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北京,盛夏7月,單向空間書店。
一襲黑底白點連衣裙,一條寬腰帶束出腰身,一雙黑色丁字高跟鞋,站姿挺拔。嚴歌苓的新書《老師好美》發(fā)布會現(xiàn)場,僅能容納百人的屋里擠進了約500人。
讀者們抱著書,在空調(diào)很足的書店里汗流浹背。嚴歌苓出現(xiàn)的時候,帶出一串女生們的竊竊私語“她好美好美”。
她的美是“翻手蒼涼,覆手繁華”的文字建筑起來的。
嚴歌苓在擁擠的人群中,安靜地看著讀者,遇到目光相對,她定會報以一個眼神明澈干凈的笑容,這一笑瞬間蕩漾起讀者臉上的一抹笑容。
嚴歌苓說自己是個“謹慎”的人,但是作為小說家反而非常大膽,這是她獨特的寫作方式。“在小說中,我會誠實地加入自己的想法。但是一旦讓我寫散文,我就會直面我的讀者,嚴歌苓就是嚴歌苓,很多話人家就會說那是嚴歌苓說的,不會說那是嚴歌苓的人物說的。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非常‘狡猾’地要寫小說!彼f完,停頓一下,又“狡猾”一笑。
在《歸來》熱映1個月后,嚴歌苓攜新書《老師好美》從德國柏林的旅居生活中歸來,在北京和上海為新書做推介。她身后巨大的投影上寫著:“親愛的讀者,你在嗎?”
1.影視終究會反哺文學
繼《金陵十三釵》之后,時隔3年,張藝謀歸來,選的還是嚴歌苓的作品。
嚴歌苓同華語電影圈已經(jīng)打了20年交道,可是,她卻越來越“糾結”于編劇和小說家的雙重身份。但是,每隔幾年,總會有一部署著“編劇嚴歌苓”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上映,“原創(chuàng)劇本我還會寫,但是讓我再改就不要了!痹趪栏柢呖磥恚L篇小說有多重意義,“不管哪重意義點燃(導演)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拍出來的電影好看,我當然沒什么意見!倍鴦”緩囊婚_始的主體思路與現(xiàn)在差不多,只是一些細節(jié)上有改變。
“歌苓很大氣,對于文中需要刪除的部分不抗拒,給予理解。她對他人尊重,并沒因名氣愈來愈大而耍大牌,有著非常好的合作精神。”張藝謀的文學策劃周曉楓與嚴歌苓相識近10年,“她聰明,但不精明。”嚴歌苓對待寫作不討巧、對待友人和善有加,“就連相貌也與10年前別無他異!敝軙詶髡J為,當下許多人都追新求變,而嚴歌苓的多年不變使她在某種程度上更有力量、內(nèi)心更有定力。
電影《歸來》上映后,兄長嚴歌平主動給嚴歌苓打了電話,告訴她有兩個網(wǎng)站對電影《歸來》有批評的文章。
“面對批評怕什么?不要放心上!狈畔赂绺绲碾娫,嚴歌苓依然我行我素,不斷將筆下的人物賦予生命,在紛雜世界中不羈地呈現(xiàn)。
在國外旅居近20年的嚴歌苓,一直在海外華人電影圈游弋!渡倥O》和《天浴》,一個新移民的故事和一個知青的故事,兩部作品在海外反響頗大。直到新世紀之后,嚴歌苓的名字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影視圈,《梅蘭芳》《金陵十三釵》乃至如今的《歸來》,她的作品已經(jīng)是許多國內(nèi)導演眼中的“富礦”。 嚴歌苓認為,影視終究會反哺文學,“電影一旦上映,讀者群馬上就擴大了,影視觀眾會變成我的小說讀者,這未嘗不是個推廣純文學的路子!
2011年,嚴歌苓在北京開會,將《陸犯焉識》拿給嚴歌平指正。在之后的3年間,二人沒有單獨的時間就這部小說交流過,直至《歸來》上映。
“歌苓寫小說很用功!眹栏杵秸f,她寫《陸犯焉識》,花了很多精力去體驗生活,跟勞教干部開座談會,多次去西寧農(nóng)場實地采訪,找到了當年以西北監(jiān)獄農(nóng)場為原型、以時代背景為主線的《夾皮溝紀事》天津作者楊顯惠,找很多關系了解這種故事;她寫《媽閣是座城》,就到澳門去賭博;她寫《小姨多鶴》,3次去日本尋找貼切的“多鶴”?吹嚼夏甑娜毡九斯蛟诘厣戏藕貌韬褪称,端了茶退著走出去,這個形態(tài)讓她想到小姨多鶴,“我寫這個人的倔強和溫柔以及她的暴戾,都是我在日本呆了三次找到的!
