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 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 >> 正文

莊庸:理論要有用

http://taihexuan.com 2014年07月12日18:36 來源:中國作家網
莊庸在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上發(fā)言

理論要有用

——當下網絡文學的大勢是“主流化”,需要“土著理論”的在場構造,和價值評價體系的“路界重建”

  摘要

  非常榮幸能參加“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并就“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的思路及對策”這個議題發(fā)表我正在思考、但尚未成熟的看法。  

  正如會議邀請函所說,“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已有十五、六年時間,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不容忽視的一種文學現象”,但也到了一個歷史性的拐點。  

  這個拐點,以2014年4月起“突如其來”的“掃黃打非,凈網2014”為標志,揭開了當下網文“清理、整頓和規(guī)范化” 運動和下一步“主流化”大勢的序幕,也提出了“如何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的時代問題——網絡文學理論的構造和重建,也因此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凈網運動和主流化趨勢:網文界的基層探索和管理層的頂層設計

  為什么這么說?

  根據我的觀察,這種“凈網運動”和“主流化”的趨勢引發(fā)了整個網文界的“震蕩”——這種“震蕩”還在持續(xù)——并且,誘發(fā)了普遍、深入而持久的“集體焦慮”、“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

  許多人并不明白這種凈網運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或者更準確地說,根本就沒有一丁點心理準備——來接受這種“政治正確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強力介入,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與這種“主流化”趨勢相對接的產品、企業(yè)和行業(yè)質量標準體系,并在從“被主流化”到主動“主流化”中,盡最大可能進行“分層化”,以保護那些為網文甚至未來大眾文化提供先鋒的、實驗的以及前沿的思想、價值觀念以及文學樣式和新語體表達的亞文化、分眾化以及小眾化新媒體/文學部落。

  另一方面,在任由網文及新媒體行業(yè)“自由”發(fā)展了這么多年后,現在管理層“頂層設計”的決心和思路越來越清晰,已經不再零敲碎打、東修西補地“救火隊式”管理,而是要從整體上提出一攬子的解決計劃:互聯網就是最大的出版平臺,新媒體既然作為公開“發(fā)行”的新媒體,就必須要進行政治管理、內容審核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

  “凈網運動”和“主流化”趨勢不過是這種新文藝政治“頂層設計”的引子而已。正因為是引子,所以,這次“政治正確”的強力介入,也顯倉促——并沒有形成成形、成熟的“頂層設計”思路和執(zhí)行路徑,所以,難以區(qū)分:哪些是必須禁止的;哪些是需要區(qū)別對待的;哪些是要給予保護——以保護網文中那些最有生命力的但卻有可能是“突破式創(chuàng)新”的火種……

  最大化的“政治考量”,最小化的“文學考量”,導致了只能“一刀切”,使得在一刀切除腫瘤時,也對網文原創(chuàng)生命力造成誤傷。這就造成了當下對“網文講政治”的隱憂和疑慮、矛盾和沖突。

  評論的“橋梁”作用:網絡文學理論的“亟需”從未像在這樣緊迫

  毫無疑問,這個時候,在網文界的“基層探索”和管理層的“頂層設計”之間,最需要的是什么?橋梁!

  可以說,當下網絡文學正處于從“作品時代”到“立法時代”的時代拐點上,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還是繼續(xù)走中間道路――這需要網絡草根寫作群體的民情、民智、民輿,需要商業(yè)利益集團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需要決策層和管理層的熟悉、理解和睿智,更需要從傳統評論到土著評論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新評論界”,對新公共話語空間的建設與重塑……這是一種在失序危機中重建游戲規(guī)則的“立法”過程。

  評論界的“橋梁”作用從未像現在這么重要,網絡文學理論的“亟需”出現從未像在這樣緊迫——“從學理、實踐多方梳理網絡文學的歷史價值、內容核心、價值取向、生產機制、消費特點、評價體系以及市場法則”,成為在當下網絡文學“主流化”的大勢之中,為“引導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提供思路和對策的重要前提。

  但是,當一切迫在眉睫時,我們發(fā)現,我們并沒有“有用”的網絡文學理論,可以立刻、馬上、直接面對和求解當下網絡文學正在遭遇的“重大政治、現實和理論問題”,以及“微觀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和寫作問題”。

  從傳統評論“進場”到土著“突圍”:網絡文學需要“新的理論”

  為什么?

