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長篇新作《很久以來》即將出版
葉兆言:我的小說就是和喜歡文學的人共同回憶歷史
作家葉兆言最新長篇小說《很久以來》在《收獲》雜志新年首期刊發(fā)。在這部從汪偽政府成立一周年開始至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jié)束的小說里,葉兆言通過兩個南京女性的童年、少年、戀愛、死亡,串聯(lián)起民國、“文革”、當下的歷史進程。在他去年出版的中篇小說《一號命令》中,時間起訖點也是從民國至“文革”。通過這兩部小說,葉兆言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個人化的言說。
1 “歷史言說是我端給讀者的一盤菜肴”
為什么要反復言說歷史,在葉兆言看來,這與自己的小說觀相關(guān),“歷史跟現(xiàn)實是分不開的,歷史就是一種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是一種歷史”。但他同時也強調(diào),這樣的言說,更多的是為了引起讀者對歷史的關(guān)注,“我沒有過多的強調(diào)歷史,我只是將歷史作為菜肴來做,把菜肴做得精致一點,讓讀者吃得好一點,讓讀者對它有興趣然后對歷史進行關(guān)注。我希望我和讀者之間有這樣一種關(guān)系。我從來沒有那樣的野心,想要以自己的小說去啟迪讀者。我的小說就是和喜歡文學的人一起共同回憶歷史,共同去探討這個話題!
記者:您的新長篇題為《很久以來》,為什么會取這個標題?在我看來,“很久以來”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其一,小說的故事開始于1941年,主體故事在1941-1976之間,對于當下的我們而言,這似乎是“很久之前”了;其二,這個小說您醞釀了很久,故事的生長、停頓、接續(xù)在一個長久的時間里完成;其三,很久以來,您都在關(guān)注“過去”、“歷史”,反復對其言說。
葉兆言:其實怎么理解都可以,但我覺得最直接的原因是我挺喜歡這幾個字擱在一起。這幾個字組成的語調(diào)、意思好像就是我想寫的一篇小說,我一直覺得小說的名字含有一種節(jié)奏,你會覺得我的很多小說都適用這個名字,而這篇小說也就恰恰用了,既有刻意,也有隨意。我的題庫里備了很多這樣的標題,要寫什么我不一定會想好,但在我要寫什么的時候,我就會在當中挑選比較合適的。“很久以來”,其實這倒不一定與我寫了很長歷史相關(guān),因為我有許多小說寫的是長時間的歷史故事。這或許跟我一向的小說觀相關(guān),對于我而言,歷史跟現(xiàn)實是分不開的,歷史就是一種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是一種歷史。
記者:《很久以來》寫的是欣慰和春蘭兩位女性的一生,她們的行蹤軌跡代表了那一代人的生活和生命體驗。而且作為一位男作家,您特別擅于將這樣的女性塑造得靈動、逼近生活的原始面貌。
葉兆言:欣慰和春蘭有點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薛寶釵,兩者之間顯然有互補的東西。小說中欣慰的死是一件重要的事,春蘭作為她的好朋友對她的死的那種在乎,欣慰的死在春蘭心里留下的那種感覺恰恰是我寫小說所在意的。我沒有寫春蘭為欣慰的平反如何殫精竭慮,但春蘭心中對欣慰的死說不清道不白的那份痛,通過春蘭的感覺讀者感知到了。欣慰和春蘭像鏡子里互相映照的兩個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反的地方。這兩個人物是一種鏡像關(guān)系,我強調(diào)她們的同與不同,她們的相似與不相似都很有意思。這種鏡像關(guān)系也是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段。
欣慰和春蘭這樣的女性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共同生命體驗,但我的小說卻不一定只限于在塑造女性角色上。之前的《一號命令》以一位男性的視角展開故事。我想一位小說家的職責在于,無論你寫的是男性還是女性,你都應(yīng)該走入你寫的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中去,你就應(yīng)該是他。這是寫什么應(yīng)該像什么的問題。強調(diào)小說的“逼真”,這其實只是寫作很重要的一種手段,即使你寫的是一種虛構(gòu)的東西,但作為小說的技法來說,寫作時要有一股認真勁兒,要將假的東西寫得和真的一樣。
記者:此前,您的小說《一號命令》寫的也是解放至“文革”的故事,《很久以來》的主體故事同樣如此,為何如此熱衷寫作這段時期的故事?對于這段歷史為何要反復言說?另外一個問題是,關(guān)于這段歷史您無意寫作宏大的政治事件和人物,《一號命令》 看標題似乎是個重大的政治事件,但故事卻是一段對初戀的回憶;《很久以來》也是平常人物的生活與死亡。您也提到,并不喜歡以“傷痕文學”的形式寫“文革”。您的“文革”書寫似乎格外審慎?
