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湖南人讀田耳,很容易會心,非湖南人,讀不出字里行間特別的湖南味兒。
長篇《天體懸浮》里也有這特別味兒,田耳再一次寫派出所輔警的生活,現(xiàn)實、底層、“一地雞毛”的狀態(tài),人的善惡好壞沒有明顯界限,皆蒙昧于說不清的世俗生活的漩渦。男一號符啟明是典型的“人精”,現(xiàn)實生存能力強,左右逢源,脫離輔警生涯后恣意妄為,卻也有靈魂升華的渴欲。田耳以發(fā)表在《收獲》雜志上的《天體懸浮》(20萬字),日前獲評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該書即將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單行本(27萬字)。
田耳小說還是蠻有湖南味,只要讀他的小說,這是不言自明的,他的“佴城”,打著湖南烙印。語言是湖南味的,人物的思維是湖南味的,有些場景、故事,是屬于時代、屬于命運的,也是湖南味的。這不是說“鄉(xiāng)土”,而是“現(xiàn)代”,“很現(xiàn)代”。
田式語言爽快、利落,有直擊人心的力量。他的短篇小說極為節(jié)制,宛如武功秘籍一樣,埋藏了這位小說作者的“門道”。他寫長篇不多,到《天體懸浮》大約摸到了寫長篇的章法,說得俗氣一點,體現(xiàn)了一個話癆的本質(zhì)。作為一個從小口吃、因此備受磨難的人,一旦有機會便就滔滔不絕,長篇里,體現(xiàn)了這個“滔滔不絕”。
他的小說好讀,包括《天體懸浮》,可以看到推理小說之于他的影響,他喜歡松本清張,他是奇詭的漁翁,釣魚的鉤子埋伏很深,很遠很遠之后,不出意料地魚兒上鉤,銜上前邊拋出的鉤子;他像一個頑童,又邏輯縝密、胸有成竹,把一切掌控得好,紋絲不亂。他的小說看似是通俗的,但在實際操作上,并沒有降低寫作的難度。有嚴肅文學的核。骨子里蠻嚴肅。
田耳獨特之處是,有對于人情世相的獨特看法。通常意義上的觀點、看法,他是沒打算接受的,他接受的是自己觀察琢磨出來的、完全田耳的觀點。他簡直是個觀察家,這觀察的能力他比一般人擅長,借由觀察,他能很妙地運用各種方式得來間接經(jīng)驗。他相信人性本惡,他是從人性本惡出發(fā)去看世間。在他筆下,其實沒有截然的好人、壞人,善與惡,做“齊物”之觀,人性有其模糊不清的地帶,或者這就是他所感受到的巨大的真實。如果說,湘西(吉首、鳳凰)那片土地有形無形在給他滋養(yǎng),那么他的童年經(jīng)歷也深刻影響著他。一個不被待見的孩子,手腳不靈便,成績不優(yōu)異,壓抑過久過深之后,他將不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打量世界,也將不以通常的方式書寫世界,而這,是田耳的方式,田耳的世界。
這樣比可能不太恰當:湖南的70后作家,出生于益陽的盛可以,出生于常德的王小菊—這兩位是女作家,但是小說里沒有小資、嬌氣的東西,是關(guān)注真實的現(xiàn)實生活,骨子里有一種硬氣,田耳這純爺們就更加了。如果要與曹寇、葛亮、路內(nèi)、徐則臣、趙志明這些70后作家比,充分證實了:每一個人都從故鄉(xiāng)及自身經(jīng)歷獲取寶貴營養(yǎng),都以自己的獨特表達成名,田耳的獨特表達,是瀟湘子弟的獨特。
沈從文是在異鄉(xiāng)寫沱江邊的人事,田耳窩在沱江邊,寫著內(nèi)心之城(涵括沱江邊)的人事。沈從文對于他并沒有顯現(xiàn)的影響,但我們都能體會到那一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男主角
不怕失控,只要真實可信,就成了
瀟湘晨報:你說過符啟明、丁一騰就是一個人的兩面,那么單說說符啟明這一面吧,符啟明簡直就是人精,很強的業(yè)務能力,很強的現(xiàn)實生存的能力,從輔警到開賭莊、非法融資、控制“紅燈”產(chǎn)業(yè),你個人如何看待他?
