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七十年代人的心靈史——專訪老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

http://taihexuan.com 2015年01月20日15:12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2014年,作家徐則臣成了雙料王,他的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得老舍文學獎,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獲魯迅文學獎。12月底,身為《人民文學》雜志編輯部主任的徐則臣除了日常的工作,忙著收獲各種好消息,“搜狐讀書2014年度小說”“新浪十大好書”。接受本刊采訪時他的《耶路撒冷》,從2014年3月出版以來已經(jīng)加印到第四版了。

  榮譽之后,接踵而來的是各種作品研討會和講座,還有朋友們的圍觀贊嘆,微信圈里他解釋為“主辦方的安排”。

  1978年出生于蘇北農(nóng)村的徐則臣,臉上還帶著幾分家鄉(xiāng)人的憨厚與質(zhì)樸,應酬的場合,他沉默寡言。但是談到文學,他立刻言辭敏捷、思維活躍,目光也銳利起來。

  近日,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館里,徐則臣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的專訪。

  寫開了

  《耶路撒冷》45萬字,寫完這部小說,徐則臣才覺得自己“寫開了”。之前,他已經(jīng)發(fā)表過三部長篇小說,幾十篇中短篇小說,大約有150萬字的作品。但這部《耶路撒冷》從萌發(fā)到完成,用了六年。

  他寫作有一個習慣,對某個詞或者某句話比較感興趣,就寫下來,貼在墻上!耙啡隼洹弊畛跻彩菈ι瞎舛d禿的四個字,沒有任何故事,只是覺得特別適合做長篇!澳阃蝗挥龅揭患τ幸馑嫉氖轮,它自然而然地往那個方向去了!

  一開始,他想把所有的東西都裝進小說里,卻發(fā)現(xiàn)根本裝不下。試了很多次,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形式。2010年,他在美國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有一晚睡不著,突然想,為什么非要裝進去,而不拎出來呢?

  他當即爬起來,列出30個問題,反復推敲。后來,又問過許多同齡的外國作家,阿根廷的、德國的、白俄羅斯的,問他們的困惑和焦慮。

  漸漸地,《耶路撒冷》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有了眉目,自然形成了這種“前店后院”式的結構:每一章,前面是小說,后面是專欄,交叉推進。

  為了把故事與專欄區(qū)分開,他在文體上下了功夫,專欄是輕松的筆調(diào),和主體故事有聯(lián)系,又若即若離。

  徐則臣說,他已過了單純講故事的階段,考慮更多的是怎么講故事。他寫《耶路撒冷》有一個野心:梳理70后這一代人的心靈史。他希望,這件事,他做了別人就不用做了。

  到世界去

  只看書名,會以為《耶路撒冷》和西方有關。翻譯成英文時,有人建議改掉,他堅持不改,“肯定不能動。改成什么?難道改成《北京人》?”

  實際上,《耶路撒冷》寫的是一群小城青年,一幫離鄉(xiāng)的70后。那時的故鄉(xiāng)還是郊區(qū),跟土地還有關系。十幾年后,故鄉(xiāng)已跨越式大發(fā)展,變成了城市,它可以人為地給自己制造文化,虛構一段歷史,建一個紀念館。在小說里,這是虛構;在現(xiàn)實中,是非虛構。

  徐則臣覺得70后的鄉(xiāng)愁有別于其他年代生的人!耙粋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人,比如莫言,他回到故鄉(xiāng)依然能往哪兒一蹲,抽根煙,聊聊天,有天然的認同感。而我們回去后會特別尷尬,變得拘謹!

  像小說里的人一樣,在北京呆久了之后,徐則臣回老家“不敢看來人”。他覺得有點難為情。他時常想,隔著這么漫長的時光,怎么彌合兩個人身上的觀念和差距。他想回到從前的關系中去,但中間橫亙著比北京到故鄉(xiāng)更遠的距離。這讓他覺得難受;剜l(xiāng),成了一場逃竄。 

  于是,他要“到世界去”!兑啡隼洹分,有一章叫“到世界去”,這四個字被反復提起,成為一個心照不宣的暗號。書中寫道:“必須到世界去!绞澜缛ァ闪四贻p人生活的常態(tài),最沒用的男人才守著炕沿過日子!