2004年,嚴歌苓隨丈夫勞倫斯遠赴非洲尼日爾。在那里,嚴歌苓過上了作家加非洲農(nóng)民的生活。非洲洪荒的感覺、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刺激了她的想象力,非洲男人的懶惰與女性的柔韌給了她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非洲期間,她寫出了充滿中國鄉(xiāng)土氣息的《第九個寡婦》,獲中華讀書報“2006年度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被認為是“2006中國文壇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曾有人稱嚴歌苓為“現(xiàn)代的張愛玲”。但她認為,自己與張愛玲的相似點除了生于上海、是剖析心靈的女作家、做事講究做到最好外,并無其他相似。張愛玲的寫作局限于上海,而她的腳步遍及亞歐非。嚴歌苓年輕時曾在北京工作了8年,父親晚年在此地定居,現(xiàn)在北京是她在國內(nèi)搜集素材的中轉(zhuǎn)站,不斷給予她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動力。
但凡一座大城市,總會混雜著市民們復雜的情感。嚴歌苓說北京不僅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圍城。人都是這樣,回來了想出去,想念外面的寧靜和穩(wěn)定,但出去久了卻想回來,想念這里的繁華和人情。而且每次回來都能看到令她耳目一新的變化,聽到豐富多彩的新故事,因此對北京的愛就加深一分。這座城市,如同流淌在她血液中的東方傳統(tǒng),不因身在他方而淡漠。
但由于多年旅居國外,嚴歌苓認為自己在國外用母語寫作會稍感“恐慌”:“雖然我寫的是漢字,但英文環(huán)境的影響潛移默化,可能自己并不知曉。所以我的書桌上總擺著一本李商隱詩集,每次寫作之前先看幾行詩,感受中國文字獨有的節(jié)奏韻律!
在嚴歌苓看來,中國的文字是最干凈、最惜墨如金的,這跟所有西方的寫作都不一樣。她認為西方的著作敘事方式極具“油畫式”的立體性,浸潤其中數(shù)年,自己也多少受到一些影響,“這很想讓我用來滋養(yǎng)自己的中文寫作,有時候會苦于中文為何沒有這樣的表達方式。中文與英文都有自己最精彩的東西,所以有時我也會‘偷’英文中的一些說法放進去!
“比如我常舉例說‘水汪汪’的大眼睛非常俗氣,英文里我看到一個表達,將之形容為‘一雙多汁的眼睛’。”嚴歌苓認為英文有很多可借鑒的東西,這也是自己在國外寫作比較得意的地方。
而在嚴歌平眼中,妹妹目前的水平已經(jīng)超出了他的期望值,無論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看,嚴歌苓都稱得上是最好的作家之一。
2.多讀書的人可以成為作家
“她在他身邊的停頓結束,慢慢沿著走廊往講臺方向走去。因為走得很慢,雙手又捧著書,頭發(fā)還是那樣隨意地綰在后腦勺,露出細長的脖子,便使得她背影的線條水落石出!眹栏柢咴凇独蠋熀妹馈分杏靡粋17歲少年的眼睛寫出這樣一位高中語文老師。
故事中,這個名為邵天一的少年,將從最后一排桌椅走到講臺的丁佳心老師,用眼睛“攝制成電影慢鏡頭”。與此同時,他的同班同學劉暢也在注視著她。
這場“隱秘而炙熱的禁忌之戀”,結局是一個少年終結了另一個少年的生命。
嚴歌苓說,7年前她從好友姜文那里聽說了這則網(wǎng)絡新聞,看了覺得“非常震撼”。為了這個故事,她每年都要去一個高中里去當“臥底”,“看他們上課,跟孩子們聊天、交朋友,網(wǎng)上通信”,想真正了解高中生的生活,“進入他們的語言體系”。
她花了很長時間“學習他們的語言”,一個孩子讓她進入他的網(wǎng)絡,“雖然都是中國字,但是我不是完全懂”。逐漸地,嚴歌苓的心里就有了一種聲音,“一個高中生的聲音”,寫作的時候,這個聲音就一直在那兒。
嚴歌苓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這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她發(fā)現(xiàn),高中的學習重壓是如此之大,讓學生的感情發(fā)生了“畸變”!熬薮蟮膲毫χ拢瑢W生需要母愛,但母親愛的和他們需要的是不一樣的。他們需要理解,需要同情,在老師身上找到的是多重的溫柔,是溝通、懂得、同情。”她說。
她說自己真正想討論的是,在現(xiàn)在的高考制度之下,“人本身的異化”,“感情裂變出的畸形的東西”。
嚴歌苓說,自己只是一個“提問者”,而不是“給答案的人”。
她覺得文學不應該是解答生活中的問題,“文學應該使人們?nèi)ニ伎忌钪械膯栴},因為每個人都會在思考當中試著去解答,每個人會得出他自己的解答”。
嚴歌苓認為,如果文學能把小說家感覺到的一些問題提出來,把自己的思考再放進去,那就足夠了,因為文學這樣一種形式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她相信“文學是苦悶的產(chǎn)物。文學如果不是批判社會的,不是作為社會一個觀察家來代表民間表述一些苦悶,一些痛苦,文學是不存在的!
