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shù) >> 美術(shù)動態(tài) >> 人物 >> 正文

中國畫與中國人共存——答友人問

http://taihexuan.com 2014年02月17日10:5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王廣才
涓涓細流出河源(國畫) 王廣才涓涓細流出河源(國畫) 王廣才

  人物名片

    王廣才,字子野,號魯丁。1939年生于山東鄒平。1963年畢業(yè)于山東藝術(shù)學院,遠赴青藏高原,從此開始了“八萬里昆侖足跡,四十載濃墨豪情”的藝術(shù)人生,以描繪青藏山水聞名。

  問:你主張繪畫應“哲而思,思而變”,請談?wù)勀愕膰嬚芩肌?/p>

  答:畫家最理想的說話方式,是用作品來表達。但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所以在現(xiàn)實中,畫家本人不得不經(jīng)常出來講話。一個成功的國畫家,追求藝術(shù)之道的過程,一般都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知,愛,悟。

  我學中國畫已經(jīng)半個世紀,盡管不能說是全知、真知,但知與愛的階段畢竟已經(jīng)過去了。悟道確實不容易。國畫之道(“藝道”),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易道”有事理相通之處!耙住庇腥睾x:簡易,變易,不易。

  宇宙、人生、內(nèi)心何其復雜?畫家以藝術(shù)手法觀照表現(xiàn)三者,只能是執(zhí)簡馭繁,只能是從簡易中下工夫,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因之,中國畫常用黑與白二元素來表現(xiàn)宇宙之陰陽消息。是所謂簡易。

  宇宙、人生、內(nèi)心變動不居。畫家置身開放、多元,科學昌明,全球一體的時代,一定要視野寬廣,博采眾長。筆墨當隨時代。墨守平面、線條等古法,已經(jīng)很難傳寫大千世界,變法是勢所必至。是所謂變易。

  但無論怎么變化,中國畫的基本元素、精髓不能丟。是所謂不易。至于什么是中國畫的精髓,則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中國畫不能不講究筆墨。石濤說,“墨黑叢中天地寬”。

  問:評判中國畫的傳統(tǒng)技法、藝術(shù)取向,對中國畫的前途充滿憂思的人有不少名人,有人說“筆墨等于零”,你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

  答:每當有人說“筆墨等于零”,我就會吶喊“墨旗不倒”。一些一味標新立異的人經(jīng)常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畫不是地域概念,也不是人種概念,更不是工具概念。中國畫承載了文化傳統(tǒng),有著獨特的華夏藝術(shù)趣味和取向。

  認識中國畫的精髓,認清中國畫的發(fā)展趨勢,只能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評判一種藝術(shù)觀點,要“是其是,非其非”,沒有必要看來頭。在知識和藝術(shù)殿堂里,人們要養(yǎng)成追求“道”的習慣,而不是簡單的“術(shù)”,不要屈從權(quán)威。其實,吳冠中先生的原話是:“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這句話是有其價值的。一些鄙視中國畫的人把吳冠中先生的話茍簡為“筆墨等于零”,并不符合其本意。從吳冠中先生的原作看,他的中國畫盡管創(chuàng)新多于述古,但其中也有筆墨。至于劉國松先生提出“打倒中鋒”,我認為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中鋒、偏鋒、側(cè)鋒、順鋒、逆鋒,各有所用,不必偏廢。

  中國畫已經(jīng)有千年傳統(tǒng),一脈相傳,代有才人。作為中國畫的傳人,我們不應該沒有文化自信。中國畫危機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市場,現(xiàn)在應該沒有了,F(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有文化自覺。

  問:作為一般國畫愛好者,應該如何看待對中國畫的各種評說?中國畫有哪些獨特的技法與韻味?

