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做了重要講話。這可以說是黨中央所做的一項重要文化戰(zhàn)略部署,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對歷史經驗的繼承與發(fā)展,也體現了我們黨面對復雜國內外局勢在理論上的高瞻遠矚,我們必須在戰(zhàn)略的高度上理解與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文藝界引起了熱烈反響,目前文藝界正掀起一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高潮。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既要有理論視野與歷史的眼光,又要對當前文藝界的核心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我看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最核心的命題是——在新時代如何“為人民”寫作。我們必須辯證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不同層面,并在其內在聯(lián)系中把握其精神與精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文藝的發(fā)展與繁榮。
“為人民”寫作與市場經濟
“為人民”寫作,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文藝思想與文藝政策。在延安時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最早提出了文藝“為群眾”以及“如何為群眾”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在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既與我們黨的歷史經驗一脈相承,又面對著一個新的語境,那就是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在市場經濟中如何為人民寫作,這是我們在歷史上沒有面對過的新問題。如果說毛澤東的《講話》是在抗戰(zhàn)時期復雜的環(huán)境中提出了中國文藝的新方向,鄧小平的《祝詞》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之時吹響了文藝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則是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華民族走向偉大民族復興之時提出的文藝發(fā)展的新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鮮明地指出,“文藝不要做市場的奴隸”,這句話在文藝界廣為流傳,很是鼓舞人心。但是我們如果更進一步思考便可以發(fā)現,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是“不要做市場的奴隸”,而不是“不要市場”。應該承認,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guī)律,文藝作為產品也具有商品的屬性,也要在市場上流通,在這個意義上,通俗作品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另一方面,文藝也具有精神性,具有表達與塑造人們情感與內心世界的重要作用,F在的問題在于,市場的力量過于強大,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破壞了文藝界內部的生態(tài),人們往往忽視了文藝的精神性,在這種境況下,“不要做市場的奴隸”的提出具有現實的針對性。但是,如何才能不做市場的奴隸?除了提倡提高作家藝術家的個人修為之外,我們還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文藝生態(tài),構建一種超越于市場之上的文藝評價體系。而這樣一種文藝評價體系,便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評價體系,在市場的規(guī)則之外,我們才能對作家藝術家做出公正的評價。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與“不要做市場的奴隸”是相通的,是辯證統(tǒng)一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并不是不要市場,而是要以一種“主人”的姿態(tài)——具有獨特的思想與藝術品格——去進入市場,而不是以“奴隸”的心態(tài)去迎合市場。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對于作家藝術家來說,是一個新的更高的要求。
“為人民”寫作與通俗文藝
在市場經濟時代,通俗文藝往往更能吸引人們,但如果一切向錢看,那么通俗作品則會走向低俗,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痹谶@里,習近平總書記并沒有否定通俗,而只是批評了其低俗化的傾向。不可否認,在人們中間也存在低俗、欲望與單純感官娛樂的需求,這也是低俗作品存在并受到歡迎的原因。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與通俗、低俗作品的關系呢?
在我看來,低俗作品只是簡單地迎合了人們的欲望與感官娛樂,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不是要迎合,而是要轉換與升華,既承認其存在,又將其導向一個更高的思想與藝術境界,從而在根本上代表人民的利益,表達人民的愿望。在這個意義上,低俗作品只是滿足了人們低級的趣味與欲望,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則超越了這個層次,以更高的思想藝術水準提升人們的審美趣味。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既可以是通俗作品,也可以是更加高級、嚴肅的文藝。“普及與提高”是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提到的經典命題,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我國人民的文化水準大大提高,但這樣的區(qū)分依然有效,通俗作品與嚴肅文藝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層次。另一方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fā)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蔽覀兛梢钥吹剑谛碌臍v史時期,“普及”與“提高”、通俗作品與嚴肅文藝既是相對的,又是統(tǒng)一的,它們統(tǒng)一于“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為人民”寫作與主體性問題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是一個中心,他指出,“人民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yōu)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fā)現和美的創(chuàng)造!钡橇硪环矫妫暯娇倳浻种赋,“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chuàng)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那么,對于文藝界來說,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為人民”與寫作之間是什么關系呢,作家藝術家的主體性體現在哪里呢?
在我看來,這是一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作家藝術家的主體性體現在“寫什么”和“怎么寫”、“寫得怎么樣”等問題上,也正是在這些問題上,我們應該銘記,“創(chuàng)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不斷地精益求精,力爭寫出思想藝術性較高的作品。但是在這些問題之外,寫作與創(chuàng)作還面臨著更具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寫”、“為什么人寫”的問題,這是每一個寫作者遲早都會面對與思考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是寫作的內在動力,也決定著一個寫作者可能達到的高度、深度與廣度?梢哉f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便是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一個寫作者只有腳踏大地,與人民血脈相通,才有可能寫出為人民所喜愛的作品。在這個意義上,“為人民”寫作與作家藝術家的主體性是并不矛盾的,是辯證統(tǒng)一的。
如果歷史地看,“創(chuàng)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是一個嶄新的提法,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黨對作家藝術家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充分尊重,這也是我們文藝事業(yè)發(fā)展繁榮的基礎。但是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也對文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睂τ谧骷宜囆g家來說,“靈魂的工程師”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也是一種精神與藝術上的事業(yè),這與作家藝術家的主體性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
我們正置身于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置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時代與人民需要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我們也應該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與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文藝界吹來了一股清風,也必將會帶來一個文藝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