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學者、出版家丁景唐:為中國新文學存跡留痕

http://taihexuan.com 2014年05月12日10:20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馬信芳
丁景唐近照丁景唐近照
丁景唐作品丁景唐作品
《中國新文學大系》第1輯(影印本)《中國新文學大系》第1輯(影印本)
巴金作序《中國新文學大系》第2輯巴金作序《中國新文學大系》第2輯

  作為學者,丁景唐先生主要從事魯迅、瞿秋白、“左聯(lián)”五烈士和左翼文藝運動史的研究。發(fā)表有關論文近兩百篇,著有《瞿秋白研究文選》、《魯迅和瞿秋白合作的雜文及其他》、《學習魯迅作品的札記》、《詩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等。作為出版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策劃影印創(chuàng)造社和“左聯(lián)”“文總”時代的文藝刊物共四五十種;新時期以來,又主持影印《語絲》《光明》等刊物,由瞿秋白編選并作長序的《魯迅雜感選集》等。特別是主持影印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后,又開始主持編撰《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輯(1927-1937),接著,擔任其第三輯、第四輯的顧問,并親任第四輯《史料·索引》卷主編。正是由于他的接棒,接著,上海文藝出版社又編撰出版了第五輯,至此,這套史詩般巨著共100卷,以文學長廊形式,全面展示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優(yōu)秀成果的一項出版工程全面完成。

  丁景唐已離休多年。兩年前,因年事過高住進了上海華東醫(yī)院。日前,筆者在他95壽辰之際,專程來到醫(yī)院,訪問這位學者、出版家。他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蔼q戀風流紙墨香”,談起走過的歷程,十分留戀,回味無窮。

  “文章煙海待研證”

  作者:在魯迅、瞿秋白、“左聯(lián)五烈士”和左翼文藝運動史的研究方面,你是公認的專家。你還被上海魯迅紀念館和左聯(lián)會址紀念館聘為顧問,你是什么時候開始這方面研究的?

  丁景唐:我在青年時代就崇敬魯迅先生,愛讀他的作品,從他的著作中認識社會,汲取前進的力量。1930年代,我進入中學讀書。家里的幾冊《語絲》《小說月報》和創(chuàng)造社的刊物已不能滿足我對新文學的渴望。因我從小失去父母,依靠姑母、叔父生活,根本買不起書,于是就到圖書館借書看,后又到四馬路、四川路等上海灘舊書店淘舊書,我翻得多,看得廣,但買得絕少。今天回想起來,我對新文學書刊和魯迅著譯版本能有一些鑒別能力,大半與當年跑圖書館和舊書攤的經(jīng)歷有關。

  抗戰(zhàn)開始,我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的洪流,并參加了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蜜蜂》刊物后又負責編輯《聯(lián)聲》刊物,我寫詩、散文,寫得最多的是短評和雜文一類,于是對魯迅的雜文更感親切?箲(zhàn)勝利后,我一方面編輯《文壇月報》,一方面負責上海文藝青年聯(lián)誼會。我曾在《前進婦女》上發(fā)表閱讀魯迅《祝!返淖x后感文章。沒想到這篇文章被當時雪聲劇團的編劇南微看到,于是找來魯迅原著,念給劇團主持人袁雪芬聽,袁雪芬很快被吸引住了。不久他們將《祝福》改編成越劇《祥林嫂》搬上舞臺。雪聲劇團紀念刊上摘引了我的文章的有關論析!断榱稚泛蟪蔀樾略絼〉慕(jīng)典,我由此感到欣慰。

  解放后,我在市委宣傳部工作,后來又進入出版部門,應該說研究對象的資料來源較以前多了。不過擔任領導,白天就沒時間,但我鐘情于現(xiàn)代文藝史的研究,當然用上了晚上,更用上了節(jié)假日。就這樣,幾十年來我為我的研究辛勤地耕耘著。

  作者:對于你在研究左翼文化史的努力和貢獻,茅盾先生在1980年11月曾贈詩于你,詩曰:“左翼文臺兩領導,瞿霜魯迅各千秋。文章煙海待研證,捷足何人踞上游!

