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李朝全:讓想象力充分迸發(fā),讓創(chuàng)造力充分涌流

http://taihexuan.com 2014年11月03日16:09 來源:李朝全

  一、網絡時代,批評家何為?

  社會正在急劇變動之中。在面對這種巨大的時代變革之際,許多傳統(tǒng)的、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堅不可摧的、穩(wěn)如泰山的東西開始遭遇到了空前嚴峻的挑戰(zhàn)。譬如,九零后的孩子超喜歡《小時代》,認為是自己看過的最好的電影。他們會更喜歡拿著IPAD或是手機,付費閱讀那些網絡類型文學,因為這些作品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閱讀快感和愉悅。而我們這些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知識分子恐怕就會憂心忡忡:我們的孩子怎么了?這個社會怎么啦?文學出了什么情況?

  批評家不能理性地看待當前的形勢,不能正確地自我定位,很可能會在這個新媒體時代喪失自我,遭遇身份危機。我們會發(fā)現自己很無能,自己的聲音很孱弱,沒有幾個人愿意聽你說話,沒有幾個人愿意讀你的長篇大論。文藝理論和批評都只淪為一個小圈子之內的游戲,淪為換取一頂學位桂冠或者一個獎項的敲門磚。

  這,是文藝批評的沒落,也是文藝批評的悲哀。

  在網絡時代,文藝批評不能失語。而要有所作為,首先要樹立起批評自信。批評家在面對作家和作品的時候,經常會發(fā)憷,知難而退�;蛘呤且驗閷κ帧骷壹仁桥u家的同行者、旅伴,也是批評家的對手——過于強大,或者因為作品太過冗長——譬如網絡長篇作品,而止步,而怯步。還有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的對手作品過于復雜,新穎,在我們的經驗和批評話語體系之外,就把我們批評家給嚇住了。比如,近年來出現的“非虛構創(chuàng)作潮”。據我了解,非虛構創(chuàng)作就在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界引發(fā)了一片恐慌式的混亂。歸根結底,是我們這些傳統(tǒng)的緊緊盯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報告文學作家批評家過于狹隘,眼光短淺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我們自己還不夠強大,不夠自信,像蝸牛一樣顫顫巍巍,剛剛探出頭去就趕緊又縮回去。于是當非虛構的挑戰(zhàn)到來時,傳統(tǒng)的一些報告文學研究者開始排斥、拒否。尤其是當非虛構倡導者和實踐者出現了某些可能的紕漏時,我們就會更加得意,認為這個巨大的怪物終于物現原形。如,當“非虛構小說”這個概念拋出來,并且有一些作品自我貼上了這樣的標簽時,我們似乎看到了非虛構的破綻,大呼這個“四不像”的東西實在可惡,罪該萬死。然而,非虛構卻并沒有死亡,反而更加興盛,不斷取得新的創(chuàng)作實績。

  對待網絡文學,乃至青春文學,80后、90后的寫作者及其作品,我們批評家也不能像上面的批評家那樣,拒斥或者片面地否定。既然這些新鮮的鮮活的文學樣式出現了,批評家就該正視它,了解它,剖析它,以往的批評經驗還不夠用,我們就要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充電,我們承認自己有短板有不足,對網絡文學、年輕一代的寫作者乃至閱讀者、接受者所知不多,了解很少,那么,我們就應該努力去走進他們,融入他們。只有熟悉了他們以及他們的創(chuàng)作,我們才有權力對其進行批評和發(fā)言,我們才能贏得自己的話語權和批評家的合法身份。當然,這是需要我們有著充分的文學自信、文化自信,不做文化的侏儒。同時我們不能剛愎自用,自負高傲,對文藝新人新事物不屑一顧,要像閩派批評家前輩一樣,以一種平等的、公正的、參與和合作的態(tài)度對待新的文學觀念、文學樣式、文學內容,不斷地對自己的批評體系進行刷新。

  二、要有包容胸懷

  批評家要包容,特別是在遇到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文藝新事物時。我們要承認這些事物的出現與存在有其合理性,要用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之。