葉兆言:某種意義上來講,《一號命令》和《很久以來》都不是純粹寫“文革”,我真正純粹寫“文革”的是我之前的一部長篇《沒有玻璃的花房》,它以我自身的經(jīng)歷、對“文革”的感受為基礎(chǔ)!逗芫靡詠怼泛汀兑惶柮睢菲鋵嵰f的更多,譬如說它想探討的是為什么會有“文革”,它想向“文革”的源頭進行追溯,而且《很久以來》寫到了“文革”之后,還想向它的未來探尋,它其實探討的是一條時間與歷史的河流。我想強調(diào)的是,“文革”不是一個片段,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黑與白。
很多人對“文革”的判斷就是一個黑和白或者對和錯的問題,我作為一個“文革”的親歷者知道,“文革”恰恰不是一個單純的黑白對錯的問題,在這里包含著很多復雜的東西,并不是造反派就都是兇神惡煞的土匪、知識分子就完全被打倒了,當官的就是走資派,歷史并不就是那樣的,這是其一。第二,很多年輕人完全不知道“文革”是怎么回事,我在網(wǎng)上看到有個電臺主持人發(fā)微博,說我這篇小說不忍卒讀,“通篇呈現(xiàn)一種老人家的自說自話”,換句話說,就是一個老家伙在胡說八道。我在后記中提到林昭的《十四萬言書》,談到看到她為柯慶施這樣的人寫下那些文字時感到說不出的悲涼。事實大概就是這樣,如果你不知道柯慶施是誰,你對我這篇小說的理解一定會打折扣,你也不可能理解我為什么會那樣悲涼。
有人認為“文革”是一個禁區(qū),但說老實話,對于我這樣的小說家而言,讓不讓說其實并不是問題,怎么說才是一個問題。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文革”不讓寫,不可以寫,我要思考的只是,如何將故事說好。其實我并不愿意多談這樣的問題,因為對我來說它不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我沒有感到任何禁忌,也不存在要突破的禁區(qū),對我而言的現(xiàn)實問題就是你怎樣才能說好這個故事。
2 “這部小說像畫了很多線一樣,留白越多,讀者感受到的就越多”
《很久以來》中,不同于《一號命令》中的不斷閃回、追憶,小說的主體故事線性敘事,然而在第二章,葉兆言卻插入了《北京,2008年的大雪》一章,似乎將整個故事進行了一種割裂。在他看來,這是對傳統(tǒng)小說敘事順序的一種改變,這也是他一直執(zhí)著探索的“怎么寫”小說的另一種呈現(xiàn)。在小說里,大量的留白使得故事的空間顯得疏朗,但情感的細膩、深重又綿密了整個故事的結(jié)構(gòu)。葉兆言說,他在小說里畫了許多線,順著這些線,讀者們可以探尋到更多。
記者:小說中第二章《北京,2008年的大雪》和第九章《2011年,南京,上! 這兩部分與故事的主體故事似乎并不相容,尤其是第二章,看起來似乎是對主體故事的一種割裂。這是否是您的有意為之?為何如此處理?
