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shù) >> 美術(shù)動態(tài) >> 藝苑 >> 正文
張英楠的作品很少局限到某一個特定的主題和形式,畫面所表達的意圖,就像是一個在街上漫無目的的閑逛者,一個冰冷又似曾相識的房間,一個觀看許久又突然模糊、反復出現(xiàn)的電影畫面,一句媽媽在耳邊曾經(jīng)說過的話,一個緩慢、怪異而又悲傷的夢……
張英楠從小對畫畫就有濃厚的興趣,做幼兒教師的母親一直很支持他,常帶他去單位看訂閱的美術(shù)雜志,被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藝術(shù)大師作品的美感深深吸引,臨摹了很多。而內(nèi)向的性格也促使他更加沉醉于繪畫中,畫畫逐漸成了他的習慣。張英楠處于比較平靜的生活狀態(tài),其作品隱喻的表達方式源自他長時間的思考。
茂密的植物被修整成迷宮版的標準幾何體,覆蓋了幾乎整個畫面,并向畫面外延伸,只留下縫隙的藍色,是海水也像是日落后的天空,畫面中的人物裸身置于迷宮之中,站在起點的位置……作品《開始的方向》的畫面正如張英楠作品中常見的場景。在封閉的空間里,人物通常只能看到背面或藏匿于某處。他們似乎并不期待交流,他們只在乎自己,在乎自己的傷感、溫情和憧憬。
《逝去的時光》、《被遺忘的溫度》、《交織的光輝》等作品,僅從名字就令人感到濃郁的詩意和與世隔絕的氣質(zhì)。張英楠繪畫中的色彩平面性和構(gòu)圖中慣常出現(xiàn)的水平、垂直的線條,不僅為他心目中的生活世界劃定了邊界,甚至還強硬地延伸,形塑著生活空間乃至生活內(nèi)容本身。
雖然他強調(diào)作品中的感性,認為感性先于理性,然而當豐富的感受和抒情一旦到達畫面,便變成冰冷的空間和嚴格的計算,這種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沖突構(gòu)成了他獨特的繪畫。
藝評人王蕾曾這樣評論:面對張英楠的作品,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空間失落感,因為你永遠無法到達畫面主體存在的空間。你試圖進入,進入的只是可供遙望的空間,視線依然深遠,自我無法捕捉。在這一時刻,實際上他是在要求繪畫是一面鏡子,不同的空間轉(zhuǎn)變成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可以被觀察和認知的自我。張英楠相信“向死而生”的生死觀,他把這句話的深刻哲理引入到了他的藝術(shù)價值觀中。藝術(shù)如同人的生命一樣,遵循著從生到死的自然法則。藝術(shù)中新的誕生意味著舊的死亡。張英楠就像那個從太陽升起時出發(fā),太陽落山時回到原地的人一樣,探索藝術(shù)疆界的腳步不管多么貪婪,最終都會歸屬于那一小塊真正屬于他的地方。
藝無止境,對自我精神與純粹的追求永不滿足。張英楠只需要一小塊屬于他的地方,表達感悟,宣泄人生,這一小塊屬于他的地方就是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