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大家訪談
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的創(chuàng)作體裁不窄:散文、小品文、小說、傳記……但是,讓中國讀者印象深刻的還是她的小品文,特別是她的游記。著名作家梁羽生曾這樣評價:“古人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我似乎也可以說尤今的小說是‘小說中有游記’!彼奈淖譁嘏妥x,富含哲理,其作品在上世紀90年代影響了許多人。目前她的若干文章還被收錄進了中國和新加坡的語文教材和課外讀本。上月底,尤今到廣東來,分別在深圳和廣州參加了多場活動:深圳讀書月專門為她的作品舉行的研討會、世界華文文學大會以及廣州購書中心“天河書香節(jié)”的讀者見面會。在此期間,在下榻的酒店,她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聊聊她的創(chuàng)作和人生。
微博、微信流行,每個人都能經常收到很多“××必讀的美文”。作為一位擅寫美文的作家,尤今也經常收到此類文章。最好玩的一次,是她曾經收到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作家不約而同推薦她一讀的同一篇文章:
母女倆在上海的一家餐館里吃飯,年輕的服務員失手把湯汁淋到了母親“我”昂貴的包包上,“我”還來不及發(fā)火,女兒已經迅速起身并溫柔安慰“干了壞事”的女服務員……回到賓館,女兒向強忍住火氣的“我”解釋原委。原來,女兒在英國勤工儉學時,也曾毛手毛腳地干了“不少壞事”:打碎一堆玻璃杯、把菜汁淋到顧客的衣服上。結果,既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還得到領班、顧客的好言安慰。女兒要求媽媽也像其他人對待自己一樣,把這份對弱小人群的理解和寬容傳遞下去。“我”于是內心融化……
這篇文章的標題就叫《諒解》,它其實是尤今的作品,收在新加坡的教材里面?墒,在傳播過程中,被悄悄地抹去了作者名字,導致了中國三地的作家都當成別人的作品傳給尤今本人欣賞。
尤今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并沒有因為被抹去名字而憤怒,而是因為這篇文章被華語地區(qū)的讀者廣泛接受而欣慰。這篇小文,也收錄在她剛剛在內地出版的小品集《傾聽呼吸的聲音:回首歲月,種一株快樂的樹》(以下簡稱《傾聽呼吸》)里面!秲A聽呼吸》收集了尤今的幾十篇文章,這些文章通過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表達了自己對于長輩的尊敬以及對于晚輩的期許,平實處見真情、平凡處見溫情。用尤今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通過許多有關親情、友情跟愛情的故事,來凸顯人間有愛的主題!
中國讀者最熟悉的尤今作品,應該還是她的游記。而且,因為都是寫沙漠,就有內地媒體給了她一個“新馬三毛”的稱號,這讓尤今很反感:我就是我,為什么要跟別人相提并論?
尤今把旅游當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因為當年先生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只要你想去的地方,我就帶你去”而嫁給了他。至今她已環(huán)游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出版的游記有《沙漠中的小白屋》《迷失的雨季》《那一份遙遠的情》《浪漫之旅》等100多篇作品,內容涉及親情、子女教育、旅游、美食等方方面面。其作品風格細膩、真實、真誠、真摯地反映了現實生活里的人,現實生活里的事。
尤今近期四本圖書簡介
《傾聽呼吸的聲音:回首歲月,種一株快樂的樹》(海天出版社),側重于尊老愛幼。新加坡同屬于儒家文明圈,尤今的幾十篇文章通過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表達了自己對于長輩的尊敬以及對于晚輩的期許,平實處見真情、平凡處見溫情。
《清風徐來:在門外掛串風鈴,叮叮咚咚》(海天出版社),側重于都市心靈。世事繁雜,尤今則是化繁為簡,不如掛串風鈴,傾聽其叮叮咚咚的聲音,這是心靈的“清風”。活在當下,活出自在,這是作者表達的重點。
《把自己放進湯里:歡喜的豆花,抑郁的茄子》(海天出版社),側重于美食與人生。豆花、茄子、烙餅、蝦……都是常見的食物,但是尤今卻吃出了五味人生,食物不僅僅是食物,它帶來了濃濃的親情、友情、愛情……
《走路的云:用腳步丈量世界,品味生命》(海天出版社),側重于旅行與人生。以旅行來感受生命,以異域文明來觀照中華文明。在迪拜,尤今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彩虹;在非洲,她描述的是沙漠中的仙人掌。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銳描述了一個心靈自由的行者眼中的世界。
訪談
教養(yǎng)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南方日報:您這次在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小品文叢書,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起來都有溫潤的感覺。您是如何掌控這些文字的?
尤今:每一篇文章我都是用心去寫的。而且,我的著眼點主要是“人”,即使游記也是如此。比如這次收在《清風徐來:在門外掛串風鈴,叮叮咚咚》這本書里,有一長篇文章叫《把自己放在湯里面》,就能詮釋我的創(chuàng)作理念:有一個做羅宋湯的師傅做出了頂絕美味的羅宋湯,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你做的湯跟別人不一樣?這位師傅就說,實際上我做羅宋湯里的牛肉、大蔥和蘿卜都是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但是當我在做這個湯的時候,我把自己整個放進湯里面,所以這個湯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想告訴讀者的是,不是怎么樣做羅宋湯,實際上是不管你從事什么行業(yè),不管你做什么,如果你能夠把全部的激情、熱情、感情全部投進到你所喜歡的事業(yè)或者是投到你所做的事情當中,你就可以看到成功的曙光。我傳達的是這個人生哲理。
南方日報:您的這些關于人生的理念,除了您從幼年就開始的大量閱讀以及后來從事的與文化、教育有關的工作積累下來的人生經驗,您的家庭應該也給了您不少的影響?
尤今:當然,從小我父親就教導我,做人要“雙自”——自重、自信。父親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教我們的。
南方日報:您母親也給了您不少的影響?聽說她是一位作家?
尤今:她在我父親辦的報紙上連載小說,但是我不把她當成“作家”,就是一位寫作者吧。母親給我們更多的是身教。
有一年,新加坡發(fā)生了一場大火,把很多人的家都燒毀了,F場一片慘烈,我們的家也在那場大火中受到波及?墒牵诨馂膭偘l(fā)生的時候,我母親并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的慌亂,她鎮(zhèn)定地找出我們幾個小孩的出生證等重要證件,然后拉著我們兄弟姐妹四人走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遠遠地看著大火把我們的家園化為灰燼。這過程中,她沒有呼天搶地,也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搶救那些貴重的物品。母親的這些品質,教會了我們,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碰到大事的時候,應該如何沉著去處理。教養(yǎng)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南方日報:您的很多作品其實是寫給親人的?
尤今:應該說是借著寫家人的故事,寫給大家看的,特別是關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書。我本人從事過將近三十年的教育工作,自己的三個子女也都比較有出息,所以,我想在這方面有些經驗是可以跟別人分享的。像《傾聽呼吸》就收集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
南方日報:這些都是真實發(fā)生過的,又剛好能詮釋您要表達的理念?
尤今:是的,都是真實的故事。實際上還有很多故事沒有寫出來。在我自己教育子女的過程,我也知道說教是沒用的,你必須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大人其實也一樣,有多少家長愿意抱著一本學術書去啃那些枯燥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