葉兆言:從常見的閱讀習慣上來講,第二章其實應(yīng)該是第一章,先交代我要寫這樣一個故事,然后在最后一章對這個故事進行總結(jié),似乎這樣講故事就圓潤了,這是傳統(tǒng)小說的技法。為什么要將它作為小說的第二章,恰恰是對傳統(tǒng)敘述的一種改變。其實我們的生活并不一定是這么敘述的,有時候是故事先跑起來,大幕拉開至一半,導演再出來說為什么要做這樣一部戲。
現(xiàn)實生活里也有很多這樣的割裂,割裂其實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常態(tài)。小說說到底是一門時間的藝術(shù),你要做的,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好時間的關(guān)系!逗芫靡詠怼泛芏嗾碌男祟}就是以時間為統(tǒng)領(lǐng),我覺得時間特別重要。小說的開頭1941年3月30日就是汪偽政府還都一年的那天,以這個為起點我想強調(diào)很多問題,在整個中國到處都在抗戰(zhàn)混亂的那天,在南京這個地方人們在做亡國奴的情況下恰恰得到了一種安逸。人們一方面覺得屈辱,但另一方面中國人茍且偷生的傳統(tǒng)性格也得到最大的體現(xiàn)。在這里我并不贊賞這樣的生活,但也不譴責這樣的生活,我只是具體地展現(xiàn)了這段生活,把活生生的東西交給讀者,想聽聽他們怎樣評價這段歷史。
再來說那兩章中的2008年和2010年。不可否認,2008年北京奧運會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中國的一切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小說結(jié)尾在2010年10月16日世博會的這一天,這一天是世博會參觀人數(shù)頂峰的一天,這一天的現(xiàn)實與當下的現(xiàn)實是最為觸景相似。它是中國今天最好的一張名片,它所有的問題,所有的優(yōu)勢和劣勢都在同一時間完美展現(xiàn)。小說里描述的那個結(jié)尾就是今天的現(xiàn)實,好也是它,壞也是它,將最后的現(xiàn)實與小說開頭的現(xiàn)實對照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是經(jīng)歷了怎樣一種歷史荒誕和時間魔幻。我覺得“很久以來”就要包含這樣的意思,所以即使你說這兩章顯得有些割裂,但我覺得并不多余,因為沒有現(xiàn)實的歷史對小說家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記者:《很久以來》 中有很多的留白,譬如欣慰如何從判處7年有期徒刑轉(zhuǎn)而變?yōu)闃寷Q,譬如第八章沒有小標題,這是您的刻意留白。為何這樣處理?背后應(yīng)該有更深的意味。
葉兆言:對于我而言,欣慰為什么會被槍斃并不重要,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就這樣死去了。但讓人恐慌的事情是,你會突然以荒誕的方式去想一個問題。小說里我特別寫到了這一點,有人告訴春蘭,要被槍斃的那個人就是她認識的那個人,春蘭驚慌失措,她想“如果我去看布告欄,上面有欣慰的名字,她就被槍斃了,如果沒有欣慰的名字,她就活了”,春蘭的這一眼結(jié)果就變得特別重要,似乎這一眼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死活,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種感覺只有在一個無助、荒誕的時代才可能出現(xiàn)。所以對于我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是欣慰被槍斃的理由,將所有的細節(jié)寫出來并沒有什么意思,如果那樣去寫就是一個紀實的非虛構(gòu)文學作品。我對這樣的寫實沒有興趣,因為那樣是對故事真正意義的一種轉(zhuǎn)移。我認為最慘痛的是一個人不為什么理由就死去了,它根本就不符合什么邏輯。
另外,我也相信,留的空白多一點,可能讀者能夠感覺的東西更多,他們有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某種意義上,這個小說像畫了很多沒有盡頭的線一樣,你如果順著這條線探尋,你會獲得很多很多。
記者:您對傳統(tǒng)敘事技法的挑戰(zhàn),和小說中刻意為之的留白,是您對小說技法的要求。您曾多次談到小說技法與處理的問題。在我看來,“怎么寫”是您寫作中特別關(guān)注的一個問題。
葉兆言:對一個小說家而言,寫什么永遠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小說說到底還是一個怎么寫的問題,因此怎么寫才特別重要。傷痕小說、反腐小說、現(xiàn)代派小說、現(xiàn)實主義小說等等的概念,對真正的寫作者來說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對于我這樣的作家來說,怎么寫永遠是第一位的,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中國當代作家包括世界作家現(xiàn)在都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怎樣寫出好的作品。對于讀者而言,你說什么并不重要。今天的讀者很忙,很多讀者根本就不讀你的作品,當代小說家最簡單的一件事情就是,你只是為那些愿意閱讀你作品的人寫作。所以作家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以為你不寫就怎么了,別人不讀又怎么了。對于一個熱愛寫作的人,能寫,能讓你寫,寫了還能發(fā)表,還能出書,就是天大的幸福。說白了,不是這個時代需要你去寫作,不是這個時代缺不了你,你真不寫也沒什么大不了,你寫作,是因為你需要,是因為你熱愛,是因為你只能玩這個。
3 “我極力寫每一部小說,就像運動員一樣,每一場球都想打贏”
“就像一個漫長的 NBA 賽季”,這是葉兆言對自己寫作的一種描述。這賽季一打就是三十多年,他坦言自己“每一場球都全力以赴”。但他也會有膽怯的時候,他對朋友說:“我一直是個不自信的人,我總有一種擔心,怕我的東西別人讀不下去,怕別人覺得不好看!钡@也恰恰就是真實的葉兆言,“我極力寫每一部小說,就像運動員一樣,每一場球都想打贏。我不會向別人說這是我的力作,我只是會不斷問自己,這篇小說你是否全力以赴了,你是否沒有放棄。作為作者,我只是想讓讀者認識到自己不認輸?shù)男膽B(tài)和自己的技藝!
