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當?shù)貢r間2021年10月7日13:00(北京時間19:00),牽引世人目光的202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英國籍坦桑尼亞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榮獲這一殊榮。這是繼1986年尼日利亞華萊士·索因卡、1988年埃及納吉布·馬哈福德、1991年南非女作家納丁·戈迪默、2003年南非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徹后,第五位出生于非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裔作家,也是又一獲該獎項的黑人作家。瑞典學院在授獎詞中說明了古爾納的獲獎原因:“因為他能洞悉殖民主義的后果,反映不同文化和洲際鴻溝中掙扎的難民命運,對他們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堅持不懈?!?/p>
古爾納的獲獎引發(fā)了不少爭論,主要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桑給巴爾和坦噶尼喀的歷史區(qū)隔;二是非洲文學中有關語言的長久爭論;三是在模糊的非洲文學定義下,離散作家和本土作家之間的張力和權力關系。[詳細]
非洲人民在文學中尋找訴求殖民主義猶如一個可怕的幽靈,給非洲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創(chuàng)傷至今無法愈合,讀了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的作品,讀者對英國中心主義、西方中心主義會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詳細]
古爾納在倫敦布盧姆斯伯里的編輯亞歷山德拉·普林格爾(Alexandra Pringle)說,古爾納的獲獎對于一個此前沒有得到應有認可的作家來說是“最應得的”?!八窃谑赖淖顐ゴ蟮姆侵拮骷抑?,但從來沒有人注意過他。這讓我很難受。這簡直要了我的命。上周我做了一個播客,在播客中我說,他是那種,你知道,被忽視的人。而現(xiàn)在,他終于獲得了應有的嘉獎?!?a href='/n1/2021/1008/c404090-32246678.html' target=_blank>[詳細]
“英語文學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被看作是英美文學,非洲基本被忽略。其實,作為非洲文學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非洲英語文學,它獨特的文化蘊含和美學表征,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振武認為,古爾納正是有創(chuàng)作自覺、文化自覺的具有鮮明主體意識的作家之一,他以文學書寫提升被遮蔽的東非的“能見度”,打破非洲單一固化的刻板狀態(tài),有助于讀者重新認識世界文學的真實樣貌。[詳細]
>>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現(xiàn)居英國的坦桑尼亞裔作家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稱他“毫不妥協(xié)而且富有同情心地深刻揭示了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身處不同文化和大陸鴻溝之間難民的命運”。選擇這位小說家的背后,是近年歐洲的難民危機。[詳細]
《離別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 1987)是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1948-)的處女作。小說以主人公哈桑·奧馬爾(Hassan Omar)的視角為讀者展現(xiàn)了東非沿海地區(qū)的奇異風貌,生動地講述了一個15歲男孩在20世紀60年代非洲轟轟烈烈的解殖運動中的曲折經(jīng)歷和艱難成長的故事。整部小說以第一人稱圍繞著“離別”和“記憶”循環(huán)而述,文字細膩而質(zhì)樸,充滿惆悵與無奈,卻不失信念、探索和追求。[詳細]
殖民主義與流散給人民帶來的身份危機是大多數(shù)非洲文學討論的主要話題。在《重生》中,古納爾通過對另一位年輕人哈姆扎的角色塑造,或許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解決辦法——愛。愛是堅定的選擇,伴隨著依靠與責任,帶來面對生活的勇氣與力量。[詳細]
《我母親在非洲住過農(nóng)場》是對《走出非洲》的一種反寫,也是對真正非洲的刻畫,試圖擺脫西方的定勢思維。非洲大陸美麗和諧的生態(tài)大系統(tǒng)一直在遭受西方文明的侵害,非洲農(nóng)場只是其中的一個側(cè)面。非洲不僅有乞力馬扎羅山、東非大裂谷這樣的著名旅游勝地,更是人類文化的起源。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更應該從非洲作家的作品中探尋真實的非洲生活和非洲人民。[詳細]
古爾納的類自傳的虛構(gòu)作品從始至終都保持著對諸多歷史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其前后也形成了一種清晰而真實的完整性,以及一種合宜的古典主義氣質(zhì)。如此面貌在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文學世界自然并不挺括,并不新鮮,但卻呈現(xiàn)了一種有成的局面,它以寬闊的想象力擔負起無邊無盡的后殖民殘酷歷史,以及后殖民之后的可能實踐。[詳細]
古爾納屬于第一代作家且沒有改變國籍,他的作品價值和對非洲的真摯感情是不容懷疑的。要理解古爾納的作品,需要了解坦桑尼亞滄桑的歷史、革命的痛楚、悠久的阿拉伯文化、斯瓦希里文化和印度洋文化,這對國內(nèi)讀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東部非洲歷史文化的復雜性和語言的復雜性是目前我們做研究正在攻克的難點。[詳細]
格爾納的小說主要講述了非洲移民的故事,深入解析了他們面對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種族主義余孽時所遭受的痛苦與迷惘,用異化的人物性格映射了當代英國社會的脆弱一面。移民作家對英國的矛盾態(tài)度經(jīng)常以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偏離表現(xiàn)出來。在格爾納的小說中,時空中穿梭往來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而這種斷裂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那些處于錯位、流散狀態(tài)中的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