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在采訪這位臺灣重要的中生代作家——駱以軍之前,我讀他的文章:層疊的時間與空間、現(xiàn)實與夢境交錯,悲傷在字句里好像濃稠的化不開,還以為他是那種愁苦的作家。直到我去他下榻的酒店房間采訪,看到他果然如綽號“駱胖”一樣微胖的身材,穿著T恤短褲,光腳出來開門,迎我進去,又問我,“因為我抽煙,所以只能在房間聊了,你不介意吧?”一下子將文字中看到的那個他完全驅(qū)走了。
駱以軍這次來深,是為剛出版的新書《臉之書》做活動。盡管已有過無數(shù)次演講,但他仍然為下午的講座緊張得不吃午飯,甚至走到書店門口都要停下來抽支煙,晚幾分鐘“上斷頭臺”。這樣一個極度容易緊張的人,在寫作上卻是一個“最會講故事的人”。這一次,他在《臉之書》里講述了在計程車、咖啡館、酒館、按摩房的包廂里聽來的各式各樣故事。駱以軍形容,這些底層人物的悲喜故事,就像是散落的一顆顆珍珠,折射出臺北城市的五光十色。
1 吹薩克斯風(fēng)式寫作
深圳晚報:聽說您這本書堅持手寫,不用電腦?
駱以軍:是,只要是我任何的寫作,都是手寫。這十年有時在咖啡屋的室外寫,因為在戶外才可以吸煙,有時候會沒位,就像是逐水草而居去另一間。有時太熱,就只好找一個小旅館,休息三小時寫掉。
深圳晚報:專欄的寫作過程應(yīng)該會輕松些吧?好像您當(dāng)時寫《西夏旅館》抑郁癥都發(fā)了。
駱以軍:當(dāng)然沒有像長篇那么用力,專欄會比較輕松,好像我是一個苦練了很久的一套很復(fù)雜的玄天劍,寫《西夏旅館》時就像用玄天劍跟一個更龐大的軍隊搏斗,產(chǎn)生劇烈的廝殺。但專欄的寫作過程很開心,好像在吹薩克斯風(fēng),或是在跳很輕的爵士舞,很即興就出來了。
深圳晚報:雖然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長,但我在閱讀時經(jīng)?吹侥鷮r間與空間、現(xiàn)實與夢境交互,讓人產(chǎn)生一種很恍然的感覺,您好像很癡迷這種寫法。
駱以軍:這點我沒想到,是你發(fā)現(xiàn)的。在城市單一個體上,我不希望像人類學(xué)觀察那樣,寫一個妓女的一生。但在這么窄小的時空里,會不自覺產(chǎn)生一個回圈,合理的寫實順著的時間“他說”掉,或者把時間折疊掉,可能是我不自覺在做這樣的故事訓(xùn)練。我希望我的故事,即使很小,還是有一種很粘稠的東西。
2 折射城市的五光十色
深圳晚報:這本新書跟您之前的書有哪些不同?
駱以軍:臺灣持續(xù)讀我書的人可以看出,這本書可以看成是《我們》、《我愛羅》的升級版,甚至是終極版,我以后不會再出這樣的書了。
還有一點蠻純粹,在閱讀上,《臉之書》不像是《西夏旅館》那么難讀。每一篇都是兩千字,很容易進去。我以這本書為一個默契的劇場,點一根火柴棒,火柴點燃了,故事就從火焰中冉冉冒出來,火柴熄掉,故事就結(jié)束了。在兩三千字的篇幅里,不會有龐大關(guān)系的延伸,很符合我現(xiàn)在臺北城市里,常常在各種奇怪的空間里撞到的人。我想達到的效果就是,類似赫拉巴爾的《底層的珍珠》,寫妓女、流浪漢,這些底層人物有一團顏料比較暗的油彩。
如果用溫柔的眼睛觀看他們,好像也沒法支撐寫一個長篇,但用短篇就像一顆顆珍珠,每顆珍珠都有這個世界踩在上面的腳印,造成的傷害,雖然都看不到全景,也看不到那些錯綜復(fù)雜的傷害的源頭?擅恳活w珍珠都會折射出一點點閃瞬的光,折射出這個城市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美好、傷害,或者這些人對這些傷害的寬恕。將這些珍珠放在一起,好像變成這個城市的浮光掠影、五光十色的追憶似水流年。我覺得《臉之書》應(yīng)該也有這種效果。
深圳晚報:所以您在書中也寫了很多這種故事。
駱以軍:對,我在計程車、咖啡館、酒館、按摩房的包廂里聽說了很多怪異的故事,其中有遺憾、后悔,很多都是小說的材料。有一個計程車司機,以前是開水族館的,后來投資失敗開出租車。我是用偷故事的方式描述這個城市。沒有像舒國治那樣寫哪條街有碗面很好吃,也沒有像張愛玲式的大房子里,更像是一個側(cè)拍,我也跟一個讀者一樣,路過這些人的故事。
深圳晚報:您寫專欄的同時也在寫長篇,能談?wù)勥@中間的過程嗎?