  丁景唐:這是茅公對我的鼓勵。應該說,是“左聯(lián)”這塊豐碑給了我精神,給了我力量,用今天的話說,有了正能量。“左聯(lián)”的成立是我們黨的政治智慧和策略的體現(xiàn)——這種從分裂到統(tǒng)一,給模糊的面貌以鮮明的稱謂的政治謀略,讓思想雜亂的“革命文學者”和“進步”的文學家集合到的“左聯(lián)”旗幟下,它雖只有6年,卻走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中。

  茅盾先生曾說:“左聯(lián)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著光榮的地位,它是中國革命文學的先驅(qū)者和播種者!卑斞冈趦(nèi)的左聯(lián)成員,還有柔石、殷夫、胡也頻、馮鏗、李偉森,這“左聯(lián)五烈士”,當年他們是以文化的“拓荒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神州文化舞臺的,他們用犀利的雜文,或是用他們沉綿的小說,或是用他們雋永的詩篇來喚醒中華民族。所以他們留下的作品,留下的精神,是不朽的。我之所以花時間和功夫研究這段歷史,是因為有意義。我至今認為,他們當時那種直面民生、直撻時弊的文風,那種為國為民,勵精圖治的獻身精神,在自強不息、建設現(xiàn)代化中國的今天依然值得發(fā)揚。

  接棒《中國新文學大系》

  作者:經(jīng)歷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最辛酸的年月,1979年,你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出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一上崗,就為中國新文學干了兩件大事:一是主持恢復深受國內(nèi)外文化學術界關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期刊的影印工作,出版四十余種太陽社、創(chuàng)造社和“左聯(lián)”、“文總”等有重大歷史價值而存世極少的文學期刊;二就是開始影印匯集了我國五四新文學精華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的第一個十年的10卷本。你怎么會想到要做這件事?

  丁景唐:出版家趙家璧是個“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編輯思想”的人,上世紀30年代, 他在良友圖書公司,為保存“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重要資料,編輯出版了中國最早的大型現(xiàn)代文學選集——《中國新文學大系》。按照茅盾當年的說法,它是《大系》的第一輯,展示著我國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的輝煌實績。

  當時的幕后策劃是創(chuàng)造社老將鄭伯奇,通過他又聯(lián)絡了魯迅、茅盾、阿英、鄭振鐸等名作家,最后連在北京的胡適、周作人、朱自清等都被調(diào)動起來,又邀約到蔡元培先生作總序。這是明星薈萃,巨人攜手的一個文化工程。這十一員元老級人物里,有左翼與右翼之分,也有宗派對立,兄弟鬩墻,卻都心甘情愿地聚集在一個文學青年麾下編輯同一部叢書,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出版史上的奇觀。

  現(xiàn)在推想起來,趙家璧設計的是個金點子,這些文壇巨星都是五四的產(chǎn)兒,對于“新文學”有著難以割舍的依戀之情,而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復古的,讀經(jīng)的,尊孔的,甚囂塵上,五四精神受到了挑戰(zhàn)。這些五四的產(chǎn)兒們放棄舊隙一致來弘揚五四精神成果,從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兩方面來確立新文學的權(quán)威地位,才是大系的真正的生命所在!吨袊挛膶W大系》第一輯的編撰,是趙家璧前輩們?yōu)楹笊庾x這一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學路徑和歷史坐標,這太重要了。就此,我有了開始影印《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輯的10卷本的想法。

  作者:據(jù)說,上世紀40年代初,趙家璧先生在重慶曾想續(xù)編《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輯,選收“第二個十年”的作品,無奈日寇入侵,戰(zhàn)火頻繁,限于客觀歷史條件,未能如愿。

  丁景唐:不僅如此,新中國成立后,在文化建設的熱潮中,本可著手這一工作,可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擾,對上世紀30年代文學史上一些作家和作品都難于作出正確的評判與評價,因此想編第二輯只能是空想。

  所以,續(xù)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同樣成了我們這代人的夢想。一直到改革開放后,這個時機才到來。于是,我有了更大膽的計劃,決定接過當年良友的旗幟,著手編撰《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輯,即第二個十年(1927年—1937年)的20卷本。當我向出版社同仁談了這個設想后,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并提出,首要的工作是約請前輩作家、文學理論家為《大系》撰寫序言。