田耳:符啟明是我寫失控的一個人物,開始并不想寫成這樣子,寫著寫著,我身邊許多熟人的性格特征越來越多地疊加在他身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遭遇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所以出現(xiàn)了很多冒險家。有些人不會覺察,符啟明們卻不會孰視無睹。他們通過商業(yè)法則,依賴個人生存能力,將各種資源占據(jù)。這些年,中國許多商人都是冒險家,有些贏了,有些輸了,很難給這些得失起伏的情況捋出一個邏輯。符啟明的命運有其偶然性,我不覺得他最后的入獄是他的失敗。這個人物寫失控了—我也不怕失控,只要筆下的人真實可信,小說就成了。符啟明是一個真實可信的人,我很高興寫出了他。
瀟湘晨報:小說將社會底層輔警的生活寫得立體可信也很壓抑,他們沒有正式編制,只是臨時工,過著“一地雞毛”的世俗生活,如何看待現(xiàn)實中這樣一群人的存在?
田耳:我去體驗生活時,他們是臨時工,我連臨時工都不如,有些輔警對我是居高臨下的—他們已經(jīng)是底層,但沒建立起平等觀念。平等對一些人來講,是罕見的。
我記得小時候,學校每年都有大合唱,我小學的班上,23個男生,22個女生,結(jié)果有次合唱比賽,就挑了22對,單把我一人刷下來了,還要我守教室,老師怕我一個人出去玩,還把我反鎖在教室里面。這對于一個人內(nèi)心的摧殘是非常大的。初高中大合唱,我也總是被刷下來,幸好不再是獨一個。高三大合唱,班主任讓全班每個人都唱,班主任其實看我挺不順眼,但這是我讀了這么多年書唯一參加的合唱,至今我心里對這班主任仍是感激;谖易约旱脑庥,我對平等比較關(guān)注,比較愛琢磨,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細節(jié)。
瀟湘晨報:你對底層人們還是有一種同情。田耳:我對于底層不敢說是同情,我有什么資格同情?頒獎詞說我有“平等心、同情心、好玩之心”,至少同情心我是不敢當?shù),要說防備心那倒真有。防備絕對不能少,不接觸是無法想象的。
我以前有個經(jīng)歷,對我影響非常大。1999年我在吉首文藝路的家電商場推銷空調(diào),那時候文藝路作為家電商街,除了商家、推銷員,還活躍著許多維修工、板車工。我天生喜歡聽人擺龍門陣講故事,想和板車工喝喝酒,聊聊天。但我意識到,要與板車工打成一片是很難的,他們覺得推銷員干活比他們輕松,賺得比他們多,心里就有疙瘩。當時全國“五交化”紛紛倒閉,如果倒閉,我也是臨時工,板車工還盯著我們。板車工拉的板車,中間有個夾層,記得“五交化”搬遷時,他們瘋狂偷竊,放入板車的夾層。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是偷搶,而是反抗,是為自己爭取利益,絲毫沒有羞恥感,甚至還洋洋得意。
某天要送貨,我叫了經(jīng)過商場門口的一個板車工。這個和我差不多年紀的板車工突然開罵:“你什么東西!敢來使喚老子!”原來他和他兄弟拉了幾年板車,連偷帶拐賺下一筆錢,最近剛買一輛貨的,已經(jīng)不是以前的板車工了—身份已經(jīng)變了。他壓抑太久的情緒瞬息間爆發(fā)了。我卻感到恐怖。一個人那么容易背叛他們的身份,這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塞給他的扭曲心態(tài)。瞬息之間,就變了個人,與之相應,就變了張臉。沒過多久,這人撞了人,貨的沒有了,眼光又變得恭順了,我卻再也不敢與他打交道了。
瀟湘晨報:小說里的輔警們,為薪水去抓賭徒、偷情的人、出賣肉體的人,轉(zhuǎn)眼自己也可以成為賭徒,與人偷情,與她們上床,似乎一切都是可以隨“利益”而轉(zhuǎn)化的。
田耳:抓人的,很容易成為被抓的人。不僅是“佴城”特有,這也是中國的強大“傳統(tǒng)”。所謂“倡優(yōu)皂卒”,《天體懸浮》里警察不做“體力活”,所以雇了那么多輔警,輔警相當于古代“倡優(yōu)皂卒”的“卒”,“卒”是最底層執(zhí)法者,正因為沒有躥升身份的可能,所以他們執(zhí)法才能兇狠,才會具有震懾作用。在我小說中,輔警們抓地下賭莊是一門生意,開地下賭莊也是一門生意。最基層的執(zhí)法者,本身是臨時工,來執(zhí)法完全是為了錢,而執(zhí)法是需要成本的。風險、收益也要有比例,即便是一條賤命,也得有回報。干什么、有多大危險性來決定得有多少回報,連這回報也沒有,再有什么命令他們必然陽奉陰違。這些年,警察制度改革,提倡文明執(zhí)法,包括執(zhí)法場面必須用錄像紀錄,這都是很大的進步。
田耳,本名田永,1976年生,湖南鳳凰人。
《鄭子善供單》獲第十八屆臺灣聯(lián)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夏天糖》獲第二十屆臺灣聯(lián)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姓田的樹們》獲第三屆貝塔斯曼杯全球網(wǎng)絡原創(chuàng)作品大獎賽中篇小說獎;
《一個人張燈結(jié)彩》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及2007年度“人民文學獎”。
以《天體懸浮》獲評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
另著有中短篇小說:《衣缽》、《重疊影像》、《你癢嗎》、《坐搖椅的男人》、《狗日的狗》、《濕生活》、《環(huán)線車》……長篇小說《風蝕地帶》。
觀星及“佴城”
“佴城”是一個從不確定的想象地域
瀟湘晨報:小說里寫了許多觀星的場景,相對于壓抑的底層輔警(不做輔警之后)的生活,這有一種超越意義,你自己是怎樣考慮的?你自己也買過望遠鏡觀星,是怎樣的體驗?
