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當劉醒龍和我們談論其新作《蟠虺》的時候,他談的,其實是《蟠虺》之外的社會現(xiàn)狀、每個人身處這個時代所應有的擔當。
他談到了常識與真相,如何讓生活不被浮華、奢靡的泡沫所遮蓋;他談到了情懷與良知,那是庸常日子里不可或缺的生活要塞。
于是,《解放周末》與劉醒龍的對話,不再囿于文學的意境,而是更多呈現(xiàn)了作家直指現(xiàn)實的批評力量與深沉思考。
一部作品如果完全在別人的意料之中,那絕對是莫大的失敗
解放周末:您曾這樣比喻說,鄉(xiāng)村是素面朝天的,城市是化過妝的。而您的新作《蟠虺》被定義為您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轉型之作,這是否意味著近年來您對城市的理解更深了,您在逐漸接近城市的真實?
劉醒龍:我從湖北小城黃州遷徙到武漢已經整整20年了,從三十好幾活成五十多歲的“老男人”,這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階段。20年的時光肯定會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城市生活確實一直在吸引著人們,它太豐富多彩了,具有值得我們?yōu)槠鋵懽鞯镊攘。城市的文學魅力一直存在,十幾年前我就寫過幾部關于城市的中篇小說,只是晚了一點才用長篇小說的形式來寫它。
我不覺得城市書寫和鄉(xiāng)村書寫有很大的對立?雌饋,過去我是選擇了書寫鄉(xiāng)村,實際上我是在選擇一種文化情感。鄉(xiāng)村不是孤立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城市作為依托而存在的。反過來,在書寫城市的時候,也有一個大的背景,那就是鄉(xiāng)村。畢竟,城市是從鄉(xiāng)村走來的,城市里的人和文化也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一個作家對鄉(xiāng)村或城市寫作的轉換,是很自然的事。
解放周末:尤其是在當下,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不是也更加觸動了您的現(xiàn)實主義情懷?
劉醒龍:這是一個原因。但作品風格形成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寫作者在某個時期的文化心理。像《蟠虺》,我寫的是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的一件國寶級青銅重器,這便注定這個故事不會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鄉(xiāng)村敘事。
解放周末:那么,《蟠虺》所代表的文化心理應該與以往不同。因為,評論者眾口一詞認為,熟悉劉醒龍的讀者看到《蟠虺》會感到意外。
劉醒龍:這種情形確實已經發(fā)生。包括一些非常了解我的朋友都很驚訝,他們完全沒想到我會有此種文學元素的儲備。
解放周末:您本人似乎很享受這種意外。
劉醒龍:一部嘔心瀝血寫出來的作品,如果完全在別人的意料之中,那絕對是莫大的失敗。只有連最熟悉的人都會對作品表現(xiàn)出意外驚喜,才是一種重要的認可。
解放周末:這讓人聯(lián)想起您的一個論斷——沒有挑戰(zhàn)的閱讀是偽閱讀。同理,沒有挑戰(zhàn)的寫作是偽寫作?
劉醒龍:對我來說,寫作一定要有挑戰(zhàn)性。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別人“喜歡”,終將有一天會讓人倒胃口。
從1999年開始,我放棄了中短篇小說的寫作,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因為當時中短篇小說對我已經缺乏挑戰(zhàn)性了。而長篇小說起碼從體量上來說就具有天然的挑戰(zhàn)性,如果沒有足夠結實的體能和足夠堅韌的心理,就無法耐得住、支撐得住如此宏大的敘事。
我相信讀者會更喜歡《蟠虺》,至少他們能從這部作品中發(fā)現(xiàn),那個叫劉醒龍的家伙,還能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而不是拾自己的牙慧,沒完沒了地重復可憐的三板斧。
敘事是對人心、對人性的丈量
解放周末:《蟠虺》對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劉醒龍:主要的挑戰(zhàn)還是在敘事上。首先,青銅重器研究是一個門檻很高的專業(yè)領域,有關青銅重器的專著,除了專業(yè)研究人士,一般人很難讀得進去。如果為了解釋必要的專業(yè)知識,洋洋數(shù)萬字都在那里“掉書袋”,那誰愛看呢?如何把枯燥的文本敘述得引人入勝,非常有難度。盡管,青銅重器在書中只是一種象征,但必須把它敘述出魅力來,這樣的象征才有意義。
解放周末:在您看來,敘事是一把尺子。您試圖用敘事這把尺子丈量什么?
劉醒龍:敘事對藝術本身的丈量,可以由評論家、讀者去考量。在小說中,敘事是對人心、對人性的丈量。通過一件青銅重器,讓人辨別世道真?zhèn)巍?/p>
事實上,任何故事哪怕精彩到無與倫比也只是載體,關鍵是看它能否承載一個時代的品格,這關乎一部作品的品質。
解放周末:您的小說想要承載的是,“為思想和技術都難以解決的困難提供一條情懷之路”。這條情懷之路您是如何定義的?