  1982年,我趁赴京參加全國出版會議的機會,拜訪了許多文壇前輩,得到他們一致的支持。最先訪問的是夏衍先生。夏衍在電影、戲劇和報告文學三領域均有建樹,但他謙虛地只承允為電影集撰序,并推薦聶紺弩為雜文集作序。接著我和趙家璧一起看望了葉圣陶前輩,葉老推薦吳組緗為散文集作序。以后,又專訪了周揚等前輩作家。

  不久,《中國新文學大系》的出版計劃獲得了批準,我們即動員全社的力量投入到這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中來。

  客觀反映新文學創(chuàng)作真實面貌

  作者:據(jù)說,你在《大系》的編選作品工作中定下一條重要原則:“為保持作品的原始面目,堅持從最初的版本和報刊上發(fā)表的原作中選擇作品。除明顯的錯字外,不做任何改動!边@出于何種考慮?

  丁景唐:其實這一編選原則最早是魯迅先生在編《大系》第一輯的《小說二集》時采用的。50年后,我重提這一原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作家對自己的舊作常有修改增刪,有的甚至因一時政治之需而不顧藝術規(guī)律,造成許多作品實已面目全非;文學研究者也大多備嘗資料散佚、版本混亂之苦。而《大系》第二輯卻能堅持客觀反映新文學創(chuàng)作真實面貌的編選原則,提供可靠的作品初版,并標明出版年月,這對于作品與作家研究,其意義不言而喻。

  《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輯分別由周揚、巴金、吳組緗、聶紺弩、蘆焚(師陀)、艾青、于伶、夏衍為文學理論、小說、散文、雜文、報告文學、詩、戲劇、電影諸集撰寫序文。其中,中篇小說、長篇小說、雜文、報告文學、電影文學諸集為第一個十年的《大系》所未曾獨立成卷。

  《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輯的續(xù)編工作啟動于1983年。20卷共1200余萬字,原計劃三年完成,由于當時人力和資料上的困難等問題沒能如期完成,待最后兩卷《史料·索引》出齊,已是1989年10月,整個出版過程達五六年之久。

  此后,我又擔任了第三輯(1937年—1949年)和第四輯(1949年—1976年)的顧問,還親任第四輯《史料·索引》卷主編。至于那個堅持收錄初版本的編選原則,以后在其它各輯中繼續(xù)得到貫徹發(fā)揚。

  作者: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五輯終于完成,至此,這套共100卷本的選集像一份厚禮齊齊整整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真是蔚為壯觀。你作為它的第二棒的接力者,以及第三棒、第四棒的“總領隊和顧問”,當時很高興吧?

  丁景唐:不用說,我肯定比你們高興。這不僅因為我是這套書的竭力推崇者,更是這項工程的實施者!吨袊挛膶W大系》前三輯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前的新文學,共五十卷;第四輯和第五輯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文學也是五十卷。想當年,趙家璧先生倡議發(fā)起并編撰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輯只有10卷,現(xiàn)在使這部皇皇巨作擴大到了100卷。看到接力的后來者出色而非凡的成績,我當然欣喜萬分!鞍倬頊嫔,百卷心事,百卷才具,百卷風流”(王蒙語),不管怎樣,我為中國新文學干了應該干的事,希望相關專家有用,也希望優(yōu)秀文學得到后人的傳承,此,我心足矣!

  相關鏈接

  丁景唐

  1920年4月生,浙江鎮(zhèn)海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創(chuàng)辦《蜜蜂》文藝半月刊和編輯多份進步刊物,領導過學生刊物《莘莘月刊》《新生代》《時代學生》等。1944年光華大學畢業(yè)。抗戰(zhàn)勝利后,主持上海文藝青年聯(lián)誼會工作。曾任上!缎≌f月報》、《譯作文叢》、《文壇月報》編輯。

  1949年后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宣傳處、新聞出版處處長,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1979年出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主持編撰出版《中國現(xiàn)代文藝資料叢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書》、《中國現(xiàn)代作家論創(chuàng)作叢書》以及《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三、四輯,其中《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