田耳:我喜歡看天文類書。天文數(shù)字,和日常生活一比,一下子大得不得了,日常生活里用千、萬就夠了,到了天文學里,動輒幾億、萬億,這數(shù)字概念一下把你沖擊到了,從而產(chǎn)生渺小的感覺。當你一不小心拿了個獎,要冷靜下來,很簡單,拿出天文書翻一下,小小得意一下子無影無蹤。全是輔警的生活,也確實壓抑,想有點宏觀性的東西來調(diào)劑一下;就像菜里鹽太多,放點水或白糖來調(diào)劑下,一開始也只是試一試,將“觀星”引進來之后,小說名也隨之得來了。有網(wǎng)友評價說這個小說寫出了一個人(符啟明)對于靈魂的渴欲,不管他的肉身離靈魂有多遠,是從符啟明熱愛觀星而來。
夏天我也喜歡睡在屋子平頂上,看著星星睡,星星在你視野里,相隔咫尺,卻可能是幾億光年之外,這數(shù)據(jù)會把人搞崩潰。此時孤獨感也來得強烈;孤獨感蠻好,很多人無所事事,無法一個人呆著,一定要一幫人在一塊,他會說沒有孤獨感,其實他有更大的孤獨,而且從不曾意識到其實可以享受孤獨。我自己也買了望遠鏡觀星,可能是設備不好,沒觀到什么。觀星容易上癮,我是容易上癮的人,以前集郵、藏書搞得不亦樂乎,一旦搞成愛好,就占用很多時間、金錢。如此,不敢愛。
瀟湘晨報:不僅是《天體懸浮》,你的小說故事往往發(fā)生在“佴城”,“佴城”是一個怎樣的城市?跟吉首、鳳凰的關(guān)聯(lián)是什么?與你小說的關(guān)系是什么?
田耳:可以這樣說:我筆下的“佴城”,是一個從不確定的想象地域。佴城出現(xiàn)在我很多小說,有時候它是一個市,有時候是一個縣城,有時又像只有一個鎮(zhèn)的規(guī)模。好玩就在這里,一切完全由我來操控,它在某一篇小說里,只要完成我對小說的設定,讓一切自圓其說就已足夠。它可以根據(jù)我的需要任意去揉捏,擴大或縮小。它是我內(nèi)心的一個城,可以包容我的一切經(jīng)歷,包容已知未知、過去和未來。它是我的地盤,在這里,我說了算。
也可以這樣說:“佴城”,有我在吉首、鳳凰生活的許多私人體驗,最主要的部分其實是吉首,1992年,16歲,我去吉首讀高中,2002年回鳳凰,人生最重要的10年是在吉首度過的。吉首、鳳凰算得上是一個地方,走高速就十幾分鐘,也沒多大區(qū)別。
《天體懸浮》里寫的人的性格,在湘西真是普遍的。在湘西地區(qū),吉首鳳凰,還是以老實忠厚溫和出名的,我去過江浙一帶,感受到巨大的差別,江浙文化淵源厚重,說話斯文;在湘西這邊,打招呼會說臟話,就是這樣一種風氣。
“佴城”,其實有一定的隨意性,其實也是一個“省事”,想人名地名很麻煩,懶得起人名,我短篇里,用很多“小丁”,懶得想地名,就都叫“佴城”。
我以前體驗生活的派出所就在吉首。我寫《天體懸浮》時,腦袋里有很具體使用的地理概念,本地人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對應;也有一些地名是無法對應的,比如“左道封閉”,曾經(jīng)我確實看到過一座橋,封了一半,我坐車經(jīng)過,見到“左道封閉”四個字。
如果不離開鳳凰,我的小說應該都會發(fā)生在“佴城”。
寫作及朋友
我像王朔正常,我想像他,我蠻像他
瀟湘晨報:有人稱你是湖南版的王朔,怎么看?《天體懸浮》某些地方有點《動物兇猛》的感覺呢。
田耳:這樣說是抬舉吧。王朔是我景仰的大師。真正觸發(fā)我走上寫作之路的其實就是王朔的《動物兇猛》,王朔語言有種力量,促使人想表達。那時還在念高中,我在追一女孩,給她寫情書,大量使用《動物兇猛》里的句子,寫情書沒達成所愿,但寫情書的過程中,我對寫作產(chǎn)生了巨大興趣!秳游飪疵汀分苯佑绊懙轿覍懶≌f,《動物兇猛》我至少看了三十遍。
我像王朔是正常的。我想像他,我蠻像他,我骨子里天生可能與他有異曲同工之處。很自然就那么寫,就很舒服,不是有意識去學的,有意識去學也可能學不像。沒有刻意模仿,也沒有刻意回避,一切是順其自然。
瀟湘晨報:還有哪些作家深刻影響到你?
