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重新加以認識。這句話在國內流傳已久、流傳甚廣,而歐美國家并沒有這樣的觀念,他們正好相反,認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主講人: 伍皓,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自北京大學畢業(yè)后,赴新華社西藏分社工作,參與推出了孔繁森、陳金水等全國重大典型。2008年12月任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是國內首位實名開微博的廳級官員。2011年起任現(xiàn)職。
1月23日,“哈尼交響·歡樂新春”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它最令人期待之處,在于全部曲目都來自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國家交響樂團還將帶著它們在國內外巡演,向中外觀眾奏響,開啟打造中國交響樂國際話語體系的歷史進程。
打造中國交響樂國際話語體系,是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創(chuàng)建過程中,中宣部領導提出的要求。經過一年來的探索實踐,我們深深感到,“打造中國交響樂國際話語體系”戰(zhàn)略的提出,不僅為中國交響樂本土化、國際化明確了發(fā)展方向,也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開辟了新的視野和路徑。
1.
如何打造中國交響樂國際話語體系?在創(chuàng)建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的過程中,我們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以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緊緊抓住“創(chuàng)作”這一文藝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創(chuàng)建一年來,國家交響樂團已先后組織十多名作曲家赴基地深入采風、潛心創(chuàng)作,涌現(xiàn)出的新作品之豐富為歷年罕見。說一千道一萬,出作品才是文藝工作的硬道理。只會演奏西方的經典曲目,是永遠也建立不起中國交響樂的國際話語體系的。
第二,優(yōu)秀的作曲人才只有與豐厚的民族音樂土壤深度結合,才能創(chuàng)作出中國自己的偉大交響樂作品。中國并不缺少世界級水平的作曲家,但存在一種不良的創(chuàng)作傾向,認為交響樂是西方藝術,只有“西方化”才能被承認,因此刻意模仿和追求西方的音樂風格和作曲技法。長此以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必然既讓國內聽眾感到曲高和寡,也無法在西方聽眾心目中建立起“中國交響樂”的概念。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的建立,改變了作曲家們的創(chuàng)作理念。
第三,瞄準中國在世界上認同度較高的文化資源率先突破。國家交響樂團與云南紅河州成功牽手,看中的是這里有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用交響樂來詮釋世界文化遺產的內核,讓世界文化遺產插上交響樂的翅膀,無疑是非常智慧的選擇。如果紅河的經驗能夠推廣至全國,中國的每一處世界遺產都能進行“交響化”表達,中國交響樂就會減少其走向世界的文化障礙,更容易被世界所認識、理解。
第四,要注重用交響樂的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綿延五千年從未中斷的悠久文明,積累下的“中國故事”數不勝數。著名作曲家、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創(chuàng)作的交響情景歌劇《木蘭詩篇》和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都成功地走向了世界。關峽的成功,在于他熟練運用西方人情有獨鐘的交響樂表達方式,講述的卻是古老而經典的“中國故事”。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引導更多的作曲家將精力集中于“中國故事,交響表達”,因為只有首先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體系,才有可能最終形成中國交響樂的國際話語體系。
第五,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中國交響樂作品的國際傳播體系。再好的作品,不能演出就不能傳播,就只是“僵尸作品”。中國交響樂的國際話語權缺失,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交響樂作品在國際上演出的機會太少。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今年4月將承辦“一帶一路”中東歐16國作曲家赴中國采風活動,以期推出世界水平的“中國好交響”。我們不必拘泥于中國作曲家寫中國作品,只要表現(xiàn)的是中國文化,誰寫出來都是“中國交響樂”。只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作品能夠成為世界各國樂團的常備曲目,中國交響樂國際話語體系的形成才有堅實基礎。
2.
一年來,中國交響樂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完成了從草創(chuàng)到走向世界的跨越式發(fā)展,積累了一些打造中國交響樂國際話語體系的初步經驗。
第一,中華文化走出去,要努力克服“文化形式主義”的僵化思維。交響樂在中國長期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一個根本的思想障礙是:交響樂是西方藝術,大力發(fā)展交響樂會影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這一點需要從理論上加以厘清:我們要復興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傳播的是中華文化的價值觀,而不必拘泥于文化的樣式。人類文化的交流,總是要以對方能夠理解、樂于接受、易于認同為前提,像交響樂這種全球已經廣泛認同的藝術形式,完全可以為我所用。
第二,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兩方面著力。中華文化之所以曾經深刻影響著世界,就在于它具有的包容、化育精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無不是以這種文化包容的精神成就了“漢唐盛世”,使中華文化的影響及于寰宇;而明清以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世界上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文明加以排斥,反使得中華文化全球地位盡失。只有善于用世界先進文化對中華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把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世界先進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才能掃除障礙,走上陽關大道。
第三,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重新加以認識。這句話在國內流傳已久、流傳甚廣,而歐美國家并沒有這樣的觀念,他們正好相反,認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弗雷德里克·馬特爾寫了一本名為《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zhàn)爭》的暢銷書,從書名便可看出,歐美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從不強調和執(zhí)著于一國一民族之文化,從來都只瞄準“主流”。21世紀的“中國文藝復興”,迫切需要中國文藝的“主流化革命”,以引領世界文化“主流”,在爭奪世界文化主導權中打贏全球文化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