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chuàng)音樂劇《焦裕祿》近日在河南洛陽中信重工職工文化活動中心演出。這是該劇的第30場演出。平均年齡未滿30歲的演職員們,連日來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工廠農村,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演藝,向人民群眾匯報。
這里的1080個座位全部坐滿,走道里也擠滿了觀眾。兩個小時的演出過程,幾乎無人走動、無人離席。千余觀眾,眼里淚花成串,哭聲連成一片。演出結束,觀眾們堵在舞臺兩邊,不舍離開,難以控制的淚水,向著舞臺、向著演員盡灑。有位80多歲的老職工,在孫女的攙扶下,拉住焦裕祿的扮演者余音,用淚眼看了又看,緊緊地拉著余音合了影,一句話也沒說出來。
一場被視為“陽春白雪”的音樂劇,靠什么樣的魅力攝服了老少觀眾那顆挑剔的心靈?
任何人的內心,都抵擋不住“歸”字的沖撞!更何況,這場劇帶來了3個“歸”!
“焦主任歸來了”!音樂劇的主題是頌揚焦裕祿精神。焦裕祿曾在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作過9年,當過生產調度中心主任,是洛礦孕育了焦裕祿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焦裕祿精神形成在洛礦、弘揚在蘭考!币魳穭≈饕憩F焦裕祿在蘭考的日子,但由于主人公是自己的工友,沒有理由不驕傲,沒有理由不動情!新老職工看到自己的老工友、老師傅、老主任在蘭考的一言一行,便情不自禁地激動起來。特別是看到他在火車站攔下外出逃荒的百姓,忍著肝痛帶領群眾栽泡桐,借盤纏回家看老娘,全家跪別年邁老母親,在醫(yī)院病床上希冀能有“十三個月”多為“百姓娘”盡孝盡忠的舞臺場景時,全場都被浸染、被感化、被潛潤了!不惟洛礦這一場,在北京,在上海,在其他地方演,觀眾看到焦裕祿的音樂形象,同樣無比振奮,無比動情!觀眾從中看到:英雄愛國愛黨愛人民,也愛妻子兒女父母親,真正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真藝術歸來了”!這場音樂劇,既吸納西方元素,又融合中國特質,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大音樂劇”的新路子。它與一些流行、時尚的時髦藝術不同,采用的是音樂劇的模式,讓高雅藝術走上了群眾路線、百姓路線。它的基本元素是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音樂,借鑒了地方樂曲的曲調,比如《黃河頌》的旋律、開封民間傳統(tǒng)麒麟舞樂,還有《國際歌》的音樂元素。其基本形式是獨唱、無伴奏清唱、輪唱、重唱、合唱,結合了歌劇和音樂劇的演唱形式,舞臺道具加了民間傳統(tǒng)文化道具、百姓生產生活用具用品等,如農村小推車上了舞臺,麒麟舞也舞了起來。最動人、最有內涵之處是焦裕祿在醫(yī)院清唱《十三個月》時,象征病魔、巨獅的麒麟形象出現在舞臺上,令人驚訝未已,大呼大贊這神來之筆!
“好臺風歸來了”!臺上的演員們一個個懷揣夢想,熱情高漲,聲聲高吭,招招到位。他們全部真唱真做,沒有半點兒虛功假招。焦裕祿的扮演者余音,是焦裕祿的外孫,著名歌唱家吳雁澤的關門弟子,現為中國歌劇舞劇院男中音歌唱家。焦裕祿生前能歌善舞,二胡拉得也特別好。外孫很好地繼承了外公的特質,在音樂上表現出了良好的天賦。劇中,外孫的形象及嗓音,散發(fā)著姥爺的氣息,以“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處理每一聲唱、每一招做,尤其是當他穿上中信重工工服登場亮相的一幕,全場不約而同站立起來,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詞作者與曲作者們,也在舞臺一側,邊看邊流淚。
今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考時,焦二姐(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云)代表家人匯報說:“音樂劇《焦裕祿》填補了所有宣傳老父親精神藝術表現形式的空白,真正做到了好看、好聽、易懂,是中國老百姓的音樂劇”,并邀請習近平總書記與夫人一起看這部音樂劇,習近平總書記聽了連連點頭。這部劇的成功再次證明,在當今形勢下,惟有把握和遵循文藝規(guī)律,植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土壤,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開拓創(chuàng)新,采用國家院團與民間民眾多種載體表達主旋律,讓高雅藝術走一走群眾路線,用市場操作手段高揚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鮮明旗幟,我們的文藝作品才能產生感染人、滋養(yǎng)人、引領人的力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更好地發(fā)展繁榮,萌生出更強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