劉醒龍:對于小說,我更看重的就是骨子里的情懷。在小說里,情懷是包羅萬象的,也可以是一種境界。比如《蟠虺》中曾本之和馬躍之這兩個人物的設置,體現(xiàn)的就是文學的情懷,也是寫作者的情懷,在中國知識界,存在這樣一種國之重器式的君子型人物,他們才是中華文化精神真正的脊梁。
解放周末:評論者頗為看重的一點是,《蟠虺》直指當代知識分子的學術困境和人格困境,是對學術腐敗的深刻批判。
劉醒龍:小說里確實有講到學術腐敗的問題,但這還真的不是我寫作的出發(fā)點。我對任何腐敗都深惡痛絕,解決腐敗可以通過司法部門的審判、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等。文學則一定要看到腐敗背后更為本質的東西。比如,為什么會滋生腐?如何面對腐敗背后文化的腐朽、人心的墮落、靈魂的沉淪?有些人借文化之名,實施的可能是禍國殃民的狼子野心。直接的腐敗可能只是“點”上的問題,但是像這樣復雜的一系列問題就成為“面”上的問題了。
解放周末:文化的野心,比利欲熏心更可怕。
劉醒龍:是的!扼打场贩磸吞岬皆钜易鸨P究竟是由范鑄法還是失蠟法制作的問題,我選用這樣一個在寫作前后都很陌生的學術論爭,是寓有深意的。研究古代青銅器制作工藝的專家基本上認定,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器都是采用范鑄法制作的,這在曾侯乙尊盤出土之前是沒有異議的。曾侯乙尊盤出土后,其透空蟠虺紋飾之繁復精細,空前絕后,讓一些人認為是范鑄法難以制作的,于是就提出青銅時代流行于歐洲的失蠟法,由此形成了學術界的兩大流派。我想表達的是,有些困局或者困境是由我們自身造成的。這里有一個常識性問題。在延續(xù)千年才逐漸形成一整套制造工藝文化、人們普遍使用范鑄法制作青銅器的時代,沒有任何考古發(fā)現(xiàn)支持的失蠟法的提出與響應,何以成為當代考古研究一個時期的主流觀點?
偽文化是比學術腐敗更為可怕的問題
解放周末:您提到了“常識”。而常識的缺失,恰恰是當下社會的一個問題。
劉醒龍:我認為,許多違背常識的判斷,常常來源于近百年來養(yǎng)成的一種文化心理,即習慣于去其他地方尋找我們文明的源頭。包括文學,也羞于從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里尋找源起,而是習慣于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那里找理由。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獲得世界性影響,一定要靠自身的魅力。通過模仿、通過盡快融入到對方的體系中,可能會贏得眼前的一點點熱鬧,但是從長久來看,還是自己的東西最靠得住。我寫《蟠虺》,在這一點上也是有所考慮的,因為這涉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安全性問題。
解放周末:正是您所說的,“最終促成《蟠虺》的,是近幾年偽文化的盛行而帶來的文化安全問題”。
劉醒龍:偽文化是比學術腐敗更為可怕的問題,因為它真正關系到我們國家文明和文化的安全。這時候,文學就應該站出來,作出自己的表達。文學有一種獨特的力量,特別是經典作品的力量,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這種力量是水滴石穿的。就像我在一本散文集里說的,“一滴水有多深,一滴水有多重,一滴水有多遠”。
解放周末:這首先取決于“一滴水有多真”。
劉醒龍:對,首先要確保這一滴水是純凈的。假如是一滴臟水,那就該去下水道。
解放周末:然而,眾聲喧囂、人心浮躁之際,難的就是看到真、看到生活的本來。有人評價說,作為新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代表,您“能夠避開浮在生活表面的泡沫,取出真相”。您認為自己有這樣的本領嗎?
劉醒龍:這是一種過獎,但這確是寫作者應該努力的方向。寫作一定要避開泡沫,作家一定要找到真相。那些表面上的浮華、奢靡不是文學的選擇,文學要看到的一定是表象背后潛藏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奧秘。
文學必須有意地去打破生活中的慣性
解放周末:當各種“快餐文學”、“欲望小說”等奇怪的文字一波波襲來時,文學本身就被某些泡沫所遮蓋了。
劉醒龍:泡沫在任何時候都存在,但它們最終會被時代淹沒。泡沫可以吹得很大,越大的泡沫消失得越快。每個時代都會有這樣的泡沫,但泡沫注定成不了精華。
解放周末:泡沫或是精華,評判的標準是什么?
劉醒龍:還是時間和歷史吧。
解放周末:文學獎可以作為一種評判標準嗎?
劉醒龍:獲獎的作品不一定都是精華,但很可能成為精華。畢竟那是從同時代大量作品當中篩選出來的。
解放周末:但是,近年來國內文學獎的評選常常會惹出風波,因為公平性與專業(yè)性被質疑了。
劉醒龍:確實是這樣。只要是人在操作、不是上帝或神明在操作,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閃失。我個人的感覺是,那些針對文學獎的批評,真正客觀的不多,多數(shù)是情緒的宣泄。天下的寫作者總認為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當然也只能這樣認為,否則他(她)就寫不下去了。
不過,當我們真的看到一些泡沫或者垃圾的時候,如果還不指出來,那文學就真的要成為垃圾了。只要有人站出來,指出某些作品是可疑的,我們的文學就還是有希望的。不是有句話叫“愛得越深,恨得越狠”嗎?