這位出版了20部長篇小說,20余部中短篇小說的作家說,自己每天都能看到“非常驚心動魄的故事”,而她要做的事,甚至是“淡化它的情節(jié),淡化它的細節(jié),淡化它的戲劇性”,否則人們會覺得“這個作家怎么編出這么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來”。
而至于編故事,則是嚴歌苓幼時“最喜歡的事”。小時候,在“四面為書”的家庭環(huán)境里,嚴歌苓4歲識字,有意識地養(yǎng)成閱讀習慣。父親蕭馬引導嚴歌苓閱讀魯迅短篇譯文,母親要嚴歌苓看的是《白求恩的故事》,然而這些在還是孩子的嚴歌苓看來非常無趣。她真正入迷的,是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代表作《唐璜》!澳潜緯胁鍒D、有故事,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彼χf,“只有給了孩子玩具一樣的書,孩子才能跟著感覺和興趣閱讀很多。”她說起自己當年讀文學經(jīng)典《紅樓夢》,也是挑自己有興趣的內(nèi)容看。“像寶玉黛玉別扭了就很好看,而那些道士什么的我就不愛看!敝钡阶约涸诿绹獭都t樓夢》時,她才第一次把這本巨作徹底讀完。
12歲時,嚴歌苓成為一名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那時,讀書之于嚴歌苓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次無意中,她和另外一位小女兵在一片桃林后的倉庫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小說。那些早已發(fā)霉的圖書軟得像抹布一樣,卻令兩個女生眼前一亮、愛不釋手!澳菚r的軍褲很寬大,我們就把書綁在腿上偷偷帶回去!睘榱搜谌硕,嚴歌苓將這些“閑書”的封面撕掉,特意換上了《毛澤東選集》的皮套,由此開始一段偷書之旅。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接觸了對她的一生有特別影響的《拜倫傳》。她對那位因為暗戀的女生一句話而堅持一生少吃的“胖瘸子”(拜倫)十分敬佩。“那種鐵一般的意志真的很鼓舞我。三十年我每天必須坐在寫作臺旁,這種內(nèi)在的自律就是源于這本書!薄栋輦悅鳌吩趪栏柢咝闹辛粝铝诉@樣一種信仰:想實現(xiàn)的東西,一定會實現(xiàn)。
“我認為多讀書的人是可以成為作家的。”從最初的模仿到慢慢沉淀自己的風格,讀書讓嚴歌苓開始了解作家如何從原始生活中取材!昂霉适旅刻於荚谏涎,但不是每個都值得去寫。”嚴歌苓談起自己寫作素材的選擇,透出一股特別的“固執(zhí)”!肮适卤澈笕魶]有超越故事的另一種意向,那我就不能動筆!彼矎娬{(diào),若故事主角本身不能得到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也沒有辦法下筆。
嚴歌苓對寫作的“強迫癥”還表現(xiàn)在動筆前的準備。今年1月,嚴歌苓剛出版了一部《媽閣是座城》。為了寫好這個故事,她自己跑去澳門花錢下賭、和賭徒聊天,贏了并不驚喜,輸了也不失落!拔抑皇窍胧煜べ博,不懂的話根本寫不好賭徒!比欢,她坦言自己現(xiàn)在因為劇本寫作并不滿意自己的寫作節(jié)奏。盡管自己為《媽閣是座城》也做了不少準備,“但如果是過去,我想我會再嫻熟一點,能摸得再準一點!
目前正被五家出版社“追趕”的她表示,“由于影視和文學寫作之間不斷的關系,其實我的從容正在失去,所以我準備捍衛(wèi)我文學寫作的自由!
3.從寂寞中汲取能量
嚴歌苓每天花五六個小時寫作。在柏林的生活,每天早上起來一杯咖啡,跟丈夫勞倫斯聊一聊,然后就去寫作,一直寫到下午三四點,去接女兒放學回來。
長期旅居國外的生活使她隔絕了“謀殺人創(chuàng)作力的社會活動”,留給她“大把寧靜的時間”,這些時間給了她非常大的思考空間。
嚴歌苓曾經(jīng)多年堅持用鉛筆在稿紙上寫作,只有《陸犯焉識》和《老師好美》是用電腦寫作的。她的書桌上只有電腦,而她也不會把時間花在網(wǎng)絡上干擾自己。
“我把寫作當上班。我認真,敬業(yè),生活環(huán)境安靜單純,沒有噪音。”她說!拔夷茉诩拍械玫侥芰。我很喜歡寂寞,寂寞和孤獨是兩回事!彼冻鑫⑿。
她給自己一些使命感,她想把一百多年近代歷史對人的生命的影響寫出來。
“我寫個人命運是怎樣映照了這一段近代史,我有一種使命感,我想寫,我覺得我這輩子不寫我會死,已經(jīng)到了這種地步!彼f。
“我覺得,職業(yè)作家要做到這一點,你要寫什么像什么,要扎扎實實學會一樣東西!
