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了8集紀錄片《紐帶》 ,首次系統(tǒng)介紹了海外漢學的發(fā)展歷史。在中國崛起后,我們希望走出百年歐風美雨對我們的影響,重建中國的學術體系。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學術成果、擴大自己的學術影響力,第一步就要了解國外中國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唯有如此,才能邁出走向世界的堅實步伐。
海外漢學(中國學)為何如此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世界各國人文社會科學了解中國的窗口。由于語言的問題,中國絕大多數學術成果是不被各國人文社會科學界所知的。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崛起,世界各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始關注中國,但此時他們所借助的基本材料、基本文獻仍是海外漢學家們的翻譯和研究成果。因此,了解國外的中國學,團結知華、愛華的漢學家,不僅僅是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國家的大文化戰(zhàn)略和重要的學術文化政策。要想改變世界各國的中國形象,就要找到為我們說話、理解中國的人,這些人首先就是海外的漢學家。
那么,又該如何展開海外漢學(中國學)的研究呢? 《紐帶》給我們以很好的啟示。首先,要了解各國中國學研究的歷史與傳統(tǒng)。每個國家對中國的研究都有自己的歷史和傳統(tǒng),當代的中國學家也是在他們老師的帶領下進入這個領域的。所以,摸清其歷史和傳統(tǒng)應該是與其對話的基本要求,不然會鬧出笑話。
其次,要注意海外中國學的學術背景和政治背景。西方的中國研究是在西方的學術背景下展開的,學術的基本理論、框架、方法大都是西方的。因此,在把握這些國外的中國研究時,特別是西方的中國學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萬不可以為,他們講述的是中國的知識和內容,就按照我們熟悉的理論和方法去理解。對待域外的中國學要特別注意從跨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就社會科學而言,西方許多對中國的研究都是在智庫和基金會支持下展開的,一方面,他們有一些實證性研究值得我們學習,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就會和我們不同,我們應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一些成果。
此外,要積極與海外中國學展開學術互動,建立學術的自信與自覺。在當前的世界學術話語中,無論人文學術或者社會科學的研究,占主導地位的是西方的學術話語。因此,我們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了解海外的中國學研究,同時,我們所面臨的第一波學術論爭也可能是與西方的中國學家展開的。在解釋中國文明與文化、解釋當代中國的發(fā)展上,西方中國學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中有些明顯是有問題的,這就需要我們和他們展開學術性的討論。所以,在與國外中國學研究者打交道時,文化的自信和自覺是一個基本的立場。
通過《紐帶》 ,我們看到中國學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場域,我們只有在世界范圍內展開與海外中國學界的對話與合作,才能逐步擁有在世界學術領域中的發(fā)言權;我們只有在世界范圍內表達我們中國學術的理想、中國學術的立場、中國學術的傳統(tǒng)與文化,才能讓中國重新肩負起文化大國的使命。在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事業(yè)才剛剛開始,了解漢學、尊重他們的學術成果、積極與漢學家展開對話,是我們必須做好的基礎工作。
《紐帶》用生動的畫面、形象的語言,第一次在電視中向民眾介紹了海外漢學,做了件十分有意義的好事。在“娛樂至上”彌漫電視熒屏的當下,央視播出了《紐帶》 ,證明了它的家國情懷與文化視野。在中國成為大國的今天,在我們走出西方中心主義、重建中國當代學術體系和理論體系的偉大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文化學術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