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的品格——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訪談

http://taihexuan.com 2015年01月26日07:43 黃海貝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是中國文化真誠、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他不僅創(chuàng)立了國藝苑,還兼任北京大學校園內多家中國文化社團的顧問和指導,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講學,致力于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黃海貝就如何學習、理解、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等問題采訪了樓宇烈。 

          ——編  者

 

  黃海貝:您將近年來自己在各地的講學完稿整理成書,取名《中國的品格》,為什么要取這樣一個書名?中國“品格”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樓宇烈:所謂品格,可以說是一種德行、一種格調。品,本身有品位、品類的意思,指的是分類的問題,是低層次的,還是高層次的?中國古代的官銜講位居幾品,可見品就是類,看你在哪一個等級上。格,就是格調,也是層次的問題。每種東西都有它的品格,做人有做人的品格,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品格。何謂“中國的品格”?我想是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是中華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種特有的品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有兩個突出的特點。首先,人文是相對于神文和物文來講的,中國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國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其次,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強調禮樂教化。中國人講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權力的壓制。

  中國文化的核心,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義精神,這一特征又是通過人文教育形成的。中國文化雖然突出人的地位,但也非常尊重人生存的環(huán)境,尊重萬物。因此,中國文化講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

  中國文化提倡認識自我,主要是認識人的本性。它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既和萬物一樣,又和萬物不同。人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在萬物中擁有最大的自由。這種主動性應當正確使用,任意妄為就會損害本性。因此在實踐原則中,中國文化堅持“中”與“和”,“中”就是恰如其分,“和”就是平衡,不做過分的事。

  人生活在群體社會中,群體要發(fā)揮作用就必須有“禮”來規(guī)范每個人。人人按其身份、地位履行各自的職責,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因此,做人就要盡倫盡職,按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岸Y”是社會所必須的,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xiàn)。從這一角度上講,中國的品格也就是建立“禮儀之邦”,反之,“禮儀之邦”凸顯的就是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黃海貝:幾千年來,中國流傳下來的典籍浩如煙海,它們都遵循著共同的理論基礎,秉承著相同的價值觀念,承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其中有哪些根源性典籍。

  樓宇烈:中國文獻的傳承有兩個特點,它雖然數(shù)量繁多,卻統(tǒng)之有序:一個就是孔子說的“述而不作”,中國古人非常謙虛和謹慎,認為自己其實不是在創(chuàng)作什么新東西,只是在敘述、闡發(fā)前人的一些思想或者前代經典性著作作為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而西方的文獻傳承有很大的不同,很多西方文獻都是強調個人的創(chuàng)作。再一個就是,在這個傳統(tǒng)文化中,并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細密的學術分科。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政治、經濟、法律、軍事,乃至于農、工、醫(yī)、科技等,都是混雜在一起的,后來才慢慢形成了經、史、子、集這樣簡單的四部分類。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部分雖然談論的具體問題不同,但它們的內在其實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理論基礎,秉承著同一個價值觀念。一個“述而不作”,一個理念相通,這兩個特點就使得中國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匯聚成幾部具有根源性影響的著作,成為中國文化的源頭,也使后人得以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和根本精神。

  根源性典籍,我們大概可以用“三、四、五”這三個數(shù)字來加以概括,就是三玄、四書、五經。三玄是指《老子》《莊子》《周易》;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周易》《三禮》《書經》《詩經》,還有《春秋》(三傳)。加起來是多少呢?12本。在這12本書里,五經里面的《周易》跟三玄里面的《周易》是重復的,減掉一個,等于11本。另外,四書里面的《大學》和《中庸》其實是《三禮》里面的《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如果把它們再放到《禮記》里面去,又少了兩篇,等于9本,這9本書就構成了中國本土原生儒道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佛教傳入中國,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體結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它的一些典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比較普遍、比較深遠這一角度,相對應于中國本土原生儒道文化原典“四書五經”,佛典中最值得重視的是“九經”、“三論”、“一錄”。九經指《金剛經》(及《心經》)、《法華經》《華嚴經》《阿彌陀經》《涅槃經》《維摩詰經》《圓覺經》《楞嚴經》《六祖壇經》;三論指《中論》《成唯識論》《大乘起信論》;一錄指《景德傳燈錄》。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不了解這些根源性典籍,就很難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反過來,即使了解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將它們統(tǒng)攝到這些根源性典籍里,也把握不住中國文化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價值觀念。所以,這些根源性典籍是我們把握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必讀書。

  近代以來,中國學人思想也在不斷變化,最初嚴復、康有為這代人,借用西方的一些理論或是名詞概念來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之后的一代學人,開始慢慢用西方的理論體系重新構建中國的思想,用西方的價值觀來詮釋中國的價值觀,使得中國文化本來的含義漸漸被消解了。中國文化越來越洋化了,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醫(yī)西化,用西醫(yī)的理論把中醫(yī)的精髓一點點給消磨掉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從源頭性的典籍入手去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不應該直接從現(xiàn)代人的詮釋中去追尋。因為現(xiàn)代人的詮釋已經很難把握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了。

  黃海貝:我注意到,您在闡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強調人文精神是它最主要和最鮮明的一個特征,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根本,為什么?