對于打完的那場“球賽”,葉兆言說,打完也就打完了!白鳛橐粋真正的寫作者而言,他真正在意的是他正在寫的東西。對于已經(jīng)寫完的東西,其實也就寫完了,只能默默為它祝福,希望看它的人能夠多一點。對于我而言,正在寫的東西最有趣,沒有寫的東西更能迷惑人。作家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就是貪得無厭,他就想多寫一點!
記者:小說里第二章的開頭兩部分是對“我”寫這部小說狀態(tài)的描述,我愿意將它想象成您寫《很久以來》的真實再現(xiàn)。您也曾說寫作對于您而言“就像一個漫長的NBA賽季”,每天早上都會寫作,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問世。
葉兆言:小說里的“我”確實是我真實寫作狀態(tài)的一種再現(xiàn),F(xiàn)實生活中我是一個活得很枯燥的人,也不擅交際。我很羨慕國外的一些大作家成名以后可以不在乎一切,他們可以拒絕很多。在我內(nèi)心深處,我也想拒絕很多事情,但有時也還是不能免俗地接受采訪,這在我是一種尷尬,我內(nèi)心其實很排斥這個。小說中也描寫了這樣的細節(jié),“我”的形象和我本人是相符的。
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勤奮依然,努力是必須的,但產(chǎn)量并沒有那么高,上一部長篇已經(jīng)是五年前的事情了。現(xiàn)在三年能出一部長篇,七八年能出兩個長篇,對我而言就是一件太幸運的事了。但這也是一個事實,只要有可能,我就每天堅持寫作。除了寫作之外,我又能干什么呢?
記者:第二章第二部分您寫到一個讀者的提問:你為什么要躲在書齋,回避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相信這個提問是您寫作真實遇到的提問,我想這樣的提問可能源自于您的小說題材看起來大多“在過去”,似乎與當下的生活沒有那么切近的關(guān)系。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寫作?
葉兆言:小說中“我”調(diào)侃了一句:我經(jīng)常被譴責沒出息,躲在書齋里寫寫秦淮河邊的妓女。其實我的小說還真沒怎么寫過什么秦淮河邊的妓女,我倒是寫過幾篇比較長的散文,談到了秦淮八艷的意義。秦淮八艷的意義也就是《桃花扇》的意義,我們說這些妓女,說柳如是和李香君,并不是對她們的賣淫有興趣,要再現(xiàn)她們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探討一個讓知識分子會感到尷尬的話題,在亡國的現(xiàn)實面前,她們比我們那些光會說漂亮話的知識分子更有骨氣、更講究“義”。因此,秦淮八艷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沉重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陳寅恪會那么認真地寫《柳如是別傳》的原因所在。
至于說我是躲在書齋里,這個我認為,小說就是躲在一個角落里寫出來的,不這樣你又怎么寫得出來呢?
