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看完國家京劇院演出的京劇《曙色紫禁城》(又名《慈禧與德齡》),我一直在思考:一部歷史題材的作品何以受到觀眾如此喜愛?
《曙色紫禁城》是歷史題材,但讓人有一種強烈的現(xiàn)實感。劇作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只有改革才能使國家變得強大。維新變法的結(jié)果是慈禧勝而光緒敗,然而這出戲卻呈現(xiàn)了更為深刻的真實:慈禧雖然扼殺了“戊戌變法”,但她卻無法阻擋歷史潮流。她不僅在生活方式上接受了近代科學(xué)造就的新事物,在思想上也不得不受變法主張所影響。至此,觀眾似乎看到了死氣沉沉的紫禁城里出現(xiàn)了一抹韶光,每個人都為這遲到的“希望”長出了一口氣。
在這里,編劇何冀平以藝術(shù)家的敏銳撬開歷史的縫隙,找到了歷史與現(xiàn)代觀眾情感溝通的渠道,既揭示歷史的深刻內(nèi)涵,也昭示歷史之于今天的意義,同時滿足了觀眾的情感需求與審美期待。
如何讓歷史人物“活”起來,如何把他們的愛恨情仇與今天觀眾的情感“接軌”,這需要作家以藝術(shù)思維與創(chuàng)作智慧照亮歷史。慈禧與德齡兩個藝術(shù)形象受到觀眾認可,說明劇作家的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在舞臺上得到了實現(xiàn)。
歷史上的慈禧是什么樣子,觀眾沒有見過。但她不可能只是一個具有絕對權(quán)威、專橫跋扈、冷血無情的帝王;她一定還有作為人、作為女人的喜怒哀樂。作者正是從這樣的視角,突破了符號化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慈禧形象。
劇作在描寫慈禧性格時,重點揭示了她的性格悲劇——專橫跋扈而不自省,作繭自縛而不自知。慈禧位高權(quán)重、唯我獨尊,掌握著生殺大權(quán),連皇上都不敢說半個“不”字。一味強悍使她成了孤家寡人,性格也變得越來越陰鷙乖戾。實際上她在限制別人的同時也束縛了自己,孤立了自己。
使慈禧展現(xiàn)性格另外一面的人物是德齡。德齡就像一只報春的燕子,給長期生活在皇宮深院的慈禧帶來了快樂,把先進生活方式帶進宮中,讓慈禧大開眼界。面對公使夫人的故意刁難,德齡有理有據(jù)地予以回應(yīng)。德齡正義感強、愛國心熱。當(dāng)她看到“官府賣官鬻爵,貪污受賄,宮廷腐敗,社稷阽危”時,冒死呈上變法奏折,險些招致殺身大禍。劇作不僅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德齡形象,更為表現(xiàn)慈禧的多面性格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襯托作用。
劇作扎實筋道,演員的表演也淋漓盡致。慈禧的表演難度很大,她是新與舊的混合體,既有君主威嚴、冷酷的一面,又有常人的情感,分寸不好把握。演員袁慧琴抓住了人物特點,通過細節(jié)的拿捏突出性格,她的表演感情充沛,唱腔渾厚圓潤,成功塑造了慈禧這一人物形象。德齡的扮演者郭宵的表演輕盈、瀟灑,演出了人物的純真與正直,表現(xiàn)出德齡性格從單純到復(fù)雜的發(fā)展變化。特別要提到魏積軍的表演,一曲“恨賊寇強梁忒猖狂,惜國勢集弱遭寒霜,此一去凄凄無憾事,國危難蕓蕓眾生愴”的唱段,把榮祿臨終前因遭受外敵侮辱的憤懣之情唱得鏗鏘有力、蕩氣回腸,獲得了觀眾陣陣掌聲,也把戲推向了高潮,產(chǎn)生了震撼心靈的藝術(sh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