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何謂燦爛,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概念,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境界不同,理解自然也各不相同。在很多人眼里,非實現(xiàn)了遠大理想、崇高事業(yè)不能稱之為燦爛,但在另一些人看來,平凡的人生也能燦爛。央視電視劇頻道正在熱播的《我心燦爛》講述的就是一種平凡的燦爛,王志文飾演的市井小民趙方圓,為了信守一個承諾,贖回代葉家長輩保管的古畫,忍受彭家勒索,一家老小勒緊腰帶,與彭、葉兩家展開道德拉鋸戰(zhàn),終于得償夙愿,迎來人生的燦爛時刻。
凡此類故事模式,難免涉及價值觀,也就是值與不值的問題。趙方圓要贖回的古畫,其實是一幅《清明上河圖》的贗品,在上世紀70年代被書畫販子鑒定為最多值20塊錢,葉家也一度撇清關(guān)系,他卻要花600塊錢加100斤全國糧票來贖回,而且被不斷加碼,從局外人的角度來說,是一樁極不理智的交易。堅守一個在旁人看起來無關(guān)緊要的承諾,花費半生的光陰,甚至搭上妻兒老小的前途,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趙方圓在劇中用臺詞一本正經(jīng)地作答:我說它值它就值!
《我心燦爛》圍繞值與不值的命題,展現(xiàn)對中國式道德的演繹。故事中,趙、彭、葉三家人分別代表三種典型的小人物道德尺度,趙家堅守誠信,不管怎么雨打風(fēng)吹,不動搖道德底線,不只是趙方圓執(zhí)著守舊,五個子女家仁、家信、家慧、家義、家好也人如其名,歷盡坎坷都不改初心;彭家是趙家的反面,彭世忠唯利是圖,善于見風(fēng)使舵,只要眼前有利益,良知、人品都可以待價而沽,雖不至于喪盡天良,卻也達到了人見人嫌的地步,他的女兒新華算得上是青出于藍,惡行不斷堪稱夜叉級別;葉家又不一樣,葉文祥也執(zhí)著,但是太懦弱,凡事都抱著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太早就學(xué)會了夾著尾巴做人,屈從于彭世忠的淫威,同時他也勢利,為了保全自己不惜降低人格。
鄰里三家,就是那個時代所有平民百姓的縮影,也是中國市井哲學(xué)的形象演繹。三家就像很多小城鎮(zhèn)的街坊鄰里一樣,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恩怨糾葛,彼此算計又互相依存,除了開篇彭世忠當造反派對葉家大加凌辱,其余時間都表面溫和但暗流涌動,其中也不乏彭美華與趙家慧爭婚奪愛的激情碰撞,三分鄰里的熱鬧局勢就如同古代三國博弈,只不過帝王們爭的是江山歸屬,百姓們爭的是一口氣,為道德、為利欲、為名分各取所需。
作為一部年代劇,時代記憶和生活質(zhì)感不可或缺, 《我心燦爛》有著濃郁的煙火氣息,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柴米油鹽,不僅演繹起來有滋有味,還能通過不一樣的伙食折射人生際遇和價值尺度,彭家最早吃上紅燒肉,引鄰里垂涎;葉家是加了豆豉的米粉,和葉文祥的為人一樣不溫不火;趙家則是家傳的泡菜壇子,偶爾做一次半斤“七層樓”的回鍋肉,秉持家風(fēng)歷久彌香。有了這樣的生活質(zhì)感, 《我心燦爛》自然能勾起觀眾的回憶。上山下鄉(xiāng)、恢復(fù)高考、右派摘帽、小商小販興起、經(jīng)濟體制變革,其中的艱難和苦澀,人與人之間的爭斗、誤解與隔閡,經(jīng)過趙、彭、葉三家十幾口人的生動演繹,情仇糾葛、道德碰撞,那些波瀾起伏的歲月又浮現(xiàn)眼前,引人百感交集。
《我心燦爛》也是一部有情懷的作品,在認可趙方圓人格魅力的同時,沒有過分批判彭、葉兩家的貪婪與怯懦,家家都有不同的境遇與境界,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他們在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又何嘗不是傷痕累累。國產(chǎn)熒屏風(fēng)風(fēng)火火,能把家長里短講好的生活劇真不多。 《我心燦爛》行正劇之實,是有時代質(zhì)感與情懷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