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隨著社會轉型與發(fā)展,中國少數民族電視劇逐步強化其主體意識,走入了電視劇市場,不難發(fā)現諸多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電視劇都是以之前拍攝的同名電影為基礎,進行了加工與改編的。然而,最后呈現出來的少數民族電視劇,除了與其同名電影有著相似共通之處以外,更多的是契合當今時代發(fā)展主題與特點,凸現了貼近現實的價值觀與美學風格。經典的少數民族電影被翻拍成電視劇,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復制或鋪展,更加講求的是主題升華與時代更換。
堅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在被翻拍的少數民族電視劇中,許多作品都描寫了少數民族人民反抗壓迫與剝削,爭取解放的情節(jié)。不論是以男性還是女性作為文化的表征,最終都是體現了同民族或者各民族之間通過團結互助,自強不息地來爭取自由的主題。
以電視劇《山間鈴響馬幫來》為例,盡管是采用了香港以及內地的明星共同出演,盡管在老電影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的偶像的、懸疑的元素,再加之愛情為其添彩,使其在主題上變得不再單一,多條線索串起了整個劇情,人物與情節(jié)更加飽滿與立體化,也沒有掩蓋住黨和政府、解放軍為了少數民族人民的安定生活與邪惡勢力斗爭的英雄行為。在作品中,軍民團結、同心協(xié)力與土匪周旋、斗爭是其重點展現的部分。作品中表現了黨對人民的關懷與一視同仁,嚴格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時也體現了只有軍民團結起來,才能將邪惡勢力徹底鏟除。
許多翻拍的少數民族電視劇,都在多元化的情節(jié)與構建的基礎上,堅持弘揚社會正能量、主旋律。 《阿娜爾罕》 《山間鈴響馬幫來》 《成吉思汗》 《嘎達梅林》 《東歸英雄傳》 《劉三姐》等一系列電視劇,都反映了少數民族人民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英雄氣節(jié)。 《成吉思汗》就完全寫實地再現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壯麗的一生,他有著英雄的豪邁、遠大的抱負、君王的霸氣。因為他的鐵血與果敢,結束了蒙古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這部電視劇不僅僅是體現了英雄人物的悲歡與成就,也弘揚了少數民族的文化以及傳統(tǒng),喚起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情感。
除了反映少數民族人民反抗壓迫的電視劇之外,也有以少數民族為題材,反映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相互平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建美好家園的作品。例如1995年的兩部《孔繁森》 ,盡管一為電影,一為同名電視劇,但是,兩部作品都描述了漢族的援藏干部孔繁森,為西藏同胞奉獻一生的故事。電視劇在對這位援藏的干部進行描寫時,將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態(tài)度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弘揚主旋律的電視劇,不斷地通過鏡頭、情節(jié)以及人物的張力與塑造等方面的手法,將民族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愛國主義精神的深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體現在了其中,表現得切實又淋漓盡致。
多元文化相互碰撞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重要方面,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以及各國文化的相互撞擊,這些少數民族電視劇在表現的情節(jié)上,以及臺前幕后的制作上,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在尊重歷史、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也擺脫了之前電影在某些激進思想上的桎梏。