  樓宇烈:早在西周時期,中國的典籍里就有“人為萬物之最靈最貴者”這樣一種思想。所謂“最靈”,就是最有靈性的;“最貴”,就是最重要的。萬物中間什么最重要呢?就是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被認為是直接參與到天地的變化中去了。如果沒有人的參與,這個天地的萬物是無序的,所以天地跟人并列為三,稱為天地人三才。

  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比藶槭裁茨芾砣f物呢?荀子認為關鍵是人有禮義廉恥這樣一種倫常關系。這種關系確定了人有各自不同的地位和分工,由此就能形成一個有效的群體,可以發(fā)揮集體的力量,能支配萬物,治理萬物。

  人文這個詞,最初出現(xiàn)在《周易》里:“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焙髞恚S多思想家和學者對這句話作了解釋。比如說三國時魏國的王弼就解釋說:“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

  顯然,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種文明的辦法,以詩書禮樂來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個人倫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會。這便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兩個十分顯著的特點。一是高揚君權,重視師教而淡化神權。中國古代最崇敬的是“天地君親師”,“天地”是萬物的生命之源,“親”是某一類生命的來源,代表的是某一類的祖先。而“君”和“師”是教化的根源。在中國文化中,那種至高無上、全知全能的神是沒有的。在中國歷史上,神權從來沒有超過王權。二是高揚明道正誼,強調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既然人在天地萬物中是最有主動性和能動性的,那么人自身的提升就是最根本的。所以在中國文化中,明道、正誼、節(jié)制物欲、完善自我的人格這樣一些觀念深入人心。

  在當今物化越來越嚴重、人越來越可能淪為物的奴隸的情況下,人文精神是我們現(xiàn)實社會迫切需要的一種精神。

  黃海貝:中國的品格蘊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由儒、釋、道三教組成的。請您談談它們三者的主要精神。

  樓宇烈:儒、釋、道三教都是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儒家思想,或者叫儒家文化,在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說是處于主體的地位。儒家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創(chuàng)造,而不是坐等。儒家最核心的一個理念就是:只有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外力才會輔導你,即所謂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強調自己品德的提升才是根本。儒家認為“盡己之心”就能“盡物之心”,然后“參天地之化育”,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自身和各種關系得以和諧發(fā)展。儒家還秉承“守常明變”的思想,即認識到事物都有它的原則或者根本的規(guī)律,但是應該在特殊的情況下靈活地處理這種規(guī)律。在儒家那兒,就被稱之為“經”和“權”的關系,“經”的意思就是原則、規(guī)律,“權”就是權變、靈活。

  佛家講人的一切煩惱、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從根本上講,佛教是用來治心的,除去貪、嗔、癡之心,佛教把它叫做三毒(一切的苦都來源于這三種心)。還自我以本來的面貌,尊重人的心性。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很好地融入中國的本土文化,就是因為它提倡內省,反求諸己。強調佛就在你心中,即心是佛。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不是去向外求。成佛不能靠別人,別人只能幫助你,但不能替代你。你得靠自力,也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來使自己得到解脫。這點與儒家,和中國文化的內向精神正好契合。

  道家認為,要遵循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個人的意愿去隨意改造,強調自然無為。不單是對自然,對他人也應該尊重,使其按本性去發(fā)展。只有按本性發(fā)展,才能達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狀態(tài)。道教也強調反省自己,不干涉他物,因勢利導。道家是遁世的,很多學道之人有躲避現(xiàn)實的行為。如果我們正確領會了自然無為的思想,對調整社會關系和個人身心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特別是道家曠達的精神,很多事情看得開,放得下,中國人都是非常曠達的。

  儒、釋、道確實是中國文化里鼎足而立的三個支柱,一個鼎至少有三只腳才能站得住,缺一只腳都不行。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結構特征。三者既有不同的一面,又有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的一面。這三種思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來支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我們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同時應該清醒地看到,存在于傳統(tǒng)文化中、特別是儒家倫理中一些封建糟粕。作為一種幾千年存在過的、而且有著廣泛深刻影響的歷史文化,只要有合適的環(huán)境,它就有可能死而不僵、沉渣泛起。

  黃海貝:禮教是倫理教育,樂教是藝術教育,您特別看重禮樂教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為什么?

