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 文學報刊社 > 文藝報 > 正文
美術家袁曉岑是在中國畫和雕塑兩大造型藝術領域里雙管齊下、比翼共飛的大家,無論在二維平面抑或三度空間的形式中,他都取得了卓爾不群、世人矚目的藝術成就。這里僅只他的寫意花鳥畫談點個人的認識。
寫意花鳥畫,是袁曉岑中國畫的主要題材取向,其表現(xiàn)對象是相當廣博的。諸如:高潔艷麗的孔雀、俊逸嫻雅的仙鶴、秀巧玲瓏的翠鳥、溫和柔順的鴿子、稚拙可愛的雞雛、先知“春江水暖”的鴨兒等等禽類,不一而足,且都曲盡其妙、各異其趣。而其中數(shù)量最豐富、造詣最深湛、影響最遠大的代表作,莫過于蜚聲中外的孔雀畫和仙鶴圖。國畫大師范曾在袁曉岑的《榮寶齋畫譜·花鳥部分》的序言里寫道:“孔雀和仙鶴是華貴與野逸兩詞的最佳詮釋,而當今中國畫壇,辯證地把握這兩種對立的美,并創(chuàng)造性地推進了中國花鳥畫史進程的大師,當首推袁曉岑教授!1951年袁曉岑創(chuàng)作的國畫《孔雀》即參加全國第一屆國畫展覽; 198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訪問日本時,曾將袁曉岑的《鶴舞圖》作為國禮贈予日本首相鈴木善幸;1984年應北京人民大會堂之邀創(chuàng)作國畫《孔雀》《白鶴》,花鳥畫《版納林泉》被選入第六屆全國美展并由中國美術館收藏;1985年另一幅《鶴舞圖》被瑞士國家銀行及蘇黎世市政府收藏;1988年巨幅國畫《瑞鳥圖》(5米×2米)懸掛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三樓中央大廳;l992年,江澤民主席將袁曉岑的《白鶴》饋贈日本國會議長;1993年,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則把《孔雀開屏》贈送給了泰國“王姐”;1999年84歲高齡時,還應邀為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創(chuàng)作一丈二尺大的《孔雀圖》……袁曉岑曾為西歐、東南亞及日本等國的我國駐外大使館繪作了幾十幅國畫,其中大多為寫意孔雀和仙鶴?芍^袁派美禽飛天下。
袁曉岑對這兩種稀世珍禽情有獨鐘、愛不釋筆,濫觴于他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修養(yǎng)和美學理想。袁曉岑在寫意孔雀和仙鶴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首先歸源于客觀生活的厚贈和大自然美的惠賜,他對生活和自然的無限摯愛以及在實踐中培育的敏銳的觀賞、感受能力。他是用自己虔誠的心靈去敬奉自然女神,用最熱烈的感情來表現(xiàn)以孔雀、仙鶴等為主體的花鳥世界的。
1915年6月,袁曉岑出生在貴州省普定縣一個偏僻而美麗的山區(qū)。因是單家獨戶,舉目渺無人煙。他從小與飛禽走獸為鄰,與山花野卉朝夕相處。畫眉、山雉、錦雞、仙鶴、蒼鷹、啄木鳥、貓頭鷹等等野禽,終日在他眼前喧唱、飛舞。神奇美妙的童話般的自然景觀成了他少兒時的教科書和大畫冊,使他“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語),對動植物滋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萌發(fā)了描摹這些“人類之友”的“創(chuàng)作沖動”。在貴陽師范學校和云南大學讀書時,他堅持到野外和動物園寫生。為日后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積累了素材,奠定了基礎。30年代中期,袁曉岑曾私淑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和陳樹人等,在花鳥畫的取材、構(gòu)思和表現(xiàn)手法上深受啟迪。1942年,徐悲鴻旅居昆明時,賞看了袁曉岑的孔雀畫,當面對他親切地教誨和鼓勵道:“自古以來畫孔雀的人不多,你既能以造化為師,又有云南產(chǎn)孔雀等好條件,只要堅持鉆研,鍥而不舍,將來會獨樹一幟,必然成功。”促使他在藝術上取得長足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后,袁曉岑更自覺更主動地深入生活,進行各種藝術實踐。這使他的花鳥畫真正實現(xiàn)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語),另辟蹊徑,別開生面,既突破前人窠臼,又超越自我框架,充分展示了獨出心裁的審美創(chuàng)造性。
