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屠殺、大屠殺,眾多世界級的思想家、音樂家、電影導演與學者如德里達在其文章中、勛伯格在其《一個華沙幸存者》中、潘德列茨基在其《廣島受難者挽歌》中、阿倫·雷乃在其《夜與霧》及《格爾尼卡》中分別以思想、現(xiàn)代音樂、紀錄片與先鋒電影的形式進行過不同視角的表達:關于人道、關于生命、關于人性惡、關于集權、關于冷漠與麻木、關于存在的苦難與荒謬、關于人類的絕望與得救。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自身親歷的大屠殺一直淡然,近年逐漸復蘇。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影視涉及略多,但怪誕的是又突然茂盛起眾多抗日之“神劇”,而劇場藝術深刻表現(xiàn)此題材的作品則是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格外關注由無錫市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的舞劇《金陵十三釵》,根據(jù)作家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由門文元、劉仲寶編劇并執(zhí)導,此番再度上演正是為紀念南京大屠殺30萬死難同胞而設立的首個國家公祭日之際。選擇這樣的題材是一份勇氣和擔當,也是一份深重的情感和思考。
整部作品呈現(xiàn)出濃烈而又節(jié)制的特點。與小說和電影相比,劇本改編更加凝練濃縮,人物及事件集中,使之適于舞蹈表現(xiàn)。這是一群獨特女子的生命之舞,她們無助逃竄、她們哀告求生、她們驚恐躲藏、她們大義擔當、她們承受凌辱、她們憤然反抗,她們與士兵之舞,她們與女學生之舞,她們與日軍之舞,無不感人心魄催人淚下,最后一場白練的運用格外震顫人心,顯示出編導高超的駕馭能力和有節(jié)制有控制的表達。音樂猛烈時震撼肺腑,但更多的時候是如泣如訴,哀慟而又輕盈,似悲鳴更似靈魂飛升,再以一曲江南小調《無錫景》貫穿,家園之情令人動容。影像運用是作品中較為著力的部分,動用了大片式立體效果,光影投射和影像合成模擬戰(zhàn)爭的真實感——盡管有時過于統(tǒng)治舞臺壓制了其余。最后的演員謝幕是面向幕墻上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油畫志哀,那一刻,每個觀眾都完全沉浸其中。
整部作品充滿了動人情感和別樣的人性光輝。舞臺上可以看到十三釵與士兵之間的相互救助和扶持,妓女與學生之間的愛憐和犧牲,當人的尊嚴和生命遭遇最肆無忌憚的踐踏時,是這一群社會底層的女性展示出了強大的勇氣、犧牲精神和無邊悲憫,她們有血有肉、有膽有識、大義凜然、感天動地,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透射出人性深處的美和光芒。藝術訴諸人的情感和直覺,直擊心靈,一部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對民族文化的重構和民族基因的重鑄,其他形式往往很難比擬。從這個意義上說,舞劇《金陵十三釵》能夠以舞蹈的形式、以藝術的語言進行我們今天的紀念和反思,無疑是令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