  英國作家奈保爾說,我是一個小島長大的人,所以對外面很向往。徐則臣覺得有道理:“我是一個小村長大的人,所以要到世界去!

  年輕時,覺得更廣闊、更大的地方就是世界。多年以后,他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最為安妥的地方,可能就是故鄉(xiāng)!笆澜纭痹谀睦,也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在徐則臣看來,故鄉(xiāng)和世界的關系在不斷置換,由絕對的地理空間變成心理空間。所謂“到世界去”,就是不斷地離鄉(xiāng)、返鄉(xiāng),直到抵達內(nèi)心最安妥的地方。也許找了一圈,世界就在家門口。

  徐則臣認為,70年代生人,對“故鄉(xiāng)和世界”的關系體會最為深刻。因為當時中國正經(jīng)歷著轉(zhuǎn)型、變革,他們那一代是最充分的時代體驗者。相比上一代,他們更敢于到世界去;相比下一代,又更固守鄉(xiāng)土。

  “你不可低估他們,他們的奮斗、愛情、生存壓力和理想焦慮,以及對社會的推動力量!毙靹t臣說,這么多年來,他一直被一條“意義的狗”追著跑,“一本小說我為什么要寫它,對我的意義是什么,對讀者的意義是什么,這個意義如果說服不了我自己,我就不會寫這個東西!

  通常作家的寫作資源有兩個,一個是童年,一個是故鄉(xiāng),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徐則臣的故鄉(xiāng)在蘇北,那里有一條運河,流淌著他們那一代人的怕和愛。

  穿越北京

  《耶路撒冷》之前,徐則臣寫過一些“京漂”小說。其中一篇《跑步穿過中關村》,英文版翻譯成《Running Through Beijing》 。徐則臣認為譯得不錯!爸嘘P村國外讀者沒有感覺,北京更能喚起閱讀的欲望。”

  十幾年前,徐則臣第一次來北京,準備去北大參加研究生面試,正趕上沙塵暴,整個北京灰頭土臉!白嚶愤^天安門廣場都要哭了,天安門怎么長這樣?感覺受到打擊。”不過,他知道,北京是適合文學生長的地方。

  在北京,徐則臣見過各色不靠譜青年。小說《啊,北京》中的假證販子邊紅旗,之前是江蘇的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跑步穿過中關村》中的假證販子,也是一個?粕R似乎不足以改變命運,于是借人物之口發(fā)問:“我們?yōu)槭裁捶且獊肀本??/p>

  2002年,剛到北京時,徐則臣是一個“體制外”的人!坝幸环N漂泊感、無根感,在這個城市就是一個過客,隨時可能離開,或者被清除!

  2011年,戶口到了北京,“但好像北漂不僅僅和戶口、編制有關,更重要的是跟你的認同感有關!毙靹t臣覺得,他很難在心理上和北京達成非常自然的關系。

  他問過很多外國朋友,他們不是紐約人、巴黎人,但沒有漂泊感,在一個地方呆煩了,卷起鋪蓋就可以去另一個城市。而中國的年輕人沒有這個感覺,他的一個朋友在河南要生二胎,一共蓋了35個章。

  從蘇北、南京到北京,在不同的城市呆過,徐則臣說,好處就是寫得不會太離譜。對于北京,他認為這是一個最土又最洋的城市。在五道口,可以看到瑪莎拉蒂和拉貨馬車齊驅(qū)。