  2011年12月,我為《文藝報》撰寫網絡文學年終綜述時,提問:我們如何選擇“浩如煙海”的海量作品并進行評論――是每一部“被經典化”的網絡文學評論都值得評論嗎?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概念和評價體系來解讀、分析和評論網絡文學作品――是不是借用傳統文學理論概念和批評體系就可以?由于存在著網文界土著“碎片評論”和傳統評論“場外評論”的二元對立,網絡文學評論如何解決和兼容這種“由內而生”的土著派碎片評論和由外向內的傳統/學院精英派“場外評論”之間的對峙與隔閡、矛盾和沖突?

  2012年5月,我在寫一份項目申報材料中說,由于當下“文學大格局”的變化,我以為,不能只把傳統文學評論與批評體系,或者西方類型文學與文化理論的概念體系,引介進來,來觀察、研判和分析當下中國正在興起的網絡文學、類型文學以及各種非純文學現象的發(fā)展趨勢,我們更應該進“場”,進到這種從分類到定型的社會運動中去,進到執(zhí)政黨自上而下的言語變革、輿論重塑和新文藝政治觀漸變,以及社會各階層從下而上尋找自我意識、身份和位置的自我意識、族群認同和文化建構兩大趨勢之中,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不斷地提煉、總結“碎片化“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然后,在此基礎上,建構一種“系統”的“新文藝”評選、評價和評論體系-----這必然要跨越純文學和網絡小說、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虛構文學和非虛構文學等之間的界限,也必須要跨越文學與非文學、文學評論與其他社會學科理論以及文學與政治和社會之間的界限,采用一種跨界的、更高層面以及一種“系統論”、“生態(tài)學”的方法,來觀察、研究和分析這樣一種“新的文學發(fā)展現狀”及其評選、評價和評論體系的誕生與崛起。

  2013年11月,在參加作協舉辦的起點網絡文學作品研討會時,我發(fā)表了這樣的觀點: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網絡文學自身已經積累了很多創(chuàng)作和評論體系。但是,這些體系都在網絡文學的內部,沒有得以提煉,需要把這些體系提升到科學化水平的理論中(“把……提升科學化水平”),從而推動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整個漢語寫作在中國話語構建中的作用。網絡文學的評價有必要出現一套新的理論。

  被主流化:裹挾進中國話語構建運動和中國土著理論的崛起大勢

  2014年5月,在參加《文學報》第三屆新批評論壇時,我發(fā)表了《當下網絡文學的大勢是“主流化”》的觀點,認為——

  當下“網絡文學的主流化”,被席卷進下一個時代的“大格局”之中:擺脫西方話語平臺、言語方式,以及,在這種話語體系背后所隱藏的“西方中心論”的邏輯與思維模式,要以“中國話語”的構建運動為軸心,提出和重述“中國土著思想與理論體系”,參與未來世界“大理論”和“元概念”建設,以期真正實現“中國道路,全球價值”。

  假若我的研判和預判是對的,那么,“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就已經不只是一個文學問題,也不僅僅是文化問題,而是已經演變成一個新的政治問題——那現在,2014年7月,“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的召開,就具有一種“時代風向標”的特別意義——對網絡文學進行“理論上的總結梳理乃至深度的評論”,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學科建設和文化實踐”問題了,而是提供了一個“小切口,大格局”的時代拷問:在“中國話語的構建運動”之中,在“中國土著思想與理論體系”強勢崛起的時代大潮中,從網絡文學到整個漢文寫作,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新批評”,需要什么樣的“新文學理論”?

  我的觀點,跟這個研判和預判的思路與邏輯一脈相承。

  最近半年來,我生造了這個概念,并一直呼吁“中國土著話語/概念、思想/理論體系”的構建和重建。我們并不是要簡單“摒棄”西方話語,也不是要“否定”傳統理論——這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運用西方話語和傳統理論之前,我們更需要植根于當下的時代土壤和內生能量,提煉、歸納和總結出“土著話語/概念、思想/理論體系”!