  答:國畫家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不能閉目塞聽。要兼聽,擴大視野;也要會聽,不能迷失自我。我自己的方法是,要分類對待各種評論,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來自中國畫界自體的評價,是為自評;二是來自西畫界客體的評價,是為客評;三是來自其他文化領(lǐng)域的評價,是為鄰評。每一門類的評價者,在其本行內(nèi)又可分為:行家,入門,初學。仔細分類后,你會發(fā)現(xiàn):此行的行家很少對另一藝術(shù)門類進行劣評的。比如,畢加索就曾高度評價中國畫。眾所周知,徐悲鴻先生對西畫的鉆研也很深邃。藝術(shù)、學問做到高處,往往互知堂奧,惺惺相惜,美美與共。初學者常常怨本門,因為無論哪一門類藝術(shù),升堂入室都不容易,未知其美,先受其苦。而入門者往往容易輕視其他門類。美其美,而不知人之美。

  當然,英雄也有“欺世”的時候。有些國畫大師說話亦莊亦諧,有時要聽其話外音。李可染先生曾說:“余學國畫,既未從四王入手,更未宗法文沈,興來胡涂亂抹……”實際上,先生少時拜師至少學了五年“四王”,他在上海畢業(yè)創(chuàng)作畫上就是用“四王”的畫法。何曾胡涂亂抹?

  中國畫的獨特性是與西洋畫相比較而言的。西方講抽象,其實中國畫早就是意象的。中國畫在品質(zhì)上與外國藝術(shù)品相比毫不遜色。中國的藝術(shù)一定會贏得世人的認同,關(guān)鍵是中國畫家要拿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要用作品說話,方可名實相應。

  中國畫的黑白,就是中國哲學的陰陽,而陰陽的哲學核心是變化互動,這種變化互動通過毛筆得到了最好的表達,所以中國畫不能不講筆。中國畫講黑白,但我們的畫面上其實只有黑,哪里有白?不像西畫,它是專門有白色顏料。西畫黑色就是黑色,白色就是白色。而中國畫大不同,是在黑中表現(xiàn)白,簡單說,就是黑就是白,白就是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兩者互生互動互為始終,這是我們古人對世界認識的高妙之處,而他們也找到了表達自己這種宇宙觀最好的工具──毛筆,中國畫中所有的白都來源于毛筆的變化,而非西畫中的白色顏料。西畫塑形是靠筆與筆之間的色彩光度凹凸關(guān)系來完成。所以,中國有一筆畫,一筆下去,黑白、陰陽、濃淡、干濕、軟硬、剛?cè)岬,便都有了,而西畫是沒有的。這些都和中國的陰陽互動、剛?cè)岵恼軐W思想一脈相承。

  問:談到文化自覺,你認為,中國畫有哪些不足?

  答:傳統(tǒng)中國文人畫,多被視為生活之點綴,一種情趣,大都沒有仔細體察表現(xiàn)對象的特點和內(nèi)涵,因而畫作蒼白,不能攝人心魄。歷代文人養(yǎng)尊處優(yōu)者多,大多缺乏深刻的生活體驗,缺乏艱辛的求藝磨礪。畫山水的,屐痕所限,匆匆落筆;畫花鳥的,略識毛羽,驚鴻一瞥,就一揮而就。雖得形似而神韻全無。畫畫,要有兩個基本功:一個是技巧的基本功,一個是生活的基本功。

  在用色方面,只考慮固有色,不考慮條件色,在用光方面,只考慮局部,不考慮整體,這是中國畫的不足之處。

  舉例來說,古人“留白作云”就有不足之處。要畫出云的質(zhì)感、量感、空間感、流動感,僅靠“留白作云”遠遠不夠。畫云必須見“筆”,墨隨筆行,色依墨態(tài)。不注重用筆則水墨漶漫,漶漫則無筆意、筆趣可言。即使“潑墨”“吹輕粉為云”“拓印肌理”得到一點“天理妙趣”,但由于缺乏豐富內(nèi)涵的筆跡,仍然體現(xiàn)不出一定的“骨氣”,因而落入下乘之中。正如張彥遠所云:“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問:你的山水畫藝術(shù)探索中有哪些新領(lǐng)悟?

