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從査明哲導演的“宗教情懷”說戲劇的“教化功能”

http://taihexuan.com 2015年01月19日10:19 來源:中國藝術報 劉巽達

話劇《紀念碑》舞臺照

  國家話劇院著名導演査明哲的三臺話劇《死無葬身之地》 《紀念碑》 《老大》和一臺評劇《我那呼蘭河》近日在上海集中亮相,可謂是一次査導作品的精華展示。四臺戲劇演完之后,中國劇協(xié)等主辦了“現(xiàn)實主義戲劇創(chuàng)作的時代魅力 ——査明哲作品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聚焦其“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 ,對這位杰出導演的杰出才華做了全面的梳理和闡釋。而在觀劇之后,査導作品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現(xiàn)實主義風格”后面的“宗教情懷” ——這里的“宗教情懷” ,并非指涉具體的宗教信仰,而是指涉蘊藏于內心的宗教感,是那種“自覺覺他,自渡渡人”的文化自覺,是那種從“敬畏”到“教化”的擔當意識。

  回溯査導的成長歷程,其中有一個“著名細節(jié)”是繞不過去的。說的是,在他攻讀戲劇博士學成歸來前,他向其導師、俄羅斯著名導演扎哈羅夫問了一個 久藏于胸的問題:“戲劇到底是什么? ”而扎哈羅夫并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緩緩走到窗前,望著夕陽下的教堂頂部,喃喃地說出了以下這句被廣為傳頌的名言:“戲劇與劇院對于俄羅斯人來說像宗教和 教堂。 ”聞言,査導深受震撼,不但將此銘記于心,而且此后反復將濃縮成“劇院就是教堂”的哲言戒己戒人。如今,此句哲言被敷衍成戲劇理論的經(jīng)典之言,想必因為其 “擊中要害” 。而査導有今日的成就,與他對戲劇的那份宗教般的虔誠是分不開的;正是由于他對劇場教堂般的敬畏,才有那些撼魂之作誕生。有人戲謔地稱呼査導為“殘酷導 演” ,其實那只是他本人和其戲劇的冷峻外表,而背后的推力卻是他的宗教情懷和教化意識。這種情懷和意識,本質是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的溫潤多情。

  看過査導的《死無葬身之地》和《紀念碑》的觀眾,一定會被震撼到。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編劇的《死無葬身之地》 ,把絕境中的人性刻畫得入木三分。它沒有“只要主義真,敢把牢底坐穿”的東方式英雄主義,沒有“忠誠或背叛”的簡單道德標簽,而是將“生不如死”境遇下的 人性展示得既豐富又高貴。那是一群怎樣的游擊隊員啊,普普通通,卻頂天立地;沒有豪言壯語,卻豪氣干云。大師的話劇,本質不是“塑造英雄” ,而是“揭示人性” 。査導故意用血淋淋的畫面,強化了視覺效果。但這份“殘酷” ,在“驚魂”的同時,將人性的復雜性、豐富性,呈現(xiàn)得如此完美。而《紀念碑》對靈魂的震撼,更是無以復加。兩個人,一臺戲,始終讓人揪心——叫斯特科的男 主角是19歲士兵,戰(zhàn)爭期間奸殺了23名女子,如今淪為死囚;叫梅加的中年婦女女主角,女兒是23名受害者之一。她把他從行刑的電椅上救下,條件是他要像 奴隸一樣服從于她。此刻有什么比“活”更具誘惑力?他答應了她。由此,開始了報復、追問、尋找……査導又使用了他的“殘酷”手段,竟然讓一具具尸體呈現(xiàn)在 舞臺上。在男女主角的互動中,那些對話、那些臺詞,“思想點”密集,讓你不得做如下的“關鍵詞沉思” :關于戰(zhàn)爭、制度、政權、服從、選擇、正義、背叛、原諒、和解……一臺小劇場話劇,能夠引發(fā)那么多的思考維度,可見其內涵之深。査導選擇這部加拿大劇作家 考林·魏格納的代表作,如同選擇薩特的那部劇作一樣,是因為這樣的話劇具有極強的教化功能,它對于一個民族思想素質的叩問和提升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戲劇的功能,大抵不外乎三種:教化功能、娛樂功能和主情功能。有時可以分而說之,更多情形下融為一體。任何時代,教化功能總是放在首位的,話劇 尤甚。以俄羅斯為例,雖然當下的戲劇從業(yè)者在藝術與商業(yè)之間堅守和苦苦掙扎著,但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水準依然很高。現(xiàn)在的劇院雖不再是古典意義上的“教堂” ,但戲劇的終極標靶卻依然關乎人們的靈魂,藝術家們依然通過戲劇思考著現(xiàn)實生活,關心著民族的命運與未來。戲劇依然是俄羅斯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 分,話劇依然是俄羅斯民族藝術化的思考形式。這種“教化傳統(tǒng)” ,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一個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是需要通過各種“教化手段”的,而戲劇尤其是話劇,無疑具有“醍醐灌頂”的功效。我們從査明哲導演的話劇 中,強烈感受到他的思考和擔當,那種雖深藏卻滿溢的“啟迪”和“呼喚” ,其動力不但來自古道熱腸,更來自自省和警覺、鞭策和激勵。每次演出結束,査導喜歡和觀眾深入交流,在他的闡釋中,你更加明白無誤地感受到那份拳拳之心、 赤誠之心——他說的是話劇,卻讓你想到當下的現(xiàn)實乃至未來。