為了經(jīng)常觀察孔雀的生活習性和各種形態(tài)動勢,深入研究它的生理結(jié)構(gòu),袁曉岑甚至親自飼養(yǎng)過孔雀,還動手制作過孔雀標本,對這珍禽的每根羽翎乃至每個骨骼、關節(jié)都進行了精細入微的考察和剖析,可謂熟諳于心、了如指掌。由于袁曉岑從實際生活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和深切的審美感受,又有嚴謹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他筆下的孔雀不僅造型準確、逼真、活脫,而且多姿多彩、栩栩如生、超塵脫俗、不同凡響,真正達到了“遷想妙得”、“傳神寫照”的美學境界。試觀袁曉岑繪作的干百幅孔雀畫,內(nèi)涵繁富、構(gòu)思多樣、形態(tài)各異、氣勢不一,且都體現(xiàn)了“形神兼?zhèn)洹、“氣韻生動”的寫意要求。袁曉岑的寫意孔雀,亦每每有嫵媚綽約的風姿、典雅濃麗的色彩(特別是尾翎部分),卻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生氣勃勃野趣盎然,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具有獨特的個人風范,確實達到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tǒng)一。袁曉岑善于以簡約精粹的筆墨,著力描繪孔雀的各種寓有動勢的姿態(tài),常常在豪放中露俊爽,蕭疏中見嚴謹,甚或是在狂肆縱恣中表現(xiàn)孔雀的靈性和天趣,宣泄畫家自己的情愫和詩意。他多以鮮艷明麗的色彩和酣暢淋漓的墨色相映襯,以及奔放挺健的筆法,濃淡有致、疏密相間、疾徐參半、潤燥相濟的線條,使整個畫面顯得清秀豐潤而又空靈含蓄,從而給人以超逸時流、格調(diào)一新的特殊美感。這正印證了畫家本人的審美目標:“發(fā)自我之性靈,探求自然之美,吸傳統(tǒng)之精神,走自己之道路。”
晚年的袁曉岑除了持續(xù)不輟地畫孔雀外,投力最大的是創(chuàng)作寫意仙鶴。那另一群大自然的精靈,從他的生花妙筆下紛紛飛騰而出,猶如異軍突起,云集畫壇,形成一派簇新的藝術風景線,大有同他自己的寫意孔雀爭寵媲美之勢?芍^一手雙絕,珠聯(lián)璧合,交相輝映。
袁曉岑對仙鶴的鐘情和厚愛,無疑也植根于長期的生活積累、大自然的陶冶以及由此茁長的審美情趣。除了早年在故鄉(xiāng)山野時常接觸鶴鳥外,后來他在云南的昭通、麗江等地區(qū)曾多次觀察這些珍禽的活動規(guī)律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當他感物生情、藝興勃發(fā)、全身心地投入創(chuàng)作時,他對自己孵化、哺育的一只只活脫脫的寵物,如同孔雀一樣,無不傾注了一片童心和悠悠深情,寄寓了他的生命體驗、人格力量和精神追求,正所謂“神具心胸而生自指腕”。1993年面世的巨幅國畫長卷《百鶴圖》,集中體現(xiàn)了袁曉岑寫意仙鶴的美學特征、老當益壯的藝術功力與爐火純青的表現(xiàn)技巧。
《百鶴圖》長27米,寬1米,共繪仙鶴整100只,宛若一首飽含意蘊、情趣盎然的長詩,一部優(yōu)雅動人、回腸蕩氣的交響曲。它憑借100只仙鶴美妙的排列組合和豐富多姿的動態(tài),使它們活像一卷五線譜上的一個個碩大的跳躍音符,向人們娓娓動聽地吟誦著一組鶴國的故事,令人心馳神往、遐想聯(lián)翩、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展開卷首,徐徐賞閱,只見丹頂雪羽的鶴群祥云般地從天際飛來,輕盈地飄落在廣袤的原野上,它們忽而爭先恐后地捷足奔跑、競相覓食,忽而振翮引頸、仰天長鳴,忽而彼此依偎、梳理羽毛,忽而恬然自適、安然入睡。俄頃,似從夢中蘇醒,蹁躚起舞,群情激蕩,如癡如狂。繼而,又是一派展翅奔逐的熱烈場景。最后,鶴群接踵沖天而去,氣宇軒昂地飛向寥廓的遠方。整個畫面情節(jié)跌宕、波瀾起伏、變幻多端而又虛實相生、疏密有致、氣勢連貫,充溢著詩歌的意境美、韻味美,音樂的旋律美、節(jié)奏美,無怪乎電視臺拍攝了這幅長卷的全部畫面后,得以依循該圖蘊涵的內(nèi)在韻律譜曲配樂,使和諧一致的聲畫展示于熒屏。
如今袁先生雖已作古,但他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創(chuàng)新精神和光前耀后的輝煌成就,將永遠是云貴高原上傲然挺立的一株長青的文明大樹,是藝術家和一切文藝工作者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