電視劇面臨的不僅僅是將經典再一次重現出來,還要去滿足全球化的市場機制,滿足受眾的需求,接受文化之間的撞擊與融合。因此,在電視劇的拍攝與制作上來看,除了情節(jié)上進行充實、豐富、添加之外,有更多的國家或地區(qū)參與到了電視劇的拍攝中來。例如香港亞洲電視在1987年就曾經拍攝了20集的《成吉思汗》 ,劇組赴內蒙古草原進行攝制。在情節(jié)的構建上,除了再現了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草原上立下的汗馬功勞與赫赫戰(zhàn)功,也增添了很多野史上的,還未經證實的內容。而在演員的選擇上,也是選取了香港當地的演員為主演。除了香港亞洲電視之外,同年香港無線電視也制作了10集的同名電視劇,由萬梓良、黃日華、謝寧、關禮杰等香港一線明星出演。劇組同樣是遠赴內蒙古草原進行實景拍攝。此次電視劇的拍攝制作規(guī)模之宏大、投資之巨大、內容之精良、用心之良苦,在當時無線的電視劇制作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從香港兩大電視臺對于《成吉思汗》的拍攝上就可以看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已經不僅僅拘泥于內地交流,隨著全球各地經濟的互相往來,文化的不斷融合與相互影響,少數民族文化已經漸漸傳播于其他國家或者是地區(qū)。因為有了需求才有市場,從《成吉思汗》的兩次拍攝就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受眾心中已經有了對于我國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異域風光、歷史文化的憧憬與好奇,隨之而來的就是通過拍攝電視劇將其展現在遠離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受眾面前。
隨著文化、經濟的交融,各地區(qū)、各國家之間會消除一定的陌生感,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對陌生環(huán)境的好奇與渴求,在這種文化語境下,又再一次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互相影響。
以市場為導向
在這些翻拍的電視劇中,無論是在主題的表現,情節(jié)的展開,還是在演員的選擇等方面,都在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演員選取為例,除了要考慮到演員自身的實力,與劇本的符合程度等問題之外,也要考慮到其在受眾之中的影響,即電視劇收視率的號召力是否較強。因此, 《東歸英雄傳》電視劇的導演在開拍之前曾聯(lián)系過一些國內的一線明星,后來確定了臺灣演員馬景濤作為男一號渥巴錫的扮演者。雖然其并非少數民族的演員,但是,因為其辨識度強、爆發(fā)力大,再加上曾經出演的作品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導演依舊選擇了馬景濤。此外,寧靜、斯琴高娃、斯琴格日樂等廣為人知的明星紛紛加盟該片。改編自1954年的影片《山間鈴響馬幫來》的同名電視劇,選用了包括楊恭如、黃奕等明星,翻拍的電視劇《劉三姐》啟用了明星舒暢, 《阿詩瑪新傳》選用了韓雪、錢泳辰等明星。將“偶像”放入少數民族電視劇,將熟悉的人放入陌生的情節(jié)之中,也是這些電視劇拉近與觀眾之間距離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式。
電影與電視劇在時間的長短上有著巨大的差異,電影需要在短時間內就要交代人物的背景、情節(jié)的發(fā)展,展現故事的高潮,因而往往就會因為在這些方面的巨大投入而不得以放棄少數民族地域風光或者風俗人情的具體展現。而電視劇則相反,因為其時間充足,再加之觀眾流動的隨意性與快速性,因此,必須要用各方面去吸引受眾的眼睛,除了與電影相同的地方之外,也要去展現少數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像《東歸英雄傳》 《阿娜爾罕》等電視劇,都不約而同地將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俗、衣著服飾、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以及那些地區(qū)蒼茫又壯麗的景色著重進行了描寫。因此,在受眾眼中,這些作品已經不僅僅是翻拍自經典電影的電視劇,或者是反映了壓迫與反抗的具有政治教育意義的教科書,也是一部部風光片,滿足了其審美的強烈需求。
拍攝于電影《五朵金花》之后的《五朵金花的兒女》 ,也有著標新立異之處。這部電視劇沒有對原版電影進行翻拍,而是采用了原班人馬與新人物相結合的方式,拍攝了五朵金花后輩們的故事。采用了這樣獨特的方式,不僅可以讓觀眾重溫經典,更可以使其感受到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電視劇緊扣了時下觀眾們喜愛的影視主題與市場方向,更加符合的當代觀眾的文化興趣。
翻拍自經典少數民族電影的同名電視劇,在保留其經典與深刻的內涵的同時,根據時代主題與市場需求,努力尋找在政治要求與受眾認可之間的平衡點,力圖符合中國具體時代要求,同時應對市場化、全球化必然趨勢。在這些同名電視劇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包括題材受限、文化想象缺失等問題,因此,中國少數民族電視劇必須要尋找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爭取更多的社會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