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日前,原創(chuàng)新編大型歷史京劇《屈原》首次亮相梅蘭芳大劇院。此劇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既較好地體現(xiàn)了京劇的傳統(tǒng),又實踐了對其程式化束縛較大的突破創(chuàng)新。整個故事圍繞屈原聯(lián)齊抗秦、革新除弊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xiàn),最終懷抱愛國激情壯烈投江殉國而展開。該劇摒棄了近年來通行的舞美、服裝奢華大制作,既保留了傳統(tǒng)京劇的韻味,又有破有立,服裝、道具、舞美風格都有較大突破創(chuàng)新。
在演出陣容上,《屈原》也是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近幾年來脫穎而出的優(yōu)秀青年演員分兩組輪換出演。奚派老生張建峰、楊派老生楊少鵬飾演主角屈原,優(yōu)秀梅派青年演員竇曉璇、鄭瀟飾演嬋娟,楚懷王則由優(yōu)秀青年裘派花臉、方榮翔先生嫡孫方旭和優(yōu)秀青年裘派花臉孟憲騰分別飾演。
京劇《屈原》是一出題材極好、意義深刻的正劇,而屈原命運的結(jié)局又是個大悲劇,以此鴻篇史詩編成一部新戲,難度可想而知。我作為一名癡迷京劇的觀眾就觀后感略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和教正。
首先,一出好的戲曲劇目,必有繞梁三日、百聽不厭、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唱段,如傳統(tǒng)京劇《蘇三起解》之“蘇三離了洪洞縣——”、《甘露寺》之“勸千歲——”、《鍘美案》之“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等等;也有成功的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許多至今還在傳唱的唱段,都為這些劇目的保留傳承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頂梁作用。京劇《屈原》理當有主唱段吸引觀眾聆聽傳唱。張建峰所飾屈原在第五場用昆曲吟唱的一曲《九歌》之“國殤”聲情并茂,好聽也十分感人,可惜所言何物在下也一時難以聽明白,也許就不便流傳開來了。《屈原》劇組能否大膽突破而留下千錘百煉的優(yōu)秀唱段呢?我們新老觀眾和戲迷拭目以待。
其次,傳統(tǒng)戲曲戲目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和名著,反映各個朝代的生活,表現(xiàn)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這就逼得戲曲藝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戲裝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規(guī)矩。戲裝的樣式,是表現(xiàn)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以頭盔來說,大體可分冠、帽、盔、巾四類。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頭盔,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為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guī)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屈原》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服飾,對傳統(tǒng)服裝進行了改革,從而賦予了歷史人物真實的時代感。劇中屈原扮相“峨冠博帶”,古裝頭套,改良了五綹長髯,介幘巾,斜領(lǐng)大袖長袍,高底夫子履,給人以大氣、莊重之感。但劇中人除屈原、楚懷王、南后等外,靳尚等文武百官則是著我們常見傳統(tǒng)戲里的舊蟒裝,其顯示地位明顯高于楚懷王了。楚懷王和他的臣子們不知道頭戴的是“通天冠”還是“漢相紗”?同殿君臣服飾如同隔世;還有一位武將竟光頭出場,令人啼笑皆非。真不知道如此不倫不類、魚龍混雜的扮相,導(dǎo)演想向觀眾傳遞什么信息呢?
最后,《屈原》劇本中的一些細節(jié)仍需更加嚴謹合理。如第一場五國國君塑像搬上舞臺推來推去,奪人眼球,卻不美觀,也難合情理。再如第四場,張儀血書誤把秦國商于六百里土地寫為六千里,以此讓楚懷王自以為占了天大便宜,而當時一個魏國土地縱橫不到千里,這六千里之誤是不是玩大發(fā)了?第七場,屈原豪情滿懷吟唱澤江畔,用雙手合成“人”字,朝汨羅江慢慢走去。張建峰的唱、念、做把屈原的愛國情懷、執(zhí)著性格及其面對楚國被毀滅時的悲憤,演繹得淋漓盡致,屈原的投江仿佛是一位仙人御風而去,把全劇推向了高潮。全劇到此落幕恰到好處,后續(xù)的嬋娟等戲卻好像一杯醇釀硬加了杯白開水,反而沖淡了美酒之沉香。
新編歷史京劇《屈原》畢竟是一出新改編不久的大戲,難免美中不足。整臺戲,觀眾普遍稱道演員很賣力,但我以為賣力不可過力。若是能外松內(nèi)緊,多些舉重若輕的態(tài)勢,更有益于人物的塑造和把握。相信隨著演出的增多,演員的舞臺經(jīng)驗增多,表演起來也會愈加嫻熟,必將達到收放自如的自由王國境地。希望新編歷史京劇《屈原》不斷改進和完善不足之處,最后成為一出能留下來的京劇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