  這不但可以讓我們洞見、研判和應對自己和這個時代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和傳統可以為這種土著理論的形成提供“方法”的借鑒,而這種土著理論,可以反哺,補充、豐富和調整既有的理論體系。

  網絡文學理論“新”之路:亟需“土著構造”和“跨界重建”

  在這次“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上,我重申這樣的觀點。

  我以為,當下網絡文學理論,要有助于這種中國話語構建運動和中國土著理論崛起的大勢,要有助于當下網絡文學“主流化”的趨勢,要真正對當下網絡文學的現狀與未來的發(fā)展、對網文作家作品的下一步創(chuàng)作真正“有用”……就亟需進入網絡文學的“場中央”,構造“土著理論”;并以此為圓點,進行整個價值評價體系的“路界重建”。

  毫無疑問,構造“網絡文學理論”迫在眉睫——這其實只是“表”;這背后的核心問題,是“網絡文學價值評價體系”的重建問題——這才是“理”。在網絡文學的主流化過程中,這兩個問題相互貫通、互為表里:后者是前者的內在依據和根基;前者是后者的外在體現和表現。

  這兩個方面都都隱含著一個根本要求:我們不能帶著“預設的理論”進場——不管是來源于傳統文學價值評判體制,還是以西方概念為中心的文藝理論體系——而是要進到網絡文學的“場”中央,立足于網文自身所經驗和想象的世界,去提煉、總結和生成“土著式”的話語/概念、理論/批評、思想/價值體系。

  這個過程,卻又使得網文理論與價值體系亟需“跨界重建”的新思路。尤其是網絡文學全版權戰(zhàn)略和全產業(yè)鏈,以及從分眾化/亞文化到大眾化/流行化特別是“主流化”的過程,讓網文理論的土著構造與價值體系的跨界重建,不僅僅是涉及到文藝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跨界問題”,而是一種思想、方法和話語體系……等“在場的親歷實踐與思考問題”——

  非常抱歉,我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概念和詞語來描述我的想法。只能以此模糊地表示我現在對“跨界重建”的看法,已經跟2012年5月側重于“學科”的跨界重建,已經有了本質的區(qū)別。只是,我還無法清晰地界定和描述這種“區(qū)別”的本質是什么。

  有用的理論:從四個/四種網絡文學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出發(fā)

  再宏偉的“大”理論問題,都要落地、落實、落細、落小到作家作品的具體“點”上。

  所以,接下來,我將以四個/四種網絡文學作家作品——

  •唐家三少《神印王座》的小白文流;

  •關心則亂《海棠依舊》的三種“關系”論;

  •貓膩《將夜》的愛國價值觀和新秩序之研討;

  •從《書香貴女》到夢入神機《陽神》的“傳統重述與重塑”新風向標;

  ——的具體文本分析,來描述這個“大理論”需求:

  為什么網絡文學的“主流化”,需要新文學理論的“土著構造”,以及新價值評價體系的“跨界重建”?這種“土著構造”和“路界重建”的方法和路徑,可能是什么?

  只有這樣,網絡文學理論才具有經典性、當下性和預判性等三性。

  也只有這樣,理論對他們才真正“有用”:對網絡文學作家作品的創(chuàng)意寫作“有用”,對網絡文學的主流化“有用”,對中國話語的構建運動、中國土著理論的形成與崛起并參與世界“大理論”和“元概念”的建設“有用”。

  “我”們何為:從“值錢的作品評論”到“有價值的時代理論”

  2014年,《中國企業(yè)家》在《網絡作家首富:把JK羅琳當目標達成全部商業(yè)企圖》這篇文章里說,唐家三少把J•K•羅琳當做自己的目標。

  “要達成如此宏愿,唐家三少還缺兩人!粋是評論家,一個是經紀人。評論家實現價值,經紀人實現利益!

  有用的理論也是最值錢的理論。毫無疑問,在“中國的羅琳”和“中國的門羅”誕生的過程中,“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人”。

  但如果局囿于此,格局未免太小。在“中國好時代”和“未來新世界”的預期預判中,評論/理論家同樣是“最不應該缺席”的見證者,親歷者,甚至是——開創(chuàng)者。

  謹以此自勵和共勉。謝謝。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