話劇《死無葬身之地》舞臺照

  好吧,讓我試圖用《紀念碑》說一段“從話劇到現(xiàn)實及未來”的“觀后感”或曰“劇評”吧。

  我相信,看過《紀念碑》的觀眾,一定對女主角“特別在乎那一聲道歉”留下深刻印象。她報復,她追問,她虐待,就是為了等待那一聲道歉。然而道歉 卻是何其之難,因為男主角一直“用角色開脫惡行” ,他強調“服從命令”的“品德” ,企圖實現(xiàn)“責任的徹底豁免” ,這就給了人性“從惡如崩”的理由。而女主角的努力,恰恰是要促使他“從隱身的集體中抽身出來,恢復成獨立、完整并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個人”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明白,當面對罪惡時,他明明可以有“槍口抬高一寸”的選擇自由,自由雖極其有限,但迥異于心甘情愿地作惡。所以,當男主角終于下 跪說出“道歉”之后,“可能的和解”才露出些微曙光。當然,導演最終沒有讓可能觸碰的兩只手碰到一起,而讓觀眾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時流露出“和解并不容 易”的暗示。

  于是談到“道歉”的話題。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面對罪錯,那一聲道歉是必不可少的。不要以為那只是“毫無實質意義”的“空口白話” ,有時候,那兩個字的偉力,完全超乎我們的想象。夫妻間的一聲道歉,會讓“床頭打架床尾和” ;而國家間的一聲道歉,甚至影響兩國關系。德國對波蘭的誠摯道歉,讓波蘭永久地原諒了德國;而俄羅斯對“卡廷事件”的遲到道歉,也極大撫慰了波蘭的人心, 極大地緩解了俄波關系,重塑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這是國對國。而對自己的人民,國家“欠著的那聲道歉”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一天,當英國首相卡梅倫在人 群聚集的廣場上向人民宣讀“塞維爾報告”的結果,正式為“血色星期天”道歉后,民族和解就變得不再困難?梢姡磺袣v史的進步都必須從真誠面對歷史開始。 一個國家走向怎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對“必須的道歉”躲避回避,其實反映了一個國家對歷史和未來的一個態(tài)度。對于一個智慧的 民族來說,一個民族的悲劇可以化為它的財富,而拒絕挖掘和善用這個財富,會導致一個民族在歷史的死胡同里繼續(xù)“摸黑” ,乃至導致某種“死循環(huán)” 。這一切的啟示,都是《紀念碑》所賜予的。舞臺上那座飄著由23件白色連衣裙組成的亡靈紀念碑似乎并不宏偉,可它分明是人類的紀念碑、人性的紀念碑。由于 抽離了戰(zhàn)爭背景,沒有科索沃戰(zhàn)爭、兩伊戰(zhàn)爭或二戰(zhàn)的明顯標記,反而具備了“普適性” ——只要具有類似的歷史遭遇,就能思考同樣的命題。

  這些沉重的話題和沉重的思考,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各種各樣的“和解” ,是民族攜手進步的堅實基礎。有時候,發(fā)出那一聲真摯的道歉后,輕裝上陣揚帆遠航就變得容易。于是,特別感謝査明哲導演,當更多的戲劇人屈身娛樂、倒向市 場后,他依然保持那份宗教情懷,不肯卸下教化擔當,這是觀眾之幸、民族之幸。當然,這里所言的“教化”絕非耳提面命的說教,絕非說一通慷慨激昂的淺薄道 理,而是用劇情、用細節(jié)、用人物塑造和感情交鋒,給觀眾“從劇情生長出來的啟蒙和啟示” ,那是藝術范疇內的“教化” 。

  最后說幾句“彼此的差距” 。不必諱言,在歐美的經(jīng)典話劇面前,我們的“優(yōu)秀話劇”也略顯蒼白。當然,話劇本來就是舶來品,咱們最多也就是百年歷史,而西方戲劇已經(jīng)有兩千年的歷史, 可謂樹大根深,源遠流長。中國話劇在總體上要達到西方話劇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多看經(jīng)典,善取精華,還是有可能盡快縮短距離。所謂精華,除了藝術部 分,還有話劇藝術承載的思想性和啟蒙性。我們的話劇要成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就繞不開“如何審美地體現(xiàn)教化功能”的課題。陳獨秀先生早在 1904年就提出:“劇場者,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戲曲者,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 ”他的主張為整個二十世紀中國話劇的教化功能做了規(guī)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戲劇家。而這樣的表述,與扎哈羅夫“劇院就是教堂”的名言不謀而合,可謂異曲同 工,曲盡其妙。假如中國戲劇界多幾個具有宗教情懷和教化擔當?shù)臇嗣髡,多幾個具備世界眼光和懂得“如何教化”的戲劇天才,那可真是“幸甚” !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