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中國作協(xié)重走長征路主題采風活動 >> 正文
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組織的2016年中國作協(xié)“重走長征路”主題采風江西境內(nèi)的活動,4月10日圓滿結(jié)束。在為期4天的時間里,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成果豐碩的中青年實力作家,沿著當年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采訪創(chuàng)作,感受長征精神。
4月7日,2016年中國作協(xié)“重走長征路”主題采風活動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碑前舉行啟動儀式。此次采風團成員有葉辛、范小青、張未民、黃賓堂、劉醒龍、李掖平、劉亮程、鮑爾吉·原野、次仁羅布、彭學軍、馮杰、楊小凡、畀愚、成路、李慶文、賀濤、向娟等。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既有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也有富有潛力的青年作家;既有傳統(tǒng)文學作家,又有網(wǎng)絡(luò)文學作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彭學明說,長征是一次艱苦卓絕、尋找出路的奮斗,也是中國人民在絕境中改變命運的壯舉。我們重走長征路,是新形勢下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又一次文學實踐。要用我們的心和筆,謳歌和弘揚長征精神,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自延安的作家成路告訴記者,他曾親身體驗過“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與困苦,切實感受了戰(zhàn)斗的“慘烈”、跋涉的“悲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奉獻”與“犧牲”。這次來到中央紅軍長征集結(jié)出發(fā)地于都,恰是一次對長征精神的“追本溯源”,一次“從頭開始”的學習過程。
江西作家彭學軍說,向西向北的兩萬五千里路,我們會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地丈量。用我們沿途的所思、所想、所感,作出文學的生動注釋,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洗禮、一次磨礪、一次在歷史與現(xiàn)實交匯中完成的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重走長征路,是一次盛大而踏實的實踐方式,能夠強健我們的脊梁,照亮我們的筆端。
4月8日,細雨綿綿。從于都到瑞金,從長征渡口到紅軍烈士紀念塔,一路走來,遍地的紅色遺存、令人追憶的紅色歲月,讓作家們激情澎湃。
在聽取了八子參軍革命故事后,作家們說,在這片紅土地上,在這片藍天下,許多贛南兒女為了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今天來到共和國搖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瑞金,倍感親切。
在瑞金,作家們參觀了葉坪革命舊址群、沙洲壩革命舊址群。在紅井旁,作家們紛紛拿起勺子,喝一口清涼的紅井水,在“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石碑前拍照留念,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作家們還特意走訪了中國作協(xié)捐建的圖書室,專程看望了長征失散老紅軍張茂釗、蘇區(qū)老干部曾鳳發(fā),表達對老人的祝福和敬意。
“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井岡山集革命人文景觀與秀麗自然風光于一體,可謂“紅”“綠”相映生輝。4月9日至10日的行程被作家們戲稱為“洗心又洗肺”。
作家們在江西干部學院參加《井岡山精神代代相傳》互動教學課程,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樣的課程能夠讓人淚流滿面。紅軍戰(zhàn)士、中組部原副部長曾志的孫子石草龍,似嘮家常,又似在訴說心曲,讓聽者心潮跌宕起伏。當主持人聲情并茂地朗誦曾志遺囑,在場人士無一不是淚光閃閃。
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坐在中間,激情四溢地講述井岡山革命斗爭史。作家們圍坐在老人周圍,認真地聽著、記著。這位老人就是毛秉華,他多年來義務(wù)擔當“井岡山精神”宣講員。作家們還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敬獻花圈,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
在井岡山,作家們感受到了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的力量源泉。“我們是懷著朝圣般的心情來到井岡山的!蔽鞑刈骷掖稳柿_布的話表達了作家們的心聲。
此次采風團團長、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葉辛感慨道:“我們的作家見多識廣,但在這里,他們卻時時被感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