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大青山,高又高,大山腳下是學校,天再黑,我不怕,燈籠照我走山道!彪S著童聲合唱的響起,一對紅紅的大燈籠照亮了舞臺,一群孩子唱著歡快的 兒歌走到臺前……而觀眾也被這“紅燈籠”引導(dǎo)著走進了《大山里的紅燈籠》(長春藝術(shù)研究所出品)的演出中,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赐赀@個戲,每個人都 情不自禁地受到了一種感動。
該劇的動人之處,在于描寫了孩子們的一個真實的“夢”,寫出了他們?yōu)閷崿F(xiàn)這個“夢”而刻苦努力的過程,以及他們在追求“夢想”過程中的人格成長,凸顯了孩子們的純潔心靈和遠大志向。
該劇的獨特之處,在于摒棄了兒童劇中的“成人”思維,以兒童的視角去描寫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性格和孩子天真的“夢想”,因而顯得真實、可信,既啟發(fā)了孩子,也促使大人們的思考。
該劇的成功之處,在于寫活了一群孩子生龍活虎的性格,特別是成功塑造了鄭天宇的形象。鄭天宇這個形象之所以感人、令人信服,就在于他的成長,尤 其是他的轉(zhuǎn)變自然、真實,符合一個孩子的心理動機和行為邏輯,沒有一點兒人為拔高的痕跡。還有趙剛、劉夢生、孫鐵蛋、周雪梅等孩子的形象也非常有個性。
鄭天宇的第一次出現(xiàn),并不是一個好孩子的形象。他因為在城里不好好學習,常常偷偷逃學去網(wǎng)吧而被父親打罵,最后只得把他送到大山里的二大爺家 里,希望他能夠在這里戒掉網(wǎng)癮,好好學習?墒牵嵦煊顝囊婚_始就對這個山村小學抵觸、反感,嫌這里條件差,沒有肉吃。而他在城里養(yǎng)成的“優(yōu)越感”,使他 從心里看不起大山里的窮孩子,常常跟他們發(fā)生矛盾,拿著周雪梅的布書包擦桌子,欺負同學,跟孫鐵蛋打架,偷果園的蘋果。不能上網(wǎng),他就拿著手機發(fā)“微 博”,在同學面前顯擺。老師上課他故意吵鬧、攪和、念歪詩,破壞課堂氣氛。以致開始滿懷熱情歡迎他的同學們漸漸地都產(chǎn)生了“這個城里來的孩子太煩人了”的 情緒。在家里,二大爺也被他氣得直跺腳。
鄭天宇的轉(zhuǎn)變是從他要求二大爺給他做一個“紅燈籠”開始的?吹酵瑢W們提著紅燈籠上學,他也想要一個,盡管他家離學校很近不用早起趕夜路。尤其 是二大爺給他講的英雄故事促使他思想上產(chǎn)生了轉(zhuǎn)變。鄭天宇雖然頑皮,常犯錯誤,但他的本質(zhì)并不壞。他爭強好勝,尤其想當“大英雄”。由于從小沒了母親,爸 爸忙于工作疏于對他的教育,更談不上在他孤獨無助時給他以愛撫,他一犯錯或考試成績不理想,爸爸不是批評,就是粗暴地打罵。久而久之就使他產(chǎn)生了“逆反” 心理——“他越批評我,我就越不聽他的話。慢慢地,誰的話我都不愿意聽了”。所以,他平時最“煩”爸爸,甚至不想聽到別人在他面前提“爸爸”兩個字。但當 他聽二大爺說,他爸爸在緝毒戰(zhàn)斗中用自己的身體救了二大爺?shù)拿鼤r,他開始轉(zhuǎn)變了對爸爸的看法。同時,在他小小心靈里生出一個“夢想”——“我的理想就是要 成為像爸爸一樣的大英雄!”
鄭天宇轉(zhuǎn)變的另一個原因是山村孩子對他的影響。大山里的孩子,家里窮,學習條件差,但他們有志氣、有夢想,有克服困難的韌勁。爸爸媽媽外出打 工,他們一邊上學一邊照顧爺爺奶奶,每天起早貪黑、翻山越嶺來上學,還要拾柴、采藥、做家務(wù),再晚也要完成作業(yè),他們毫無怨言,為什么?因為他們心中有一 個“夢”。他們自己困難多多,可是見到同學有困難時都會伸出熱情之手。他們也調(diào)皮,有時也犯錯誤,但他們從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他們深深地懂得“少壯 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跟爸爸媽媽說會兒話,在媽媽的懷里撒撒嬌,可是現(xiàn)實卻不允許,他們只能把自己的感情藏在心里,寫在作文 里。為此,第四場戲的“作文課”最動人。吳小丫滿含熱淚朗誦了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我的思念》,周雪梅歌唱“獻給爸爸媽媽的一首歌”更是令人落淚:
真想讓你抱一下,我的媽媽,想起你,眼里就掛著淚花,真想在你的懷里說說知心的話,告訴你 ,我已經(jīng)長大。
同學們對爸爸媽媽的深情思念,愛爸爸媽媽的樸實感情深深觸動了鄭天宇的心弦,使他回憶起爸爸對他的種種關(guān)愛,尤其是對爸爸舍己救人的英雄行為產(chǎn) 生了一種敬佩。他暗下決心要像爸爸那樣為同學們做些好事。盡管他聽信王滿倉的話“偷”了果園的蘋果,又挨了二大爺和老師的批評,跟孫鐵蛋打架又犯了老毛 病,但他為了讓同學們都吃上一頓肉,起大早去集市用自己攢下的零用錢買肉,發(fā)微博幫劉夢生找爸爸,把大山學校的情況發(fā)送出去,引起社會對貧困山區(qū)孩子的關(guān) 注,為山區(qū)孩子建新學校等等,這些行為卻是真心的。
在鄭天宇的轉(zhuǎn)變過程中,于老師的鼓勵,二大爺?shù)慕逃财鸬搅酥陵P(guān)重要的作用。面對鄭天宇的不聽話,到處惹事,二大爺沒有粗暴地打罵,而是耐心地 講道理,寬容地對待一個犯錯誤的孩子。于老師對鄭天宇的錯誤也沒有簡單地批評,而是因勢利導(dǎo),對癥下藥,耐心開導(dǎo),及時鼓勵。一句“讓我們跌倒時,用最美 麗的姿勢站起來”的鼓勵,給了鄭天宇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勇氣與信心。使他講出了心里話:“老師,其實……我也想當一個好學生,我也想做一個好孩子”。而 于老師講述的“紅燈籠”故事,更點亮了鄭天宇的心靈之“夢”。這樣一來,鄭天宇的轉(zhuǎn)變就具有了一種真實的力量。劇情也隨著他和同學們的成長而逐漸走向了高 潮。
戲的結(jié)尾,當同學們高舉紅燈籠送鄭天宇回城那動人場面出現(xiàn)的時候,觀眾分明感到,“紅燈籠”不僅照亮了孩子們的“夢”,也溫暖了觀眾的心,并給予所有人一種積極奮起的信念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