“人家問你圖什么呀,我說我只圖所有的功課。假如說這個東西不能出版,但它是我這輩子一定要寫的故事,我把它武裝到牙齒,一定要把它寫出來,寫到最好,我想這可能就叫一個職業(yè)作家!彼f。
嚴歌苓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被拍成影視作品,她也成為炙手可熱的金牌編劇,但她并不認同這個定位!拔沂且粋作家,編劇只是我的副業(yè)!睂τ趪栏柢邅碚f,寫作是“癮”,已經(jīng)融入她的生命,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nèi)容。
嚴歌苓鮮有休息日!爸苣┻要寫作呢,不寫就不快樂了。學習這個東西,只要肯吃苦,沒什么難的!眹栏柢咭笞约悍彩乱鼍妥龅健暗欠逶鞓O”,飽含感情才能有不竭的創(chuàng)造力,刻苦學習才能得到知識和學位,深入生活才能寫出生動真實的作品,正是這種剛?cè)岵男愿褡屗蔀樽钣杏绊懥Φ娜A人作家之一。“因為華人在海外比較孤獨,所以海外華僑華人會更愛祖籍國、更有使命感,而且因為距離的關系還可以換個角度看歷史!眹栏柢哌@樣看待海外華人寫作的優(yōu)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嚴歌苓在魯迅文學院的同學,她對莫言拿獎“一點兒也不吃驚,只為他感到自豪”。有評論稱,嚴歌苓是華人作家中最有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選,她卻對這個獎“完全不在意”。她說,“西方人能夠關注到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文學懂得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這才是獲諾貝爾獎最大的勝利!
嚴歌苓常居德國柏林,她在那里的工作習慣是: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4點,關手機,寫作。這意味著,在比柏林早6或7小時的北京,每天下午三四點一直到晚上十點十一點,你很難打通嚴歌苓的電話。若等她空閑下來和你聊天,那感覺大約像在電臺做“午夜熱線”。她輕細而飽滿的聲音,字字珠璣,讓你不由得感嘆她思維縝密,而電話背景音不時傳來的犬吠聲、女兒的笑聲,又不禁讓你釋然。
村上春樹說,人生需要各種燃料才能好好燃燒一場,包括傷害和遺憾。嚴歌苓總說感謝,哪怕有過讓自己刻骨亦銘心的經(jīng)歷。
她又是一朵玫瑰,信仰愛情,認真生活,哪怕風霜撲面,依然敞開胸懷迎接未來。
“我想我會是你能見到的最勤奮的人。我天生能吃很多苦,這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吃苦帶來的苦中作樂才是一種極致的快樂。是勤奮讓我贏得了讀者和業(yè)界的尊重。”嚴歌苓這樣分析她成功的原因。
1988年,嚴歌苓初到美國,過著忙碌而辛苦的留學生生活:每天讀十四五個小時的書,每天打工4小時來賺取房租,花6個月時間專心學英語。
除了經(jīng)歷過生活中的困苦,嚴歌苓在舞蹈和寫作方面的刻苦也令人驚訝。為了克服腰腿很硬這種不利條件,她每天早上4點起床練功,寫信的時候也會把一條腿舉過頭頂綁起來。寫作出名后,嚴歌苓每天依然寫作6小時。為了兌現(xiàn)承諾了別人的稿約,“有時候真是勤奮得寫到想吐”。
《陸犯焉識》從50萬字刪到40萬字左右。就在校對審核了兩遍之后,嚴歌苓又給編輯送去了修改稿。書名也依次修改為《浪子》《無期》《陸犯焉識》。“歌苓寫文章是難以想象的認真!睋芜^嚴歌苓多部小說的責編張亞麗這樣評價。
她也記得人生中很多美好的片段——
“家里新買了爐子,可以在室外燒烤、炒菜,還可以點篝火。過幾日叫朋友來吃飯。”
“去年在屋前挖了個游泳池,上面覆著塑料布。從外面看,像極了蔬菜大棚。”“有了游泳池,我們以后不走了!
“陪老公輕輕說話、陪女兒慢慢長大、陪小狗壯壯盡情玩耍!
……
生命因為這些時刻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