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藝苑 >> 正文
不久前,浙江畫家繆惠新現(xiàn)代繪畫藝術展在上海美博藝術中心舉行。這次畫展是繆惠新自1983年開始繪畫以來的第十九次個人畫展。
看繆惠新的畫,總感覺他的作品里有一種似水的流淌之感。每一種色彩里所氤氳的氣質,都像水波一樣流淌著。甚至人物的造型也是流淌的。這種剛中帶柔的感覺,不僅是外在形象的顯現(xiàn),也是人物內在性格的表達。我一直猜測,這種如水流動的感覺或許源自他生活的那片水域。他老家的門前就是碧水微瀾的千畝蕩。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千畝蕩的水潤澤了一個畫家,一刻不停地流進他的血液里。
看繆惠新作品的第一感覺是,畫里人和物的形態(tài)與現(xiàn)實相比相去甚遠。你無法以一種常規(guī)的印象去丈量它們。但在久久的凝視當中,你就會轉而習慣這種印象,甚至覺得它們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這些變了形的形體實際上已經融入了畫家對事物的認知、對自然規(guī)律的理解,以及對內心感情的獨特表達。它們自成一個內在的平衡與統(tǒng)一。
繆惠新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他在作品里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很多時候都打破了一些色彩搭配的傳統(tǒng)禁忌。比如大紅配大綠,一條胳膊上有數(shù)不清的顏色……其實這些都是他為表達對象所標注的特別的色彩。任何時候你都無法預計,畫中的哪個部位會蔓延出色彩的創(chuàng)造力,仿佛任何一種色彩都有可能破土生長。如果僅用頭腦中幾種約定俗成的色彩儲備,是很難跟上作品色彩變化速度的。徜徉在他的畫中,也許人們再也記不起還有什么沒有被訴說過的色彩了。
他的很多作品都喜歡運用塊面結構。我們在聆聽著塊面之間的轉換節(jié)奏時,那些沉睡的塊面,便伴隨著不同色彩的表情,在相互協(xié)調、呼喊中醒來。但站在稍遠的地方統(tǒng)觀整幅畫的畫面時,你又會發(fā)現(xiàn)它往往只集中在一個點上,觸發(fā)你想象的神經。它會讓你感覺到這個點,有無限延伸的可能性,所有畫面以外的空白,都是它的一部分。粗略地看他的每一幅作品,你幾乎不知道它在述說什么,你懷疑它與生活的聯(lián)系?僧斈憷^續(xù)注視、繼續(xù)等待時,便有一條條絲線漸漸浮現(xiàn)出來。無比豐富的表情,讓你覺得每一個人物,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群人的綜合。
如果把他的多幅作品疊放在一起,我們會越加清晰地看出它們與生活的聯(lián)系。畫面上每一個特定的場景背后,都隱藏著無數(shù)的生活場景:鄉(xiāng)村、水生、家園、天空……每一個人物彎曲的姿態(tài)里,都隱藏著一股無形的彈射力,仿佛會隨時迸射出一種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困苦抗爭的不屈的力量。
有人說繆惠新的畫里有梵高的影子,有人說他像夏加爾,甚至有人直接稱他為“東方的畢加索”。但我認為,這些稱謂只是賦予了繆惠新的畫一些表面特征,他的畫作最動人的一點就是:他為樸素而不可遏抑的生命力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質樸的生活場景、激情迸射的生命力以及充滿想象力的翅膀,這三樣是他的作品所共有的因子。
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說:“藝術是那些能勾起藝術家某些回憶,讓他浮想聯(lián)翩、唏噓感嘆,甚至被他藝術加工升華到更高境界的客觀事物的再現(xiàn)。這些事物身上,依附著藝術家記憶的靈魂!蔽宜J識的繆惠新,就是一個把自己率真的靈魂融化在潔白的畫布上,融化在七彩的顏色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