田耳:如果說金庸讓我知道故事具有致幻的效果,王朔、余華讓我知道敘述的腔調(diào)乃小說第一性。外國小說則讓我知道小說有無限可能性,外國小說對我影響很大。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克洛德·西蒙《弗蘭德公路》……很多很多。
說說拉格奎斯特的《大盜巴拉巴》吧,基督耶穌愿意為大盜巴拉巴而死,當巴拉巴被替下后,從不理解耶穌到皈依耶穌,有了一段艱辛的心路歷程—這小說對我?guī)椭浅4蟆以谛≌f里也喜歡寫人物的心路歷程,故事是平的,心路歷程是向上的。這一點較好落實到了《一朵花開的時間》里:錢塘江江潮來時,魯智深坐化了。魯智深那樣率性,毀像開戒、醉打山門的事都會干,最后怎么會圓寂?小說里寫了他的成長經(jīng)歷,用特殊方式悟道,感受到佛學精神,讓人覺得最后坐化是順其自然,理據(jù)充分的。小說里有心路歷程,甚至能寫出儀式感,我想往這方面走。
(笑)這次領(lǐng)獎,燈光一打,有點儀式感,突然被儀式了一把,有點荒誕,有點美妙。
《天體懸浮》里儀式感沒達到,心路是慢慢往上走的。有人還是喜歡符啟明就是因為他的心路是往上走的,盡管有諸多瑕疵,但是渴望靈魂的升華,有這一點,就不庸俗。他有皈依之感,想用一種方式完全升華自己的靈魂,一直想建天文臺,這是靈魂渴欲的具象化。
瀟湘晨報:說說寫作、閱讀之外的生活吧。一個作家和他的朋友們怎樣保持關(guān)系?
田耳:除了寫作、閱讀,朋友邀就喝喝夜酒,結(jié)婚后喝得少了。以前沒幾個朋友,我老婆認為我有點孤僻。說白了,是獲獎之后,很多人主動過來和我交朋友,我們互有來往。在小城里,朋友就是一起喝喝酒,我講了笑話,他們笑笑,他們講了故事,我可能會用到小說里。我們不交心。要交心的話,他們會以為是怪物?赡苁强h城太小,彼此太熟了,吃牛也吹不了,幾斤幾兩都一清二楚,不像大城市,彼此陌生,想怎么說可以怎么說。我與本地朋友聚在一起,是沒有什么話的—喝酒,借酒勁才說了些話—而且在一起必打牌,不打牌就沒朋友。
為什么小城卡拉OK盛行,唱K就是公式化、標準化的情感表達,失戀了唱唱《離歌》—要表達情感通過K歌房。這反倒說明,我們正經(jīng)歷一種集體的失語。若要大家用自己的話表達心意,往往什么也說不出來。我也很渴望與寫作的朋友一起交流,彼此一說,一下就能領(lǐng)悟;但這交流也不能太多,交流太多也會讓人“漏氣”,有損寫作的快感。我能寫還是跟呆在鳳凰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狀態(tài)的地方有關(guān)。
我面臨不太好的境況:以前朋友知道我寫小說,但不知道會發(fā)出來,就瞎扯,我能得到很多,他們給的都是原始材料;現(xiàn)在,他們經(jīng)常給我加過工的產(chǎn)品。最痛苦的是,有年紀較大的人找到我,要跟我講故事:“我的一生就是一本大書”—但聽了半天我什么也得不到。說這話的人通常會加工他們的經(jīng)歷,一旦加工,大都是舍去有用的東西,留下殘渣。
我把聽來的故事或某個朋友的經(jīng)歷寫進小說—“我寫了,你去看一下”,他們看不出來!兑吕彙穼懥说朗浚_是從同學經(jīng)歷來的,他說:這是你虛構(gòu)的,和我沒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