  非虛構2010年開始大量涌現,發(fā)表了慕容雪村《中國,少了一味藥》、蕭相國《南方工業(yè)報告》、梁鴻《梁莊》《梁莊在中國》、喬葉《拆樓記》《蓋樓記》、王小妮《上學記》、孫惠芬《生死十日談》、鄭小瓊《女工記》、阿來《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等一批優(yōu)秀作品,引起很大關注和反響。我認為這是對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次反撥,是一次激發(fā)和觸動。近年來報告文學名聲欠佳,原因在于許多宣傳材料、廣告都被貼上報告文學的標簽,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許多缺乏文學性、可讀性和藝術感染力的流水賬、表揚稿都被放進報告文學的筐里,與此同時,一些報告文學作家變得更加浮躁,更加急功近利,為利益驅動,被權勢或者金錢所綁架,熱衷于寫一些有償作品,有的報酬非常高。這就有點像一些優(yōu)秀的小說家轉向熱衷于寫影視劇——當然藝術沒有高下之分——于是荒廢了自己本來的園子一樣。報告文學作家忙于賺錢,沒有時間和心情打磨自己的作品,自然很難有佳作問世。在這樣的一種缺乏生氣和敢于作為的銳氣——如八十年代的作家那樣——的氛圍下,近年來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確遇到了一些問題。這時,非虛構的大燾豎起來了,涌現了一批好作品,我們首先應該歡迎,而且要研究和評析這些新作,發(fā)現其長處,用以改進和提升報告文學自身的創(chuàng)作。

  事實上,我本人是努力這樣去做的。我們在選編年度報告文學作品選時,在評選年度報告文學排行榜,也推崇《梁莊》和《瞻對》;我們在評獎時,也把《瞻對》推到了最后的10部提名作品,這是從194部參評作品中層層遴選出來的一個結果,體現了全體評委比較高的共識度。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地褒揚新事物,對新事物中積極的、上進的方面要不吝肯定和贊揚,而對于其中不足和缺陷也要保持清醒的理性,也要敢于指出,參與探討,共同提高。譬如,對于所謂的非虛構小說,我個人不以為然。我認為這是一個自以為是的自我命名,有嘩眾取寵之嫌,但是,我并不否認這些作品中有的很精彩,藝術上取得了成功。我們應該寬容地看待今天的文學體裁和題材,文學樣式和技巧,不管它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不管它是玄幻還是穿越,懸疑還是盜墓,不管它貼的是什么樣的標簽,首先我們歡迎并以欣賞的態(tài)度看待這個文藝花園里的百花吐艷,爭妍斗奇。花自開放,我獨欣賞。但是,我是一個獨立的欣賞主體,我的眼光可以很挑剔,可以與眾不同,也必須與普通的讀者和接受者不同。因為我還有一種評判的職責在。在享受網絡文學帶來的代入快感、YY體驗、接受多巴胺大量分泌的愉悅的同時,我們不能沉迷其中,空洞叫好,我們要看到并且指出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存在的不足,譬如它的藝術性,它語言上的粗糙對優(yōu)美漢語的損害——當然也有很多網絡語言是對漢語的豐富發(fā)展,我們也要不憚指出其或媚俗或媚雅的問題,其在資本和利益驅動下創(chuàng)作上的急功近利、討好迎合。我們要采取的態(tài)度是清醒的理性,冷靜的客觀,既歡迎欣賞,也批評引導,取一種建設性的態(tài)度。就像對待我們自己的一個孩子一樣,不要去壓抑他,但也不能放任他。

  三、做一個有出息的批評家

  批評家要有充分的自信。這種自信應該建立在自己豐沛的學養(yǎng)、素養(yǎng)和修養(yǎng)上。批評家要有很好的藝術鑒賞能力,才能對文藝作品作出比較客觀、到位的評價。

  批評家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能被其他因素所引誘或左右,尤其不能屈服于金錢或權勢。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進行獨到的分析和評判,發(fā)出獨特的批評話語和表達。譬如,早在2007年,我就提出應該重估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對當代文學優(yōu)秀作品要逐步進行歷史化和經典化的工作。后來,重估當代文學價值逐漸成為了學界的一種共識。2006年,我較早對當代文學對外譯介情況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作家海外譯本的多寡可能顯示著其在國際上影響力的大小,外文譯本最多的作家莫言可能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2009年起,中國作協(xié)在第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央電視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平臺,對莫言及其作品進行了較多的推介。2012年莫言榮獲諾獎,令中國文學界歡欣鼓舞,既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批評家是作家藝術家的對手。要與之對話、對抗和角力,批評家在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上也不能遜于創(chuàng)作者,甚至要比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因此,這些對批評家都是挑戰(zhàn),也是篩選,優(yōu)秀的批評家同時也可以并且應該是優(yōu)秀的作家藝術家。最好批評家也要有相當的乃至是豐富的創(chuàng)作體驗和經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自己動手寫,方知其中甘苦。

