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近日,中國音樂學院原創(chuàng)音樂劇《或許明天屬于我》在北京解放軍歌劇院演出,該劇由閆拓時、趙怡軒、季洪全編劇,禹永一、趙銘、李鳳仙、禹權作曲,陳薇導演,劉科棟、董軒、胡天驥舞美燈光多媒體設計,指揮金野,中國音樂學院管弦樂隊伴奏。
音樂響起,歡快熱烈,大幕拉開,新生跨入大學校門。北京女生朱子墨奔走忙碌,在安排個性獨特的新同學;接著是新生軍訓拉練長跑,身體強健的李雄 幫助女同學王思涵提背包;隨后開班會,同學踴躍談理想,又說又唱。然后,朱子墨與李雄決定跟拍奧運場館鳥巢建設,學習與事業(yè)理想發(fā)生沖突。拍攝誤課讓兩人 陷入休學或者放棄的選擇。
年輕人的選擇與校方、家長的傳統(tǒng)觀念產(chǎn)生沖突,我行我素的李雄、朱子墨堅持追求,堅持退學。兩人風雨兼程工作終獲回報,北京798的攝影成果展覽會贏得了家長與老師的理解。同學們在自我選擇中更加成熟,帶著新的變化走向新的生活。
這部音樂劇情節(jié)簡單。王思涵愛上拉練幫助過她的李雄,而李雄卻選擇了能干的朱子墨。沒有糾纏,沒有廢話,一場約會,解決問題。
《或許明天屬于我》戲劇簡單,劇詞通俗,不玩深刻。學生話學生腔,充滿校園氣息、時代氣息,說來、唱來流暢清楚。歌詞長短句相間,有對稱平衡、 有變化,朗朗上口,為旋律的寫作打下良好的戲劇基礎。臺上表演要么念、要么說,要么就正正經(jīng)經(jīng)唱歌。那些不好唱、不好說的劇詞內(nèi)容就用rap,時尚且符合 青年人氣質(zhì)。
《或許明天屬于我》音樂時尚,以流行風格為主,抒情歌曲、爵士歌曲、 rap念唱,形式靈活,與戲劇緊密配合。管弦樂隊與流行樂器融合較好,避免了單純流行樂隊伴奏的單調(diào),也避免了單純管弦樂隊運用脫離時尚的大眾風格。音樂 抒情性戲劇性兼?zhèn)。大樂隊現(xiàn)場伴奏提升了音樂的表現(xiàn)能力。
《或許走向未來》演員表演本色,毫不做作。四位主要演員李雄、朱子墨、王思涵、劉大寶有形象、有嗓音、有角色,入情也入戲。獨唱、重唱都能吸引 觀眾,合唱整齊,舞蹈也基本整齊。李雄與朱子墨的幾段抒情詠嘆,歌聲不乏動人之處,絲毫沒有學生演戲、唱戲的緊張與生澀。在終日琴房歌唱、沒有多少舞臺實 踐機會的音樂學院學生演員中間,實在難得。
《或許明天屬于我》舞美創(chuàng)意獨特、美觀靈活,三個金屬架擺在舞臺中間,拼接組合,變化多端,形成不同場景,配合天幕多媒體各種風景變化,視覺變化豐富多彩,滿足了戲劇變化的各種需要。
《或許明天屬于我》作為一臺校園音樂劇,可以說相當出色。主旋律、正能量,大學生、現(xiàn)實劇的細節(jié)充實、輕松愉快。這部戲編劇之一閆拓時有長期的 校園工作經(jīng)驗,趙怡軒作為“80后”更有生活體會,劇本的校園氛圍濃烈、文本生活基礎相當不錯。但能否走進市場、走向未來,仍需舞臺實踐與修改打磨。
這臺音樂劇劇詞優(yōu)秀,但需要對戲劇主題進行提煉。李雄、朱子墨休學搶拍鳥巢建設行為的必然性與意義劇本交代不夠清楚,帶來觀眾對主要角色行為生 活真實性的懷疑。故事本來有真人真事的依據(jù),角色各方矛盾的產(chǎn)生與解決簡單了點兒,差了點說服力。由此一來,音樂戲劇情節(jié)動人的感染力打了折扣,生活真實 與藝術真實的矛盾未能很好解決。
《或許明天屬于我》音樂基礎不錯,但仍需提高。主要角色的音樂形象應更為生動鮮明,個性化的旋律也應突出一些。由此牽涉到音樂主題的提煉與貫 穿,主要唱段的充分展開。結合劇本修改劇詞,反復加工,寫好與唱好幾首重點歌曲仍有必要,以便觀眾帶著歌聲的記憶走出劇場。現(xiàn)在音樂貼戲、流暢沒有問題, 只是個性有些欠缺而已。此外,現(xiàn)場音響過大,唱聲之間,流行樂隊與管弦樂器之間缺乏良好平衡。教師男中音開口,音量過大,管弦樂隊的功能,未能充分發(fā)揮。
新世紀原創(chuàng)中國音樂劇,現(xiàn)實題材的匱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題材選擇大眾化、現(xiàn)實化的方向值得肯定,F(xiàn)實題材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不但需要藝術家的良知與 生活積累,更需要藝術家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與思想功力。音樂劇《或許明天屬于我》主創(chuàng)人員用了“或許”二字放在“明天屬于我”前面,作為劇名顯得猶猶豫豫; 許是主創(chuàng)人員避嫌,不愿意充當導師去說教,謙虛一點而已;或許真是創(chuàng)作者本身困惑存在。本來,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困難,常常是現(xiàn)實生活本身的困惑。青年選擇未 來之路,的確存在多種困惑。但音樂劇結尾圓滿,加上“或許”顯得多余。其實,明天總會屬于今天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