駱以軍:2008年我寫完《西夏旅館》,到今年我寫完《女兒》,這中間有六年。開始寫新的長篇時,我已經(jīng)完完全全離開《西夏旅館》很久,當(dāng)然這中間內(nèi)心花很大勁,不要讓自己下一本書用《西夏》這套體系。我希望自己每一部小說,不光情節(jié)、內(nèi)容、主題、甚至到語言都整個翻天覆地翻掉。這樣通常就需要時間過渡,現(xiàn)在年紀(jì)大了,從一個長篇到下一個長篇,這中間的時間就好像是哪吒在換骨頭,整個內(nèi)在的骨頭都在撕碎,這中間每個星期要強迫寫一個短的故事。當(dāng)然我有朋友勸說我,不要讓我那么賣力,但我想說,我想成為一個極限的小說創(chuàng)作者。
3 書寫小說要粉身碎骨
深圳晚報:您之前說作家寫作很孤獨,這很容易理解,但您說作家應(yīng)該與全世界為敵。我不太理解。您現(xiàn)在還是保持這樣的觀點嗎?
駱以軍:當(dāng)然了!還是要與全世界為敵。這世界沒那么容易,不是像《魔戒》里,一個邪惡的魔王藏在一個火山里那樣有清晰的道具。很多時候,世界很復(fù)雜,尤其網(wǎng)絡(luò)將一個爆炸的世界每天送到你面前,你通過手機,每天感受到世界上發(fā)生著哀痛,你感到悲憫,可是你什么都不能做。你沒法在噩夢的破洞里做一個修補者,你癱瘓在那里。
在小說的世界里,就好像是不停止的動作,你永遠(yuǎn)要讓自己展開翅膀,鉆進去這個世界的風(fēng)暴圈,弄清楚里面是什么,可能你會粉身碎骨?墒菚鴮懶≌f本身就是粉身碎骨,并讓這個粉身碎骨介入你所存在的這個時代。其實這是十九世紀(jì)末以來,偉大的小說家都在做的事情,他未必能找到答案,但后來的讀者能從文字的殘骸里,看到說故事的行動和他置身的時代,穿透它。
深圳晚報:可以理解為帶著一種觀察、批判的意味在里面嗎?
駱以軍:當(dāng)然一定有批判,但比批判更進取。我覺得批判是有一種方法論的東西在里面,可是小說家有一個文學(xué)觀,我啟動的文學(xué)觀的維度太復(fù)雜,在那個文學(xué)觀里,我絕不媚俗,不代表我不批判。
就好像格拉斯,后來參加納粹,道德位置為此被貶到很低。但在《鐵皮鼓》里,你看到他用嬉笑的眼光寫他發(fā)狂的媽媽、倒霉死去的父親,被困在德國戰(zhàn)爭狀況的全景種種悲傷。重點不是在批判在這件事,重點在批判容易嗎?把人放在那個情境設(shè)計里,你一樣會變成那樣悲慘、滑稽、不可思議失去人類尊嚴(yán)的怪物。
深圳晚報:那可以理解成除了批判,還有一種設(shè)身處地的包容?
駱以軍:對,不過要比那層意思更多。我一直在講小說寫作就像萬花筒。小說的書寫唯一在做的就是,不要讓經(jīng)驗只被一種經(jīng)驗壟斷。小說家有一種鬼臉,當(dāng)大家開始用神圣語言把一種經(jīng)驗占據(jù),一個好的小說家,會想盡辦法在這個畫面上蓋上一層透明的幻燈片,讓人看下的全景改變了。再好的小說家,可能會再蓋上一片又一片透明的幻燈片,就像蕨草的覆面一樣復(fù)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