  “紐約、巴黎、上海是自足的城市,具備充分的城市特性。北京不是,它是中國的一個縮影,有那么多鄉(xiāng)土的東西!毙靹t臣說。

  殘存的理想

  《瞭望東方周刊》:《耶路撒冷》中,所謂的70后的人生問題,是不是個偽命題?因為這些問題80后甚至90后也都會遇到。

  徐則臣:當時我也曾質(zhì)疑過這個問題。后來發(fā)現(xiàn)無非就是一個微觀歷史和宏觀歷史的區(qū)別。太陽底下無新事,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問題不是絕對的,我只是想突出他們的特點。我覺得70年代比較特殊的原因是,他們經(jīng)歷的那段歷史拐點比較多。這些拐點肯定對他們影響比較大。這個影響表現(xiàn)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內(nèi)容中。

  70年代的人,有一種殘存的理想主義,有某種情結。但這種情結不足以強大到為了理想而放棄日常生活。上世紀50、60年代的作家為什么寫作這么勤奮,一部接一部像勞模一樣,是他們多年培養(yǎng)出來的。你看像賈平凹、莫言、王安憶,賈平凹的一部長篇又要出來了。70后依然想做勞模,同時還想把日常生活弄好。到了80后作家,對他來說市場更重要。

  我們一方面想實現(xiàn)正大莊嚴的東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困于現(xiàn)實。這一代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疲于奔命。這就是我們這一代表現(xiàn)得糾結的地方。

  《瞭望東方周刊》:有一種說法,70后作家和50、60后比起來,作品好像要差一點;和80后比起來,市場又差一點。是不是比較尷尬?

  徐則臣:我覺得這個比法是有問題的。一代作家的重要性跟這一代作家的象征性資本積累有關系。上世紀50、60年代的作家寫了這么多年,一直在積累,你花了10年積累,怎么樣也比不上人家。80、90后根本不和你比這個,他們和你比市場,郭敬明的一本書抵莫言的很多本。我覺得標準在這里不一樣。要么都談質(zhì)量,要么都談銷量。你不能跟前一輩比質(zhì)量,又跟后輩比市場。

  深度與長度

  《瞭望東方周刊》:你曾說中國中短篇小說的邊界一直沒有拓寬,意義還沒有打開。你現(xiàn)在還這樣認為嗎?

  徐則臣:現(xiàn)在依然這樣認為。我覺得西方這點做得比我們好,他們?nèi)菀滋鰜。中國現(xiàn)實主義的力量太強大了。一個是現(xiàn)實主義的潮流非常強大,第二是現(xiàn)實本身也非常強大。有時候作家容易沉溺于現(xiàn)實里。無論是你的生活還是創(chuàng)作,很容易被現(xiàn)實或者現(xiàn)實主義裹挾著走。跳出來就能夠站得更高,重新審視。我總是說我們是在自己的慣性里寫作,有的時候是在別人的慣性里寫作。這個慣性就是現(xiàn)實主義這么多年的傳統(tǒng),F(xiàn)在,我覺得作家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跳出來。第二就是你要有足夠的能力跳出來。

  我們確實有一個書寫大時代的傳統(tǒng),歷史轉(zhuǎn)型期,大革命。很多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背景成了這些小說的主人公,人物反而被壓抑掉了。相比而言,西方小說更注重寫人,寫內(nèi)心世界,背景相對次要。而現(xiàn)代性寫作恰恰是一種反觀自我、反觀內(nèi)心的寫作。當下寫作,應該說寫日常生活寫得非常好,但只停留在世俗層面,這樣一種文學表現(xiàn),是缺少現(xiàn)代性的。

  《瞭望東方周刊》: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一本45萬字的小說的價值在哪里?

  徐則臣:有人批評中國的小說寫得太長。你只要看看美國的小說,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批評站不住腳。在美國,最好的小說家被奉為國寶大師級的,菲利普羅斯,唐德里羅、厄普代克、品欽等,寫的最重要的作品都是超長的長篇小說。德國也是如此,托馬斯曼、君特格拉斯等大作家,也都是以長篇小說聞世。但卻沒有人因為指責他們寫得太長,原因在哪?我覺得長度本身不是問題,真正在于這個長度包含多少含金量。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