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王安憶長篇小說《匿名》:敘事迷局如何取消世界的邊界

http://taihexuan.com 2016年03月09日07:04 方 巖

  ■新作聚焦

王安憶長篇小說《匿名》:

敘事迷局如何取消世界的邊界

  在《匿名》中,王安憶無意敘述一個可能會被類型化或者說有鮮明主題的故事。但是在敘事的過程,她又讓故事不斷向各種類型或主題發(fā)出曖昧的召喚。

  與其在知識的意義上去計較那些抽象的辯題的對錯和方向,倒不如說王安憶在試探我們目前的知識、理論關于人、歷史、社會等方面的認知邊界,她使用的工具便是想象力,想象力越過認知極限的地方便是一片“匿名”的區(qū)域,而這個區(qū)域可能藏匿著新的智慧、真理和秘密。

  《匿名》發(fā)表的時候,王安憶說朋友鼓勵她“要有勇氣寫一部不好看的東西”。是否“好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者的個人喜歡,難以定論。但是綿密的細節(jié)紋理、復雜抽象的命題和簡約冷峻的語言,確實讓王安憶以“匿名”的方式寫出了一部無法通過其寫作脈絡來辨識的作品。

  上帝的迷局

  對于讀者而言,閱讀的期待與失落交替進行。這正是王安憶在敘事上的“霸道”和高明之處:為了避免這個故事被可能的主題和類型收編,她故意布置了這個“匿名”的敘事迷宮。讀者在一次次閱讀受挫后,只能依靠王安憶所指引的思考方向。如陳思和所言:“這個作家就變成了一個上帝!

  就情節(jié)本身而言,這個故事基本架構非常簡單:一個被錯認而遭到綁架的人被拋棄于與世隔絕的深山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后,被人發(fā)現并開始重建對俗世日常的認知。于是前半部叫《歸去》,后半部叫《來兮》。這種描述顯然大大簡化了王安憶在敘事上的野心。事實上,王安憶無意敘述一個可能會被類型化或者說有鮮明主題的故事。但是在敘事的過程,她又讓故事不斷向各種類型或主題發(fā)出曖昧的召喚。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斷喚醒讀者某種閱讀記憶和閱讀期待,卻又在不斷地挫敗、消解它們。

  具體說來,小說的開頭充滿懸疑,似乎要展開探案推理的故事模式;在家人找尋的過程中,展開的卻是世情冷暖、人間百態(tài)、三教九流、蕓蕓眾生的浮世景象,像是世情小說的緩緩鋪展;被綁架的人在幽閉的空間里辨識外面動靜,聽著兩幫人在為是否綁架對了人而爭吵,在江湖黑話中辨識信息時,總讓人感覺一個驚心動魄的黑幫故事將要發(fā)生;及至這個被錯認的人被遺棄在深山里時,時間停止,萬物靜謐。一個失憶的人,忘記自身身份、歷史和教化的人,與一個天地蠻荒的原始空間相遇,人與萬物彼此打量,時間流轉只是日升月落的循環(huán)。這樣的故事氛圍難免令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的那些“尋根”故事;后來這個“匿名”的人被人發(fā)現,送進了小鎮(zhèn)的敬老院。這個小鎮(zhèn)民風顢頇而樸素,奉行一套未被現代社會熏染的處世原則和人際關系,而與這個人日常交往的都是些畸零的人,如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患有白化病的少年、先天心臟有病的兒童、黑幫大哥等等,此時的故事在寫實意義上有些像與現代主流文明保持距離的邊地風情小說,在隱喻意義上又有些像與主流社會有些隔絕的邊緣群體的故事。這些近似某個類型或主題的敘事往往是展開不久又轉向別處。對于讀者而言,閱讀的期待與失落交替進行。我想,這正是王安憶在敘事上的“霸道”和高明之處:為了避免這個故事被可能的主題和類型收編,她故意布置了這個“匿名”的敘事迷宮。讀者在一次次閱讀受挫后,只能依靠王安憶所指引的思考方向。如陳思和所言:“這個作家就變成了一個上帝!

  王安憶一邊苦心營造著敘事的迷局,一邊又強勢地掌控敘事的走向,這一切源于她所要實現的敘事意圖,如其所言:“以往的寫作偏寫實,是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人物言行,故事走向,大多體現了小說本身的邏輯!赌涿穮s試圖闡釋語言、教育、文明、時間這些抽象概念,跟以前不是一個路數的。這種復雜思辨的書寫,又必須找到具象載體,對小說本身負荷提出了很大挑戰(zhàn),簡直是一場冒險!焙茱@然,王安憶試圖用長篇小說的形式來討論抽象的命題,而這種嘗試不僅與讀者關于小說的共識相抵觸,而且對于王安憶本人而言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zhàn)。所以王安憶需要利用既有類型/主題的小說慣常敘事形式來引導讀者逐步進入她的抽象敘事,同時她也需要通過對具體經驗的描摹漸漸完成寫作思路的鋪展和抓變。

  我們可以以《匿名》的上半部《歸去》為例,繼續(xù)談論王安憶在敘事形式上的匠心之處!稓w去》的內容分兩部分展開,一部分是家人尋找失蹤者并逐步放棄的過程,一部分是失蹤者在被綁架、轉運的過程中逐步喪失對外界信息的辨析能力并最終被拋擲于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里生存的過程。在敘事剛展開的時候,兩個部分的內容交替進行、彼此映照。在這個階段,既是現代世俗文明逐步展開的過程,也是失蹤者逐步遠離現代世俗文明的過程。事實上,這個現代文明的逐步展開還有更為長遠的敘事意義,即為后來建立起的原始、野蠻的環(huán)境提供參照與鋪墊。