  樓宇烈: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它是人文的文化,體現(xiàn)出一種人文的精神。那么,這種人文精神是怎樣養(yǎng)成的呢?主要是通過傳統(tǒng)的禮樂教育。

  中國文化的精神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倫理的精神,一個是藝術的精神。二者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禮是用來規(guī)范人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即“別異,明分”,確定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就是建立社會秩序。而樂,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是用來“統(tǒng)同、合群”的。通過樂教使不同等級的社會達到和諧一體。人們通過樂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情感,通過樂來交流,從而構建起和諧的人際關系。

  過去常常講,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是一種倫理的文化。這種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禮教而忽略了樂教,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視樂教的。中國的文化是藝術的文化。中國有許多的藝術形式,單從文學上講就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從音樂上講,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就有琴、棋、書、畫,如果繼續(xù)上溯,還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些都是我們藝術寶庫中的精髓。

  比如古琴和昆曲。中國的古琴是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彈撥樂中最古老的一種樂器,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而昆曲可以跟印度的梵劇、希臘的悲劇、日本的古典戲劇“能”相提并論,并較它們更勝一籌。對于樂教,孔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奔赐ㄟ^樂來完成對一個人的培養(yǎng),把樂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道德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緊密結合,使得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常也是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們講“真善美”,“真”是對知識、真理的追求,“善”是對倫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對藝術境界的追求。中國人不僅講“天人合一”,也強調“真善美”的統(tǒng)一。道德的追求和藝術的追求在極值點上是完全融通、合二為一的。有人說,中國人的生活是藝術的生活?傊,中國文化滲透了一種追求藝術境界的藝術精神,禮樂教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不過要懂得中國文化的精神,直接由“道”入手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道”都是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很難理解,而由“藝”入手就比較容易。很多人都喜歡欣賞中國的古典詩詞,我們讀詩的時候,不要僅僅停留在詩的本身,還要看一些詩論、詞話,這對我們了解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是十分有幫助的。

  黃海貝:我是個古琴愛好者,您將古琴看作是禮樂教化中有標志性和代表性的一種樂器,為什么?

  樓宇烈:《禮記·曲禮》里面講到《士無故不撤琴瑟》,士人不能隨隨便便地撤掉琴或者瑟,因為琴和瑟不僅僅是外在的表象。陶淵明在墻上掛上了一張無弦琴,他有這樣一種觀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只要能夠領會、享受意趣,又何必非彈出聲音來呢?

  琴棋書畫四者中,為什么琴排在第一位呢?東漢有一部文獻叫做《白虎通義》,是漢章帝召集的一次會議的記錄,是把儒家的一些治國和人生修養(yǎng)的理念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一部文獻。它講到琴的時候說:“琴者,禁也。禁人邪惡,歸于正道,故謂之琴!鼻倬褪墙、禁止,它能禁止人的邪念,使其歸于正道。這應該是中國古代對于琴的作用的一個基本認識,也是一個共同的認識。漢代文學家蔡邕在《琴操》里講:“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薄胺雌涮煺妗,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回到它本來的面貌,也就是說琴是用來恢復人的自然本性、防止其流于邪淫的,是用來修身養(yǎng)性的。同樣,其他藝術形式也都起這樣的作用。

  黃海貝:您一直提醒我們要有一種文化的憂患意識。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發(fā)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文化,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yǎng),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樓宇烈:我一直主張要對文化發(fā)展進行認真的研究。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對文化發(fā)展進行總體的戰(zhàn)略性的思考,那么這個國家的文化發(fā)展肯定是無序的、混亂的,F(xiàn)在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美國有制定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專門機構,歐洲許多國家也有,亞洲像日本、韓國也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

  從古至今,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在不斷地進行著,互相融通是一種交流,互相沖突其實也是一種交流。交流是一種文化作為主體去吸取另一種文化中對自己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正因為如此,我認為不同文化進行交流時,是不能沒有主體意識的,否則就會出主而入奴,就會淪為其他文化的附庸。

  我們現(xiàn)在雖然高喊要保護、傳承、發(fā)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但如果我們沒有樹立起一種文化的主體意識,那么,我們這樣去保護它,反而會使它喪失本來的民族特性。盡管表面上做得轟轟烈烈,結果——用一句現(xiàn)在時髦的話來講——反而是解構了我們的傳統(tǒng)。樹立這種主體意識,就是要強調以我為主,而不是去迎合時代,迎合現(xiàn)代人的欣賞趣味;就是要認識到我們傳統(tǒng)中有這樣一種樣式的文化形態(tài),不管是藝術,還是其他什么,總之,有這樣一種樣式形態(tài)存在。

  近代著名學者龔自珍在研究春秋戰(zhàn)國歷史時,總結了一套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欲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要滅掉一個國家,首先要滅掉它的歷史,讓這個國家的人民都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了,那么還有這個國家嗎?沒有了。所謂“滅其史”,也就是滅掉它的文化。你釜底抽薪地把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都改掉了,它的人民連自己國家的文字都不認識,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知道,還會認同它嗎?一個不認同本國文化、文字和歷史的人,你讓他愛國,他愛得起來嗎?