熟悉我小說的人,當然知道我有很多小說都是寫的現(xiàn)實題材。因此,我沒必要去強調(diào)自己沒有回避現(xiàn)實。有些話多說沒有意義,你沒有必要像祥林嫂那樣喊冤,到處去跟別人解釋,說我寫現(xiàn)實了,我寫了。很可能這只是一種機緣,別人正好看到了你寫歷史題材的作品,可能那些作品會有更多人關(guān)注。事實上我的小說大約百分之七十寫的都是現(xiàn)實生活,只有百分之三十寫的是歷史,也許恰恰就是這百分之三十被別人注意到了,造成了那樣一種既定的印象。因此,當聽到這樣的提問時,我要做的可能不是反駁和辯解,而是要問問自己,你的現(xiàn)實題材小說是不是寫得還不夠好。
《很久以來》后記(節(jié)選)
葉兆言
1971年盛夏某一天,父母從外面開會回來,神色十分凝重。我們家向來吃飯熱鬧,那天卻一聲不吭,就聽見碗筷在空氣中碰撞,大口大口的咀嚼,氣氛讓人覺得很奇怪。終于父親開口,說李香芝怎么會落得這樣的結(jié)局,話音剛落,母親非常緊張,也許怕兒子知道不好,她瞪了父親一眼。過了一會,父親忍不住又嘀咕:“沒想到真的會被槍斃。”
李香芝是父母熟人中唯一被槍斃的一位,轟轟烈烈的“文革”中,槍斃現(xiàn)行反革命分子并不稀罕,然而,如果這人碰巧是你的熟人,是你身邊曾經(jīng)相處過的某個大活人,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接下來,他們躲進臥房議論,很顯然不想讓兒子知道在說什么。作為文藝工作者,我父母的出身和李香芝背景相似,都是1949年前參軍,都是文工團員,都是差不多時期參加共產(chǎn)黨。他們?nèi)f分震動極度恐慌,在后來的歲月提到李香芝,忍不住要問一聲為什么,都以為很了解她,覺得她比自己更進步更革命,可是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一點都不明白這個女人。
李香芝的故事始終是個謎,文化大革命開始,我還是個不到十歲的孩子。李香芝被槍斃,我已經(jīng)十四歲。
大約也是在這段時期,有位靠邊站的省委副書記像隱居的陶淵明一樣,經(jīng)常溜達到我們家來借書,借閱世界文學名著,他住的地方不遠,一借就是一大包書。每次來都會與父親說閱讀體會,聊聊天,講講自己的被隔離審查。說那些年輕的造反派折磨人,一點不比萬惡的國民黨反動派差勁。有一次說著說著,他像小孩子一樣哭起來,這給我留下了非常奇怪的印象,不明白一把年紀的他為什么會這樣。
他很快官復原職,平調(diào)到外省去當領(lǐng)導。他只是一位副省級干部,還有一位同樣靠邊站的省長也不止一次來過我們家,這省長就是惠浴宇,貨真價實的正省級官員,前前后后一共做過十五年省長,江蘇歷史上最長的一位省領(lǐng)導。他的顯著特征是肥胖和聲音洪亮,上世紀三十年代,我的姑夫在南京國民黨軍人監(jiān)獄與他一起坐過牢,因為這層關(guān)系,因為這段革命歷史,母親托他幫忙開后門,為她單位一位工宣隊的妻子調(diào)動戶口。工宣隊陳師傅的妻子在安徽插隊,想調(diào)到南京郊區(qū)去當農(nóng)民。今天說起來根本不是事,那年頭卻是很大的麻煩,操作起來非常困難。要說工宣隊中也是什么樣的人都有,這位陳師傅是文學青年,在我父母隔離審查期間曾偷偷地有過關(guān)照,因此他們心存感激,覺得他是個很不錯的年輕人,對他妻子的調(diào)動十分熱心。不僅父母熱心,賦閑的惠省長也仗義,一口答應(yīng)幫忙,喊上了當時靠邊在家的省公安廳洪廳長,到我們家來一起商量這件事情。
印象深刻的是這位惠省長喜歡爆粗口,領(lǐng)導干部成為老百姓,自有一種平易近人的親切。在兩位下崗官員鼎力幫助下,陳師傅的妻子順利調(diào)到了南京郊區(qū)。我重提此事,無非想說明“文革”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走資派必定一直倒霉,知識分子必定被輕視,文化名人都會被別人看不起。事實絕對不是這樣,文化大革命是條不斷流動的河流,綿延曲折,要拐過無數(shù)道彎,每一段河道都不一樣,每一段流程都有自己的故事。
因為家庭關(guān)系,在“文革”中,我常?梢月犚娨恍┪幕说南。1966年8月底,作家老舍投湖自殺,當時我祖父正在家里看馬克·吐溫的《赤道旅行記》,不知道什么原因,七十二歲的老人會突然要看這個,除了《赤道旅行記》,幾乎在同時,他還看了《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接下來,進入9月份,天氣開始涼爽,又開始閱讀雨果的《悲慘世界》。這時候,教育部的造反派貼出了一張四千字大字報,標題是“堅決打倒文教界祖師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字眼說祖父是“橫在社會主義大道上的僵尸”,應(yīng)該“剁成塊,燒成灰,揚入河”。四千字小說只是小短篇,四千字大字報貼墻上,會給人一種鋪天蓋地排山倒海的感覺。堂哥三午將大字報全文抄下帶回家,老爺子看了郁悶很多天,他是個講究臉面的老人,一肚子不痛快,獨自關(guān)在房間里,痛苦得不愿意出來見人。