  在失蹤者剛被帶入山林時,王安憶的敘事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她開始逐步減少了第一個部分內容的敘事容量,而漸漸加大了第二個部分的敘事容量。敘事比重和頻率微妙變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失蹤者逐步忘卻歷史、身份、知識、記憶的過程,而這些無一不是現代文明的標記。所以《歸去》的結尾寫到家屬去警署注銷失蹤者的戶籍時,有關現代世俗場景就完全在文本中消失了,而原始、野蠻山林及其隱喻“世界”開始統治了文本和敘事。至此,王安憶方能愈發(fā)從容地在一個迥異的“世界”中展開思辨和討論,就像王安憶自己也承認的那樣:“寫到后面我得心應手了不少!碧孤实卣f,這確實是一個樸拙然而卻頗具成效的敘述過程,正是通過對類型/主題小說敘事模式和閱讀期待的利用,王安憶有效地把讀者的思考引向了自身的敘事意圖,而且借助微妙的敘事結構的調整和大量的鋪墊,她也平穩(wěn)地實現了從具體經驗的描摹到“抽象的審美之旅”寫作方式的轉變。

  極端的實驗

  王安憶煞費苦心地處理敘事形式,就是為了能夠通過這個文本實現或剝絲抽繭、拂塵見金或大開大闔、信馬由韁的自由“議論”。傳統現實主義的中“議論”大多表現為具體情節(jié)的評價,王安憶的“議論”則溢出了這個范疇,更像是細節(jié)鋪展中微弱的停頓,是關于細節(jié)的注釋和補充。它的功能更像是細節(jié)、敘事的豐富,是一種以想象力支撐的抽象思辨形式。

  “王安憶的小說越來越抽象,幾乎擺脫了文學故事的元素,與其說是講述故事還不如說是在議論故事。”陳思和非常精辟地評價了這部小說最終呈現的文本形態(tài)。甚至可以說,王安憶煞費苦心地處理敘事形式,就是為了能夠通過這個文本實現或剝絲抽繭、拂塵見金或大開大闔、信馬由韁的自由“議論”。傳統現實主義中的“議論”大多表現為關于具體情節(jié)的評價,而這種評價又完全受制于作者試圖灌輸的價值觀,在極端上甚至表現為把敘事降格為觀點的例證。王安憶的“議論”則溢出了這個范疇,它更像是細節(jié)鋪展中微弱的停頓,是關于細節(jié)的注釋和補充。因此,在我看來,這種“議論”的功能更像是細節(jié)、敘事的豐富,是一種以想象力支撐的抽象思辨形式。

  若在整體上把《匿名》視為一場思辨,便會發(fā)現它是一部依靠想象力來成全抽象思辨的敘事。首先,王安憶“處心積慮”地引導讀者見證了,我們熟悉的一切是如何漸漸煙消云散的。她讓我們清晰看到一個人擺脫歷史、社會、語言、記憶以及身份、具體的生存環(huán)境——這些讓一個人成為一個獨特個體的建構性因素——的過程,并讓我們心悅誠服地相信一個具有鮮明特征的人“退化”為只具備生理特征和生存本能的人是可能的。用具體的事件來展示這個過程固然必要,但是將具體、偶然的事件變得對讀者具有說服力、引導性,則需要依憑強大的想象力所制造的迷惑性、欺騙性。其次,當這個只具備生物性特征的人兩手空空、“赤裸裸”地走進那個只依靠自然法則運行的世界時,王安憶念茲在茲的關于“語言、教育、文明、時間這些抽象概念”的討論和思辨才有了可能。

  王安憶設置的情境中,“人”是自然法則的一個構成部分,或者說自然之一種,從這個角度來說,他與其他自然、生物并無本質的區(qū)別。只有當“人”與周圍的自然、周圍的世界相互識別、命名時,“人”才有了區(qū)別于其他自然的可能。換而言之,在這個情境中,王安憶試圖重新演繹“人”的起源過程,即從“人”藏匿于“自然”,到“人”區(qū)別于“自然”這一過程。嚴格說來,只有到了后面那個階段,上述那些抽象概念才有了可以依憑的具體材料,因為這些抽象概念的起源、發(fā)展無一不與“人”從生物性向社會性、歷史性轉變的過程相關。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王安憶需要調動想象力提供細節(jié)、描述具體進程,由此那些抽象概念的討論才能落實在具體經驗上。盡管考古發(fā)現可能為這個過程提供一些實證性知識,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重建、演繹具有說服力的、鮮活的具體經驗,則是需要非凡的想象力的。

  這一切都使《匿名》像是一場精細設計而又充滿想象力的封閉性實驗。她預設了前提,設置好參數,搭建了情境,全神貫注地觀察記錄實驗對象的種種情況,做出猜測、判斷,并試圖引起其他人討論參與的興趣。所以在我看來,與其在知識的意義上去計較那些抽象的辯題的對錯和方向,倒不如說王安憶在試探我們目前的知識、理論關于人、歷史、社會等方面的認知邊界,她使用的工具便是想象力,想象力越過認知極限的地方便是一片“匿名”的區(qū)域,而這個區(qū)域可能藏匿著新的智慧、真理和秘密。這也是何以王安憶會強調“耐心點,堅持看完下半部”的原因。因為,在后半部《歸來》中,那個實驗對象走出了極端的情境、慢慢恢復了對周遭世界的感知后,王安憶的敘述也越來越接近讀者熟悉的經驗范圍。這個時候,王安憶的實驗已取得成效并接近尾聲,她也不再需要以最大程度地試煉、沖撞甚至是瓦解現有認知及其承載的想象力為代價了,畢竟她最需要的是把這個實驗成果帶回現有的文明、以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