人的認知都有慣性,社會生活經常在慣性中不知不覺地犯錯。因此,文學必須有意地去打破生活中的慣性,站出來表達異議。
解放周末:慣性很強大,如何對此保持警惕?
劉醒龍: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也許這個問題就變得不一樣了。比如,很多人認為文學要反映當下,要引領時代的潮頭。實際上真是這樣嗎?論引領潮頭,文學拼得過新聞嗎?昨天發(fā)生的事,文學可能明年才寫出來,再加上出版的周期,等到這部作品面世的時候,當時所認為的潮頭或許早已退潮了。所以,文學可以站在潮頭看過去,也可以退后一步看潮頭,后者可能看得更明白、更深刻。
解放周末:當文學的速度追趕不上當今社會的節(jié)奏時,文學的意義更在于它的深度。
劉醒龍:文學的意義一定在于它的深度,在于它的情懷。這種情懷,首先是人的情懷。一個真正有情懷的人,會把良知放在第一位。如果觸及到人格的底線,他們寧可放棄名和利。
解放周末:有時這種放棄很艱難。
劉醒龍:其實,堅守和放棄一樣難。當你真正放棄的時候,你或許會發(fā)現(xiàn)未必那么痛苦,反而可能因此獲得內心的安寧。有位文物專家針對電視鑒寶類節(jié)目里的專家說:“我們不是一路的!蔽覍@句話印象非常深刻,覺得這句話特別有品格。
解放周末:道不同,不相為謀。
劉醒龍:有人追求真理真相,有人只在乎趣味娛樂。
月球上沒有良知,太陽上也沒有良知,有人的地方才有良知
解放周末:在《蟠虺》中,您寫道,“心里一定要留下足夠的地方,安排良知”。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給您的獲獎作品《天行者》的頒獎詞中,提到它“見證著良知和道義在人心中的運行”!傲贾币辉俦粡娬{,是創(chuàng)作上的巧合,還是您在濃墨重彩地表述自己對于良知的格外看重?
劉醒龍:這是我在寫作中始終堅守的一個底線。離開良知,一切免談。
解放周末:良知無價,于是有時竟被視作“不值錢”。
劉醒龍:良知確實賣不出好價錢,甚至對有些人來講,倒貼都不要。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有人捍衛(wèi)良知。良知就是我們生活的要塞,需要嚴防死守。
單獨地來談良知是沒有意義的,它一定是建立在世俗之上,建立在人和事的真實發(fā)生之上。月球上沒有良知,太陽上也沒有良知,有人的地方才有良知。
如果我們都是謙謙君子,也沒有必要大談良知。正因為時下世風出現(xiàn)問題,良知經常被遺忘,經常不被人提起,才需要通過文學的方式來提醒人們。這種提醒不是口號式的,而是通過像《蟠虺》中的學者曾本之、馬躍之,《天行者》中的民辦教師余校長、孫四海、明愛芬,《圣天門口》里的弱女子雪檸、梅外婆這些有血有肉的人來體現(xiàn),用他們的生存方式、生活選擇和情感際遇,來表達良知的存在和價值。
解放周末:從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方面您對現(xiàn)實中的丑陋有著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您對人性的真善美也從未喪失信心。
劉醒龍: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還是有底線的。比如我的女兒就很佩服她的班主任。她所在的班級里很多同學的家長都挺有來頭,但不管是誰的孩子,只要犯了錯,班主任都會公平對待、不留情面地批評。
解放周末:真實的生活,就是文學作品最可靠的支撐。
劉醒龍:確實如此。文學和藝術會充分考驗一個人的想象力,但最難的并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對于生活的想象。這種想象容不得半點虛假,因為你要描寫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與此同時,也要感謝生活,因為生活常常在不經意間賜予我們許多苦苦尋求而不得的東西。比如有人做了蠅營狗茍之事,沒想到卻成全了我的創(chuàng)作素材。
解放周末:穿透人間百態(tài),文學最終關注的都是世道人心。所以說,“文學史就是一部人類心靈史”。
劉醒龍:好的作品確實承載了人類心靈的歷史。從屈原到李白、杜甫,到魯迅、巴金……從歷史一路延續(xù)而來,他們的文學作品,就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心靈史。
心靈這個東西,很難見諸其他的記載。所以,找尋一個時代的心靈軌跡,最靠得住的方式就是文學。反過來,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明知是劣質的、但依然被瘋狂追逐的東西,很可能成為心靈史的反證。
文學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使命,就是見證一個時代的心靈。有人很悲觀,說現(xiàn)在中國人的心像個大染缸,臟得不得了。我想如果他能讀一下《天行者》,讀一下《蟠虺》,或許就會顛覆這種想法。其實,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心靈是非常純凈、非常美的。中國是普通人的中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