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即使只有一個觀眾也是復數(shù)

——有感于顧桃的“新民族志”電影

http://taihexuan.com 2015年10月21日13:06 來源:中國民族報 牛頌

  ●若把現(xiàn)代影視生產(chǎn)比作機器紡織錦緞,那拍攝紀錄片相當于手工制作。商業(yè)電影生產(chǎn)為賺錢,必須盡量縮短時間,以減少人吃馬喂;而紀錄片創(chuàng)作則以拍攝時間跨度愈大而愈顯其價值。

  ●顧桃拍攝《犴達罕》的可貴之處在于不是獵奇,而是帶著悲憫之心,記錄社會變遷和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命運,引起人們的同情和關注,而同情和關注正是主流社會提供幫助的前提,以及各民族守望相助的一部分。

  “致力于拍攝紀錄影片是一種信仰”,這個觀點是我在訪問英國BBC時,一名新聞官在介紹英國媒體人為何鐘愛紀錄片時講的。若把現(xiàn)代影視生產(chǎn)比作機器紡織錦緞,那拍攝紀錄片相當于手工制作。商業(yè)電影生產(chǎn)為賺錢,必須盡量縮短時間,以減少人吃馬喂;而紀錄片創(chuàng)作則以拍攝時間跨度愈大而愈顯其價值。

  這個信仰有一種信念在支撐,那就是“即使只有一個觀眾也是復數(shù)”。在“2015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中,獲得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金獎后,導演顧桃如是說。

  我看過顧桃的4部作品:《犴達罕》、《烏魯布鐵》、《雨果的假期》、《敖魯古雅·敖魯古雅》。他獲金獎的作品是《雨果的假期》,而我最喜歡的作品是《犴達罕》。顧桃的作品,我總體稱之為“新民族志”電影。

  “犴達罕”本是大興安嶺森林中一種體型很大的野生動物,由于生態(tài)破壞和盜獵狂獗,已日漸稀有。在當今中國的電影人中,顧桃正像是氣質(zhì)獨特的“犴達罕”,在“即使只有一個觀眾也是復數(shù)”的信念鼓舞下,堅守著他對紀錄影片的追求。

  《犴達罕》結束時,主人公維加說:“如果有更文明社會的警察向我開槍,那就開槍吧!”隨后黑屏,可明明聽到一聲槍響,那子彈像是直射我的胸膛,腦子轟的一下也黑屏了,強烈的震撼直達內(nèi)心深處。維加這個才華橫溢的鄂溫克獵人,這個在離開狩獵文明后似乎喪失了方向的“藝術酒鬼”,讓人把他永遠記在了心里。

  鄂溫克族,尤其是敖魯古雅使鹿部落,當他們置身于劇烈變遷的社會,搬下山來住進新居,離開了世代相襲的狩獵文化,對心靈故鄉(xiāng)的眷戀最為深痛、最難舍難離,其“陣痛”的表達也有些令人撕心裂肺的感覺。他們的內(nèi)心需要理解但還遠未被人理解,體察他們的人文關懷也處于缺失的狀態(tài)……顧桃拍攝《犴達罕》的可貴之處在于不是獵奇,而是帶著悲憫之心,記錄社會變遷和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命運,引起人們的同情和關注,而同情和關注正是主流社會提供幫助的前提,以及各民族守望相助的一部分。

  維加的姐姐柳芭,曾是孫曾田拍攝的紀錄片《神鹿啊,我們的神鹿》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在精神流浪中常常醉臥林中甚至馬路上。有一回,她醉臥路旁,恰遇一個高大的蒙古族男子扶起了她,這位男子正是電影導演寧才。再后來,柳芭離世了。這對寧才的心靈以很大的震撼,他立即著手自編自導了一部故事片,名叫《故鄉(xiāng)》。這部影片未能在國內(nèi)上映,但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過贊譽。

  在顧桃的紀錄片中,民族志文獻的描述與呈現(xiàn)的影像都說明:對于一個“根蒂不深、人數(shù)又少”的民族,環(huán)境、文化、酒、人的命運,它們的歷史淵源和不解之緣,是需要我們關注、探討并提出解決方案的。據(jù)有關調(diào)查顯示,鄂溫克等族獵民在移民下山后,因飲酒過度而導致的非正常死亡的人口比例是過高的。一個狩獵民族飲酒的習慣一定與自然環(huán)境寒冷、嚴酷有關,與狩獵生產(chǎn)方式、宗教信仰有關,與生活的單調(diào)和精神苦悶有關,也與祖輩家庭影響、社會人際交往的需求有關。當然,文藝創(chuàng)作不適宜放大悲慘,而應當通過審美的構建和完成,以珍惜的態(tài)度去解讀其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靈魂密碼,體現(xiàn)作者的人文情懷。

  作為一個生活在北京的滿族藝術家,顧桃的追求是難能可貴的。他的作品當下是小眾,今后仍會是小眾。即使“只有一個觀眾”,他所承載的“復數(shù)”是人類大家庭成員之間關愛的厚度,是代表著一個文明古國大眾應有的審美高度。

  這一點,法國有些讓人嫉妒:他們的孩子,會一群一群地圍坐在博物館放映廳里,認真好奇地觀看年代久遠的黑白紀錄影片。更不要說藝術院線的影廳,總有著固定的觀眾群。與此形成對比的是,“2015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曾放映一組紀錄片:上世紀初由英國人類學家拍攝的《森林人》,上世紀中期的中國紀錄片《鄂倫春族》和本世紀初的《山神》等,這些縱跨一百年的一個民族歷史文化變遷的珍貴影像,即便是贈票也鮮有人前來觀影。這也從一個方面深刻地說明:一個民族的復興是需要文化準備的。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