  批評家也是作家,那么他的批評就應該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文而無采,行之不遠。沒有文采的批評,面目蒼白、可憎,很難有好人緣。而沒有讀者的批評,價值是可疑的。如果文藝批評只有寫的人、被寫的人和編輯讀,那么,這樣的批評價值是十分有限的。我們倡導文藝批評要變革和創(chuàng)新,我們首先應該回到起點,回到我們出發(fā)的地方。文藝批評的起點就是它是一種文藝樣式,它可以且須具備文藝作品全部的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等等。如果文藝批評也是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觀賞性俱佳,何愁沒有讀者,何愁沒有價值和影響?

  四、激發(fā)想象,推動文藝創(chuàng)造

  文藝理論及批評的一大目的和功用在于引領作家藝術家,引導指導創(chuàng)作。理論和評論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來的,也理應反作用于創(chuàng)作實踐,實現理論和批評的價值。如果文藝批評既不能引導讀者觀眾的閱讀鑒賞,也不能對作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發(fā)揮引領指導作用,這樣的文藝理論批評其價值是很可疑的。

  在網絡信息鋪天蓋地、人人皆為創(chuàng)作者和信息發(fā)布者的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想象力被充分激發(fā)出來,文藝創(chuàng)造力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文藝批評應該加入到激發(fā)和調動人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中來。要通過批評、評價的方式,更好地推動廣大作者的創(chuàng)作活力和激情,同時對這種競相迸發(fā)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進行理性的引導和評價。我們躬逢一個文化欣欣向榮的絕好時機,一方面,要用文藝評論去激發(fā)更多更飛揚的藝術想象,推動更深入更深刻雋永的藝術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富于藝術價值的文藝評論,加入到這種創(chuàng)造力的充分涌流中去。文藝評論歸根結底,其最重要的一個旨歸就在于激發(fā)想象,推動創(chuàng)造,在于用評論、批評的方式,增加文藝創(chuàng)造的總量,促進文藝生產力的發(fā)展。

  “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是新時期以來文藝領域出現的一個奇特現象。這種理論家批評家的簇生現象相當罕見。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當年有著名的京派、海派,后來有山藥蛋派、荷花淀派,近年有聲勢浩大的陜軍東征,豫軍崛起,蘇軍突圍,魯軍進京,湘軍北伐,……然而,在文學評論領域,似乎只有陜西的評論家擁有同閩派批評家對抗的實力。閩籍理論家批評家或許并不能構成一個文藝史意義上的流派,但是,這個群體的規(guī)模和影響卻是舉國矚目,而且,事實上,這個群體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共性:

  一是福建位處沿海,得海風之先,閩派文化和閩派批評具備比較突出的先進性、新潮性。從林則徐到嚴復,從林紓到林語堂,都代表著閩派文化和文藝家能夠與世界潮流、國際大趨勢較快合拍,順應并追隨近代化、現代化的思想文化進程,領國內風氣之先。新時期以降,從劉再復的主體論文藝觀到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都引領了一代文藝創(chuàng)造新風。二是鮮明的現實性。閩派批評家大多關注當下社會生活,強調批評的中國本土氣息與風格,注重指向現實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與批評常常直接作用于創(chuàng)作乃至指導或影響了創(chuàng)作。三是廣闊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能夠不拘泥于小天地和封閉的空間,而采取理性平和、寬宏包容的態(tài)度看待文藝新現象、新觀念、新氣象,因此具備了很強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能力�!伴}派批評”正因為具備這種包容,所以能更好地激發(fā)文藝的創(chuàng)造活力,也使得批評自身更具生機與活力。眾多的閩派文藝論述與批評都被歷史證明是有生命力的,是科學的公允之論。

  在今天這樣一個文藝興盛的時代,相信后繼有人的“閩派批評”定能取得更大的發(fā)展。

(李朝全 中國作協(xié)研究部理論處處長、研究員)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