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傳統(tǒng)戲曲與時代精神——以評劇《楊三姐告狀之后》為例

http://taihexuan.com 2015年05月13日09:3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冷 鑫

  在當下的戲曲實踐中,傳統(tǒng)藝術形式與現(xiàn)代精神內容的整合一直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戲曲作為傳統(tǒng)藝術,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模式,很難甚至無法與時代精神所標舉的種種主題相整合,很難達成對現(xiàn)代精神、現(xiàn)代意識的演繹和闡釋。

  在戲曲繼承與發(fā)展的重大歷史課題面前,繼承似無爭議,發(fā)展創(chuàng)新則爭議頗多。事實上,戲曲在近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經歷過多次時代變革,尤其是在明 中葉和晚清民國期間,戲曲恰是基于這種歷史文化的巨變而站到了時代藝術的峰巔之上,充分證明了戲曲是一門向歷史開放的藝術。張庚提出的戲曲“綜合性”特征 也指明了戲曲是富有開放性的,這種“綜合性”不是單純的幾種藝術門類的機械疊加,而是在符合戲曲本體要求的前提下不同藝術門類最高成就的融匯,因此“綜合 性”本身就包含著戲曲發(fā)展的開放性特征。各種藝術門類必定帶有具體的時代氣息,反映著時代文化精神,因此,戲曲“綜合性”包含的其實是從形式到內容的開 放,體現(xiàn)的是對戲曲本體美學原則的繼承堅守和向時代精神開放的辯證統(tǒng)一。事實上也是這樣,如果只強調繼承,戲曲不能融入現(xiàn)實,戲曲就會逐漸僵化,最終成為 博物館藝術;如果不強調繼承,那么戲曲就會失掉其本體特征,成為其他藝術樣式或文化潮流的附屬品。只有堅持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戲曲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其實,當下很多戲曲創(chuàng)作者已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他們往往既深諳傳統(tǒng)審美原則,又能夠在現(xiàn)代意識的觀照下編排戲曲內容和形式,最近的一出新戲在這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討論的范例。

  由灤南縣成兆才劇團編演的評劇《楊三姐告狀之后》是成兆才的經典評劇劇目《楊三姐告狀》的續(xù)作,也是對原劇立意和人物形象塑造等內容的重新詮 釋。該劇講的是楊三姐在告狀成功之后遇到了黑暗勢力的惡毒污蔑、誹謗和善良鄉(xiāng)民的懷疑與疏遠,在這種情況下,楊三姐作出富有個性意識和時代精神的選擇。導 演及編劇段示威賦予傳統(tǒng)女性楊三姐以時代精神,將楊三姐形象從附屬人物提升為主要人物,將原劇中楊三姐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上升到現(xiàn)代女性意識的高度。

  劇中楊三姐的兩次選擇說明了導演的這種創(chuàng)作意圖。先面對高老爺和高拐子的誣蔑,楊三姐寧死也不愿以屈辱的“驗身”來換取所謂的清白,后是在愛情 上楊三姐舍棄了已有感情基礎但并不理解自己的崔立秋,毅然選擇了理解和支持她的黑大個。這兩個選擇意味著楊三姐已超越了傳統(tǒng)觀念,彰顯的是對個性和尊嚴的 追求。 

  以女性視角審視人物也使得楊三姐這一形象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拓展。生于山澤,長于草野、不審三從、不倚四德的樸真自然是楊三姐的生命底色,第一 場結尾處對于母親的依依眷戀,第二場中少女的活潑嬌憨,都是對少女美好生活的抒寫,而這些美好情景又恰恰與世事相磨嚙,這不僅產生了極大的戲劇張力,同時 也渲染出正是這種本真生命才能夠迸發(fā)出如此強大的個性能量,這種能量在維護美好生命時顯示出了奇異的光彩,而這正是女性獨有的力量。在很多細節(jié)上,導演也 以女性特有的敏感進行了細膩的處理。比如最后一場,崔立秋希望重新締結婚約時,楊三姐的拒絕,通過對演員表情、動作的強調和音樂的加入,突出了楊三姐在情 感與理性抉擇中柔腸百結的心理狀態(tài),豐富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增加了戲劇的張力。

  評戲發(fā)源于灤南縣,作為一個地方劇種,在其發(fā)生演變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藝術形式都與當?shù)氐恼Z言、習俗、民間趣味、欣賞習慣等直接相關,它所獨有的 地域和民間色彩恰是其戲味最為濃郁、美學特征最為突出的地方。該劇注重念白中對于地方語言、語調的運用,使得歡喜處活潑熱鬧,沉郁處狡黠荒誕,悲苦處慘愁 心傷,緊張?zhí)幇簱P激蕩,以濃郁的地域文化特點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評戲的獨特風味。但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蘊藉含蓄的戲曲舞臺表現(xiàn)手段有時無法適應時代的欣 賞需要,此時技巧性地加入話劇的表現(xiàn)手法就會有點石成金之妙。如“觀戲”一場,在傳統(tǒng)戲曲的審美構思中加入了古典現(xiàn)實主義話劇的表現(xiàn)手段,臺上演員分作兩 邊,背向觀眾,與臺下觀眾一起關注皮影戲臺的演出,楊三姐一人獨坐中間,人物情緒不斷隨著皮影戲的演出而累積,最終雷聲大作,場景結束。這樣就更加有效地 將觀眾帶入到戲中戲的審美空間中,使得觀眾能夠更好地感受傳統(tǒng)戲曲的美學特征。

  一出新戲是否能夠成為時代的經典仍然需要時間的驗證,但是勇于在戲曲原有的藝術規(guī)律基礎上融入個體精神、女性意識、時代精神以及話劇表現(xiàn)手法等 多種元素,是對于戲曲“綜合性”藝術精神的遵循和體現(xiàn),是邁向現(xiàn)代的古老戲曲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繼續(xù)生存并發(fā)展的一條必由之路。所以,在戲曲繼承與發(fā)展的歷 程中,“薪火相傳”所意味著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技藝的口耳相傳,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及其內在文化精神的血脈延續(xù)。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