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多樣,風格各異,有的輕松活潑,有的陽剛奔放,有 的溫馨優(yōu)美,有的凝重渾厚……反映了作家們多姿多彩的藝術追求,也符合小讀者的閱讀趣味。
兒童文學在追求市場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效益,努力實現(xiàn)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的統(tǒng)一。近年來兒童文學所取得的市場業(yè)績是有目共睹 的,曹文軒的《草房子》、《青銅葵花》等作品,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秦文君、楊紅櫻、鄭淵潔的系列作品,不但因其濃郁的童真童趣,更因其藝術上的精益求精獲 得了孩子們持久的熱愛。在本屆獲獎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在藝術上的用心和努力。老翻譯家、作家任溶溶的詩集《我成了個隱身人》致力于在平白如話中提煉 出詩意;安武林的詩集《月光下的蟈蟈》對鄉(xiāng)土生活進行了充滿美感和深情的回望;湯湯的《湯湯繽紛成長童話集》想象力豐富,語言潔凈明朗,反映出作者對童話 創(chuàng)作不倦探索的熱情和日臻成熟的藝術控制力;左昡的《住在房梁上的必必》是一部具有多種解讀元素、內(nèi)蘊既單純又豐厚的童話;蕭袤的《住在先生小姐城》和陳 詩哥的《風居住的街道》煥發(fā)著藝術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啟迪情智的力量;孫衛(wèi)衛(wèi)的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具有一種樸素的稚拙美……
正是兒童文學作家們在不同方向、不同領域里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共同構成了兒童文學絢麗多姿的藝術風貌,呼應著少年兒童不同年齡層次的不同審美需求,把向善向美的種子播撒進他們的心田。
思考二:
日益壯大的作家隊伍
在20位獲獎作家中,有16人為首次獲獎。從年齡上看,在這16人中,有90歲高齡、德高望重的老作家任溶溶,也有80后作家左昡,獲獎作者的主體則是已經(jīng)寫作多年的中青年作家。這樣的年齡分布是與當前兒童文學作家隊伍的構成相吻合的。
任溶溶、金波、孫幼軍等一批老作家一直筆耕不輟,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金波為給年輕的作家們提供更多的獲獎機會,主動退出了本屆評獎,顯示了一位老作家坦蕩、高尚的情懷。他的童話《開開的門》和《我們都是小綠人》盡管沒有出現(xiàn)在參評作品中,但依然是童話領域中的重要收獲。
曹文軒、張之路、秦文君、常新港、鄭淵潔、沈石溪、黃蓓佳、劉先平、葛冰、董宏猷、張秋生、王宜振、周銳、冰波等等這批上世紀80年代走上文壇并逐漸產(chǎn)生影響的作家,依然是當下兒童文壇的中堅力量。而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批作家,如楊紅櫻、彭學軍、湯素蘭、徐魯、伍美珍、謝倩霓、李學斌、韓青辰、三三、黑鶴、張曉楠、常星兒、蕭袤、皮朝暉、鄧湘子、郁雨君、黃春華、李麗萍、薛濤、殷健靈、劉東、張玉清、陸梅、王一梅、王立春、張潔、 蕭萍、林彥、楊鵬、安武林、李東華、翌平、孫衛(wèi)衛(wèi)、單瑛琪、湯萍等發(fā)揮著生力軍的作用,他們的創(chuàng)作構成了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絢麗的風景。
更年輕的一代作家也已經(jīng)嶄露頭角,左昡、陳詩哥、湯湯、王勇英、呂麗娜、商曉娜、張牧笛、慈琪、高璨等都展示了不俗的創(chuàng)作潛力。特別是近年來,由《兒童文學》、《少年文藝》、《東方少年》等兒童文學報紙雜志提供的平臺,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文學新人,為兒童文學作家隊伍補充著新鮮血液。
另一個可喜的現(xiàn)象是,獲獎作者的地域分布比較均衡,20位獲獎作家分別來自13個不同省市,像北京、上海、湖南、遼寧、江蘇、湖北等兒童文學大省均有作家獲獎,而從未有作家獲獎的山西,這次借助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獲獎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
中國兒童文學的繁榮得益于這樣一支由老中青少相結合的作家隊伍,他們默默的耕耘和艱苦的努力,贏得了千千萬萬小讀者的認可,也在無聲地召喚著更多的喜歡為孩子寫作的作家們加入到這個群體中來。
思考三:
不該忽略的創(chuàng)作隱憂
兒童文學在繁花似錦的發(fā)展態(tài)勢背后,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居安思危的問題。
雖然兒童文學作家隊伍在不斷擴大,但與旺盛的市場需求相比,人才的匱乏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龐大的閱讀群體,二者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放低了出版門檻。過去的作家大都經(jīng)過多年為報紙雜志投稿的磨練,現(xiàn)在很多年輕作家一出手就寫長篇,一寫就是一個系列,這在無形中影響了作品質(zhì)量的提升。
寫得過快是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是一個追求速度、信息爆炸的時代,寫作卻恰恰相反,需要寧靜的心境和仔細的打磨,所謂“慢工出細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急躁不但侵蝕了作家內(nèi)心的安靜,也讓出版出現(xiàn)了種種急不可耐的心態(tài)——或者說正是二者之間相互的催促,形成了這樣一個浮躁的局面。事實上,很多參評作品之所以落選,不單因為作品的藝術質(zhì)量,也因為出版上的一系列不規(guī)范問題。對“出書”和“寫書”要懷有一種敬畏的情懷,這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保證作品質(zhì)量的一種基本要求。
另外一點是作家的想象力不足,模仿外國名著多而獨創(chuàng)意識少,跟風意識強而獨辟蹊徑少,這無疑是因為文化上的不自信與藝術功力不足而造成的。
兒童文學不但要注重數(shù)量的繁榮,更要注重質(zhì)量的提升,對中國巨大的兒童讀者市場而言,我們需要一批優(yōu)秀的領軍人才,更需要一批才華橫溢、潛心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家,以及具有民族情懷和全球視野的出版家,這樣才能保證未來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為兒童文學成為中國夢的一個載體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原標題:中國兒童文學進入黃金發(fā)展期 市場旺盛人才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