士可殺不可辱,如果老人家一時想不開,悲憤也好,羞愧也好,來個自殺了斷,不過是在長長一串被迫害致死的名單上加上自己名字。經(jīng)歷了一個多星期的思想斗爭,老爺子讓另一位堂哥永和陪他去王府井走走,他們?nèi)チ酥醒朊涝海瑢iT溜進去看大字報,那里的大字報很精彩,配上了絕妙的漫畫,收藏到今日都是了不得的文物。稍稍有點名氣的畫家,誰還能沒有這錯那錯,誰都有些丑行罪行,若沒有個七八張大字報檢舉揭發(fā),你都不好意思說出來。然后又拐到文化部,仍然到處大字報,是地方便貼滿了,干脆搭起長長的蘆席棚供人繼續(xù)張貼。是個官就得讓人痛罵,五花八門的古怪罪名琳瑯滿目,牛鬼蛇神紛紛上榜,妖魔鬼怪統(tǒng)統(tǒng)現(xiàn)形。所有這些都讓祖父大開眼界,一直蝸居在家的老爺子不知道外面世界已變成這副腔調(diào),現(xiàn)在目睹了這么多荒誕,看到了那么多鬧劇,原本嚴肅頂真認死理的祖父,立刻頓悟,變得想不幽默都不行,想不開也想開了。什么批斗會,什么抄家游街,要來就盡管來吧。
我父親是個右派,是那種老實巴交的右派,真心認罪,認栽,認倒霉。還有些右派不認邪理,一有風吹草動便跟著蠢蠢欲動,譬如父親的難兄難弟方之先生,在“文革”初期居然也成了造反派,他想為自己正名,結(jié)果被逼得真的玩了一次自殺。又譬如上海的王若望先生搞逆襲,膽大妄為地貼出了大字報,要自己解放自己,活生生把罪名越搞越大!拔母铩敝泻芏嗍虑f不能太當真,多一事永遠不如少一事,所有折騰注定都是讓人更吃苦頭!拔母铩钡淖畲筇攸c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大的事過去也就過去。記得我在生活的大院里看見的第一張大字報,標題是“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這當然是針對走資派,是革命群眾對當官的一種強烈反應(yīng),可就在同一個位置,同一面墻上,過了沒多久,風向轉(zhuǎn)了形勢變了,又出現(xiàn)一張大字報,標題只換了一個字,就是把拉下馬的“拉”字,改成了有點拍馬屁的“扶”字,兩張大字報的作者是同一個年輕人。
出水才看兩腿泥,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年輕人同樣也會俗不可耐,并不像想象的那樣無私無畏,他們敢造反,敢打,敢砸,敢搶,是因為后面有人撐腰。城頭變換大王旗,他們想打倒誰,不是因為有理想,是意識到這個人可以打倒應(yīng)該打倒。墻倒眾人推,說白了一句話,很多人造反就是趁火打劫,跟著風頭起哄,在混水里摸魚?倳兄豢床灰姷氖衷诒澈蟛倏v,呼風喚雨,“文革”開始時我還是個孩子,因此免不了會用一種童年的目光來看待,在一個小孩子眼里,年輕人站在時代風頭浪尖上,神氣十足風光無限,行為浪漫很有詩意,那些被打倒的走資派,被批斗的文化名人,已成為死老虎或者死狗的地富反壞右,一個更比一個弱智,一個更比一個可憐。時過境遷,風水輪流轉(zhuǎn),現(xiàn)在回過頭看,當年的年輕人再神氣再風光,再浪漫再有詩意,仔細想想都脫不了幼稚,免不了俗氣,都是牽著線的木偶,玩得再好也只是貌似天真而已。
這部長篇小說接近尾聲,讀到了林昭的《十四萬言書》,讀了《祭靈耦文》,看到她為那個叫柯慶施的老男人寫下那樣的文字,看到她準備以身相許,愿意為柯獻出年輕而美麗的生命,幻想著能與他冥婚,讓他們的“靈魂而今如何兩情繾綣以膠投漆”,我感到天昏地暗,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差不多有兩天時間,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人生難免太多的無法理解,難免太多的不可思議。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一部新的長篇小說終于完成,也許拖得太久,也許想得太多,在后記里已無話可說。很多朋友問起這小說完成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究竟想說些什么,它精彩嗎,有讀者愿意看嗎,和以往作品相比有怎樣變化,是不是又屬于集體懷舊的俗套,所有這些真說不清楚。好在讀者明察秋毫,眼睛總是雪亮,懇請大家能有耐心讀一讀這小說,試玉要燒三日滿,它究竟怎么樣,想說什么,精彩不精彩,親愛的讀者,盼望你們能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