  答:不敢說有開辟創(chuàng)新之功。但半個世紀的探索總還有些苦心孤詣。我和當年青海的同事們一道拓展了中國畫的題材。在青海40余年的生活中,我充分領(lǐng)略了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嶺、草原、長云、大漠和風塵。為了體味高原四季不同,我曾數(shù)次攀爬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山岳,近距離多角度反復感受它的氣韻、雄偉和震懾力。按照“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向大自然學習,摸透對象的特性和規(guī)律,然后再下筆,方能創(chuàng)作出感人的作品。我的青藏高原山水,意在體現(xiàn)蒼茫、悲壯、空曠、博大、沉雄,表現(xiàn)充滿高原原始生命的律動,我認為莽莽昆侖是民族之魂。我不愿在研究室里去制作,那樣的作品想法挺多,形式上、色彩上、結(jié)構(gòu)上也有變化,但不能跟生活貼近,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貼近生活、反映時代,這是美術(shù)逃不脫的一種義務(wù)。

  我認為,中國畫應與西畫會通,而不是中國畫變得像西畫一樣。學習和運用西畫的某種元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嘗試讓墨厚重起來,在用筆中努力去表現(xiàn)光感,在構(gòu)圖上采取立體透視方法,等等。過去文人山水畫的那種“平面紙山水”,可以成為歷史了。

  藝術(shù)本身是要講個性的。不能眼睛只盯著西方,人家干什么,你也干什么,亦步亦趨。

  問:你的“昆侖系列”不同他人,你追求的特質(zhì)是什么?

  答:我喜歡用流走跌宕的筆致將群峰組織出山舞銀蛇般的節(jié)奏,我習慣用潑墨法營造云走霞飛的氛圍。昆侖祁連,江流戈壁,造化的一切莫不因“青海長云”繚繞于畫間而神秘含蓄,靈動幽遠。我喜歡“暗”中求“明”,黑墨中求層次。黑即白也,白亦黑也。

  我喜歡的境界,往往有些蒼涼,也有幾分悲壯;有些空曠,但更近乎博大。我以為,這就是青海山河的特點,青海山河的魂魄。 四十年來,我一直在參乾坤之化,悟筆墨之機。道通天地,何必分南北東西?我走遍了昆侖,從小積石山到阿尼瑪卿山,從昆侖山到唐古拉山,每座山的風格都不一樣,我要一一為其造像。

  問:你怎么看待同行、其他藝術(shù)門類、批評家?

  答:中國畫歷史悠久,有深厚的傳統(tǒng),這是財富,不是負擔,不要鄙棄。在文化上抱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難成大器。有些人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得益于中國畫,但他們反而對中國畫非難最多,這樣的為學、求藝態(tài)度不誠,不誠無物。習畫要從良師,有師承家法就不會走火入魔。我的體會,良師就是捷徑、階梯。當然,也不要有門戶之見,要轉(zhuǎn)益多師。圣人也無常師。尊師是道德的要求,是對人,不是對師法。但師父領(lǐng)進門,修行要靠自己,不能墨守成規(guī)師法。

  中國畫有廣泛的社會基礎(chǔ)。雖然藝術(shù)之道是寂寞之道,但我很注意同行的藝術(shù)軌跡。他們都在辛勤耕耘,各有所得。我常賞讀程十發(fā)、吳作人、關(guān)山月、李苦禪、李可染、石魯、白庚延、杜滋齡、劉文西、何家英、賈又福等先進時賢的作品。我主張繪畫要有自己的東西,不一定雜取百家,但眼界一定要寬。對批評家精心結(jié)撰的文章也要看,劉曦林、馬鴻增、陳傳席等先生的文章我?,很有啟發(fā)。

  此外,對待新的探索要寬諒包容,嘉許成功,允許失敗,不要跟著大家一起罵。寬容別人是對自己的救贖。任何真正的探索都有其意義。中國畫是一個發(fā)展的、開放的體系。我的體會是堂奧深而藩籬低。引車賣漿、碩學鴻儒、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釋道外番都可以入其門墻,窺其堂奧。

  融會中西、借鑒其他藝術(shù)門類說起來容易,但不要徒托空言。我曾經(jīng)用心學過素描、水彩、水粉、版畫,對油畫也心追神遇;我在上海研習戲劇、舞臺藝術(shù)歷時一年,文學藝術(shù)則是畢生所好。博學多聞,不一定有直接的滋養(yǎng),但至少不容易被人媚惑。

  國畫是我們本民族的藝術(shù),下點工夫很值得。它會讓你沉潛,不那么浮躁,更何況“煙云供養(yǎng)”,可得永年。當然,有了一定的進階,自然就能為眾生、為社會貢獻,這是何其美麗的事業(yè)。中國人不會沒有自己獨特的美學追求、美感和美學表達,國畫的前途是毋庸置疑的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