  黃海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您特別看重其中的“和諧”,您認為和諧是屬于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念,但也應包括社會甚至個人。和諧是古今中外共同追求的價值觀,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很重視和諧。天地萬物、人類社會、家庭個人都離不開和諧。為什么?

  樓宇烈:從字面上分析,“和”字古已有之,見諸甲骨文經文!昂汀睆娬{分寸,度,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曾有人從字體結構上對“和諧”做過一個通俗的解釋說:和,一邊“禾”一邊“口”,意味人人都有飯吃。諧,一個“言”一個“皆”,意味大家都可說話。此解亦饒有趣味!墩撜Z》有言:“禮之用和為貴!薄稜栄拧方忉專骸爸C,和也!焙团c諧其實是同義字。

  和諧,本質是平衡。自然界的一個根本規(guī)律是平衡。《中庸》里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中庸是種最高的德行,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實踐原則。

  和諧,是對立統(tǒng)一!秶Z·鄭語》里提出:“和實萬物,同則不繼!薄墩撜Z》里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蓖菃我坏模褪窍噍o相成的!豆茏印吩唬骸昂湍松缓筒簧!笔澜缟弦磺惺挛锒疾豢赡苁菃我坏。和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相反相成。和從哲學角度就是兼容并包,多元并存,而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均勻平衡。

  和諧,是生命之本。離開和諧就沒有生命,無法延續(xù),無法健康存在。和諧使天地有序,萬物多彩。自然本身是在調整平衡中發(fā)展,萬物沖突下可見平衡本色,有些自然現(xiàn)象也是自我調整取得平衡的表現(xiàn),萬物是相生相克的。

  和諧,需遵守倫理。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身份,一個身份就是一個類別。不同類別有不同言行舉止的規(guī)范。倫理是處理各類不同身份的人之間關系的道理。要達到社會的和諧,天地萬物的和諧首先要遵守倫理。倫理的核心是敬畏。

  和諧,需尊重自然。宇宙、社會、人、自然是共生的。人不應該干預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要學習天地的品德!独献印吩弧吧挥虚L而不宰”,包容一切而不是想著去主宰一切。

  和諧,要清除貪念。人與生存環(huán)境的不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家庭的不和諧,身心的不和諧,歸根結底是由于貪念。凈化心靈,清除貪念。人心常清凈,萬物自和諧,人我自和諧,家庭自和諧,身心自和諧。道教從老子到莊子都強調知足,自足其性。

  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理念,萬物由和諧而生。自然界通過自身不斷的調整使不和諧達到和諧。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永遠都會出現(xiàn)不和諧不平衡,而人的努力就是讓它回歸到和諧,使社會能發(fā)展行進。

  黃海貝:如果就個人來說,我們如何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去汲取精華,修身養(yǎng)性,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樓宇烈:人應該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人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要既不受物的約束,也不受神的約束,還自我以本來面目。人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在有了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還要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F(xiàn)代發(fā)展理念往往是滿足人的額外的物質追求,從文明的角度講反而是一種倒退。物質發(fā)展了,精神也要發(fā)展,在發(fā)展精神文明的時候,傳統(tǒng)文化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源。

  現(xiàn)代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最大的精神痛苦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在自我無法解決的時候,又求之于神。但人的問題還是要人自己去解決,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

  儒家很重視個人的身心修養(yǎng),修養(yǎng)就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養(yǎng)成問題,它要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同時,儒家也看重個人內心的自覺性,認為修養(yǎng)是一個自覺、自律的過程,也就是“克己復禮”的過程!翱思骸,實際上是啟發(fā)人們道德的自覺性,要明白自己處于什么等級,并且遵守自己所屬等級的禮儀規(guī)范。只有“克己”以后,人們才能夠自覺地恢復“禮”、維護“禮”,能做到這點就是“仁”。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儒家倡導要做一個“大丈夫”,《孟子》里講要成為“大丈夫”,基本的條件有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大丈夫”的品格,也是儒家做人的根本準則。我曾經把儒家的價值觀念簡單地歸納起來,就是要“見義勇為,見利思義,舍身取義”,也就是說要在奉獻中實現(xiàn)自我,實際上這就是怎樣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問題。儒家的思想從治國到處理人際關系,一直到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修養(yǎng)等方面,都有一套非常周全的理論。

  最后,我想用《禮記》里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辈豢勺摰,關鍵是要知行合一,在“篤行”上下功夫,從自己個人基本道德做起,為塑造個人的品格、為塑造國家的品格而奮斗終身。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